查看原文
其他

写字的人真的没有活路了吗?| 故事公园

2015-09-25 李梓新 中国三明治


“故事公园”是三明治工作室的名字,也会是我在三明治专栏的名字。我将在这个专栏,讲讲中国三明治的日常,也讲讲从我角度观察到的,我们的生活和时代。


今天的第一篇,正好应景昨天的新闻,上海的报纸,甚至连《东方早报》都可能关停了。

“写字的人真的没有活路了吗?”这个问题我其实想得很早。(在这里,写字仅指非虚构的现实写作。)




文| 李梓新

2014年3月,我离开了两进两出的《外滩画报》,在附近的五原路和太太小创一起租下了一间一楼的老民房。那是我们各自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开始。

我在媒体圈10来年了,虽然在新闻一线的日子也不算长,中间还涉猎过公关、新闻教育等工作,但心态上一直自认是媒体人。媒体业在过去几年瞬间的崩塌,使我们这批媒体人失去了职业生涯上的依据。在十来年前刚踏入新闻圈的时候,看着那些三十出头风华正茂的主编们,你还可以有个或有或无的梦。

去年底,当我在微信里看到沈颢在央视上认罪的视频,内心知道不仅那曾经的梦,连同当年第一份工作初入南方报业,初入《21世纪经济报道》时内心的骄傲荣光,已经深深被这社会践踏了——不管其中的真相如何,社会给“南方系”钉上的棺材钉,符合它越来越自感强大,并急切要告别旧时代的心情。

传统媒体之大厦将倾,树倒猢狲散,我从不是哀叹者。我很早学习新媒体,自己会搭建网站,又有国际化求学生活经历,相信自己在世界任一个地方都不至于饿死。我内心认为传统媒体商业模式的破产是无可挽回的。但新的可持续模式在哪?这个世界是否能继续容纳内容保持独立的媒介存在?这不仅仅是我一个人在思考的问题。

2011年初,我业余创办了中国三明治,到了2014年已有三年,有了一定的品牌认可和读者群,可是一直没有商业化,也没有全职运营。我不知道从当时尚算稳定的媒体迈开去,会是什么样的生活风景,但又对传统媒体的效率和方式深感乏味。

太太小创在上海和香港读了法律本科和硕士两个学位,却没有做过一天法律工作。她在不到23岁的年纪便成为母亲,在产后几年半工作半自由职业的状态中,她有机会尝试了家庭主妇、译者、纪录片助理等角色,也对自己的媒体从业经验进行了梳理。当她在伦敦陪我读书的时候,又到乐施会慈善书店做义工。在她28岁之前,她从未明确过自己的职业方向。

事情就是这样有趣,在我们从伦敦回国之后的五年里,我原先坚定的职业方向越来越迷茫,而她却越来越清晰。她找到了“儿童读写能力培养”这条自己喜欢并擅长的道路。

于是,老房子分为两半,靠西刷成蓝色的房间,是小创和她的伙伴创办的Storyland儿童英文图书馆。靠东刷成红色的房间,是我用于“中国三明治”的工作室。我们把这里命名叫“故事公园”,请书法家朋友写下了浓墨重彩的四个大字,拓印在红墙上。



就这样,打造一个自己的空间,从物理上先获得独立,是我迈开的第一步。

对于独立,你要做好下面这些心理准备:


1. 朋友来探望你,肯定会问你怎么生存?你要准备好一套说辞,虽然你貌似也没有义务一定要回答。


2. 巷子里的阿伯阿婶会很有兴趣看看你装修得不错的工作室是做什么的,是不是开咖啡馆啊?工作室这个名词他们是不怎么明白的,但切记要和他们处好关系。小到电费账单大到停车位这些事是不是要和他们发生一些关系。


3. 比起其他自由职业者,一个写字的自由人在这个时代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保持自己内容的独立性,但又不自绝于世界。文字这种东西,只有独立才有生命,才可以被称为作品。一个建筑设计师为客户设计的建筑可以称为自己的作品,一个广告人为客户想的文案金句也是作品,可是有谁见过把一篇软文当做自己作品的呢?这就是写作者的宿命。


4. 独立其实是意味着你有自由的时间窗口去接各种项目。而以往在全职工作里你不是很方便。独立意味着你相信这些涓涓细流汇聚起来会比稳定的一条大河更大,而且更灵活多变,更能自我掌控。


5. 不要太羡慕拿风投的创业。那是一种从天使到ABCD轮的圈套,你可能是在满足资本游戏,而不是做自己喜欢的事。如果你是一个小众独行侠,你未必喜欢那种游戏。当然,对待偶尔打来的猎头电话,我也会说我创业了——我都不知道猎头们怎么面对这个候选人动辄创业的时代。


6. 我有个“七三法则”。七成以上的时间放在三明治的非盈利写作和内容组织上。三成的精力放在找上门来的项目,我从未主动去pitch过客户。还要挑合作方。觉得气味不对的,一开始就不要走在一起。


7. 这个时代,写作者仍可以获得尊严。越少人做的事,越值得去做。点击量不代表尊严,不要和鸡汤、八卦生活美学帖拼阅读量。


8. 活到第三个本命年,勉强的事越来越做不来。也不愿胡乱生产一些自己都不愿署名的文字了。


9. 一个人要学会从复杂的开发票流程到如何保持马桶清洁,如何杀灭工作室的小强到照顾一盆鲜花。这样的生活其实很有质感,最重要的是,你拥有了自由。它就像毒品,你上瘾了就不想再失去了。



现在,我居然能够坐在老上海的房子里,安静地写些东西。人生竟一时不知还有什么追求。

有一件事倒是我一直很有兴趣实践的。既然传统的编辑部模式破产,一群背景相似的编辑记者坐在办公室里拍脑袋想选题的方法已经不适用了,何不把散布四海,背景各异的写作者组织起来,变成一个“云端编辑部”,创作这个时代的非虚构故事呢?

网络化的众包写作,我有八年的经验。最早源自于2007年我学会了搭建wordpress网站之后做的“爱专栏”(iColumn)网站,当时邀请了在世界各地的华人来写他们的身边故事。那个项目在没有微博微信可以传播的时代运作了四年,反响不错。直到2011年才被中国三明治取代。

想法是美好的,操作起来肯定困难重重,不然别人早就做了。

最难的就是写作者热情的保持和对他们的帮助和激励。但在互联网时代,要发动大众做一件事,钱其实已经退化成一个较小的因素,体验和价值体现才是关键

就像我之前所说的,“非虚构写作”名字太装,不如叫“生活写作”,在中国,现实生活总比虚构精彩。我想把还在心底喜欢写作,一直默默联系,甚至可能一时还不知动笔,身处各地的爱好者们汇集起来。配备我认识的优秀写作师资对他们进行“写作孵化”,给他们写作指导和发布平台,打通生活写作上下游的链条。



之前的三明治开办的各种写作工坊是一步,“破茧计划”(>点击查看详情)又是一步,接下来,我们还会有更多的步数。我们将争取成为中国“生活写作”的大本营。

这件事不会有VC感兴趣,也没有视频、动画看起来那么酷,但我会把它当做三明治最核心的项目来做。

再来个三五年,写作者的社会水位,我相信一定会回来的。

(p.s. 小创的儿童英文图书馆Storyland已经发展壮大,搬出弄堂,在更大的空间施展,于是故事公园又接纳了新的朋友,成为小小的coworking space。请听下回分解)


/ 三明治同行者征集 /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请报名者密切关注个人邮箱,这是我们回复你的唯一方式。







中国故事记录者

创新生活方式倡导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