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球城市价值链:穿透人类文明的时空

联合国 2021-07-19

联合国


近日,联合国人居署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共同举办国际研讨会,并现场发布了《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20--2021:全球城市价值链--穿透人类文明的时空》(后简称报告),以下是报告主要内容:


城市可持续竞争力

是监测SDGs的有效工具


报告首次尝试从城市可持续竞争力视角测度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以及可持续城市和社区目标(SDG11)的实施进展。


报告创造性的提出了一个以矩阵形式分解提炼SDGs和SDG11目标内核的理论框架;并以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指标为主体,构建了一个统一的、适用于城市维度监测SDGs以及SDG11进展情况的指标体系,并首次对全球5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进行了全样本评估。




全球城市SDGs的实现度“稍有距离”


研究发现:全球城市SDGs实现程度整体呈现“橄榄”型分布。实现程度“非常接近”和“很大距离”的样本城市仅占比10.0%,1006个城市SDGs整体平均得分为0.624。




中国内地城市整体处于“稍有距离”状态

优质教育(SDG4)、清洁能源(SDG7)等方面相对滞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还需要很大努力。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水平最高的城市为北京,SDG得分超过0.7的城市包括北京、深圳、广州、上海、杭州、南京、武汉、成都、西安、厦门、合肥、青岛、重庆等,这些城市正从“比较接近”状态向“非常接近”状态靠近。



各大洲典型国家各有区别

美国城市整体处于“比较接近”状态,但在气候变化及生态环境等方面挑战较大;巴西城市整体处于“稍有距离”状态,但巴西在减少不平等(SDG10)方面挑战较大。日本城市整体表现达到“非常接近”状态,但在工作及增长(SDG8)方面相对不足。德国城市整体很靠近“非常接近”状态,且在清洁能源(SDG7)方面表现突出。南非城市整体很靠近“稍有距离”状态,在非洲处于领先地位,但不平等方面问题严峻;尼日利亚城市整体处于“较大距离”状态,但在无贫困(SDG1)方面表现较好。澳大利亚城市整体处于“比较接近”状态,但在生态资源方面表现相对不足。



全球城市即将迈入

“比较接近”的临界阶段



“头尾小,中间大”纺锤结构

对SDG11的研究发现:全球城市SDG11实现程度整体呈现“头尾小,中间大”的纺锤形结构。



中国整体水平高于国际平均水平

SDG11各具体目标的进展状况不同步。不同完成程度的城市组面临不同的问题。中国整体水平高于国际平均水平。中国城市在SDG11方面的平均得分为0.695, 略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在291个样本城市中,123个城市处于“比较接近”阶段,占比42.26%;168个处于“还有距离”阶段,占比57.73%。中国在SDG11方面表现领先的城市包括:青岛、大连、成都、重庆、广州、郑州、杭州、南京、无锡、合肥等。



主题报告的案例研究

主题报告的案例研究部分,围绕SDGs方面的全球代表性城市的实践经验和方法,深入分析了斯德哥尔摩、新加坡、马德里、墨西哥城、埃斯科贝多、内罗毕、蒙巴萨、基苏木、北京、上海、开普敦、茨瓦内等不同区域、不同国家和不同发展阶段的案例,提炼总结了这些城市在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的经验和做法,以资全球城市借鉴。



总体特征


全球城市价值链:

穿透人类文明的时空



城市是不仅伟大的人类工程,也是文明的标志和容器,更是“自然”规律的空间单元。从城市看世界发展不仅目标精确、具象而且视角聚焦新颖。



研究表明:探寻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需从城市体系时空演化看世界体系。人类文明是在一定空间下通过交互作用不断正向创造的价值全球城市及其体系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及容器全球历史城市价值链精确刻画全球城市文明的时空演进



全球中心城市是全球发展的火车头



全球中心城市通过引领全球的城市,进而引领世界发展。它不仅创造核心价值还决定着价值全球分配,因而放大了影响全球的功能。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及智能时代完全不同规模、形态、功能和价值创造。全球中心城市价值链的中心在漫长的低旋后加速升腾。


研究表明:人口规模在历经长期徘徊后迅速加速扩大。主导功能依次经历政治、经济和文化主导。空间形态历经长期慢变而后加速扩大多样。价值中心在不断转移中历经长期慢变和短期快升。



不同时代城市

及其价值链体系属性完全不同



全球城市价值链的体系,由初始的国际性城市体系,到国内和国际的双层体系,再到工业革命以来趋势逐步凸显的多层国际体系。几乎所有刚刚兴起的城市都是城国一体的城邦,无论是两河文明、尼罗河、黄河还是希腊。


过去6000年,由枢纽、门户和节点构成的全球城市体系,在由跨国集镇体系到跨洲城市体系再到全球大都市网络体系演化中,经历20余次的全球性瓦解和重塑,伴随而来的是全球城市价值链体系的重构,其价值链的范围、结构和厚度经过反复的收缩和扩张,现在的价值链展示了全球城市体系及其价值链体系此起彼伏和兴衰交替的变化,同时展示出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及智能时代完全不同的城市及其价值链体系属性。


研究表明:全球城市人口流动长期以小城市为主导并始终以国内流动为主体。权力、货物与文化三大全球城市体系相对独立又相互影响。交通与通讯联系的改进影响城市体系的范围与密度。



城市始终主导人类主要文明急剧加速


城市人口、城市空间和城市活动在漫长农业时代都仅占世界微不足道的比例,城市创造的价值与文明却占世界绝大部分,但城市创造价值的速度比较缓慢。


而随着工业和智能时代城市世界的到来,不仅几乎全部的价值将由城市创造,更重要的是价值创造速度的加速增长。



研究表明:世界城市人口从占世界部分少数,到占世界关键少数,到占世界绝大多数。世界城市活动从关键基础活动到主要的基础活动,再到主要的人类活动。城市化地区从地球表面的寥若晨星到星云密布。全球城市价值链时空演进就是全球文明价值时空演进。



全球城市特征

渐成人类星球四大空间特征


随着城市的发展,聚集、联系、共享与流动在深化,但是分散、隔绝、排他和固定也将保持或强化。与此同时,随着世界城市化程度加深,城市的特征日益成为人类星球的空间特征。


研究表明:聚集逐步加剧带来扩散增加,即从地方到全球的聚集,从物理到虚拟空间的聚集。联系更加密切而隔离依然保持,即从区域连接到全球连接,从有形物质及服务的“硬连接”到无形物质及服务的“软连接”,从个别连接到万物互联。


共享日益普遍而独享仍留空间,即从基础设施共享到公共服务共享,从硬件产品共享到软件产品共享,从公共产品共享到私人产品共享。固定依然存在而流动更加广泛,即从当地迁移国内流动,到国内迁移跨国流动,再到跨国迁移全球迁移。



决定全球城市及

价值链文明的不仅是技术



透过全球城市及价值链演进的表现,利用城市发展经济学框架分析城市文明时空演进的轨迹,能够清晰地发现:消除贫困、保持和平、追求繁荣、保护地球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十分重要。


纵观影响以城市为基础的全球体系演进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机制,联系当前的世界局势,更加迫切要求全球共同维护自由贸易、保持生态环境、促进科技创新、警惕安全威胁。


研究表明:人类需求和智慧是全球城市及价值链演进的永恒动力。空间环境及其变化决定全球城市及价值链的时空演进。技术创新是决定全球城市及价值链体系演进的根本动力。政治权力始终左右着全球城市及价值链体系的时空演进。自由贸易不遗余力地扩展着全球城市及其价值链体系。思想文化始终并将日益压倒性影响全球城市价值创造。



全球城市经济竞争力变化

经济竞争力(2020-2021):在全球城市收敛中,“北半球上升、南半球下降”。城市经济竞争力是当前和短期的经济绩效的决定力量,也是城市未来和长期发展的关键基础。以下是研究发现:



顶级城市洗牌



全球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前20强的城市分别为纽约、新加坡、东京、伦敦、慕尼黑、旧金山、洛杉矶、巴黎、深圳、圣何塞、香港、上海、法兰克福、波士顿、都柏林、维也纳、杜塞尔多夫、斯图加特、汉堡和西雅图。科技新贵闯进前十,多个发达的中小都市区闯入二十。相对于2015-2016年而言,纽约和新加坡的经济竞争力排名没变,伦敦上升14名,慕尼黑、巴黎等由于增量减小下降2名,顶级城市位序仍处于激烈竞争中。




北半球上升、南半球下降


过去5年,亚洲、欧洲、北美洲的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稳步一同上升南美、非洲、大洋洲城市的经济竞争力则相对下降。具体来看,北美洲的城市上升幅度最大,排名平均上升了13.8名,亚洲的城市排名平均上升了8.6名,欧洲的城市排名平均上升了3.4名,南美洲下降幅度最大,平均下降了65.1名,非洲平均下降了21.1名,大洋洲平均下降了7.1名。




高竞争力区域分化

低竞争力区域收敛


无论是国家还是区域均呈现综合经济竞争力较高的分化加剧综合经济竞争力较低的趋于收敛。


对于全球城市经济竞争力的表现,从当地要素、生活环境、营商软环境、营商硬环境、全球联系5个角度的研究揭示:年轻且高素质的人口是最重要的要素竞争力构成; 环境质量依然是全球城市面临的共性挑战; 开放程度是决定营商软环境竞争力的关键; 机场和互联网设施对于营商硬环境竞争力影响最大; 逆全球化和疫情将消弱全球联系竞争力。



亚洲全面提升



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是城市长期发展的决定力量,也是城市不断满足居民日益复杂和苛刻的社会福利需求的关键所在。



亚洲城市的可持续竞争力全面提升

全球可持续竞争力前10强的城市分别是东京、新加坡、纽约、香港、伦敦、巴黎、旧金山、巴塞罗那、深圳、大阪。相对于2015-2016年而言,东京、新加坡、纽约位列前三的格局没有变化;香港、旧金山、巴塞罗那和深圳均有上升,其中深圳进步尤为显著;伦敦、巴黎略有下滑。亚洲城市显著提升,2020-2021年度,亚洲城市在全球可持续竞争力前200名中的数量,对比5年前由60个城市,提升为66个城市,在6大洲中提升幅度最大。这66个城市的排名平均上升19.20名,而亚洲城市整体平均排名也上升了11.78名,亚洲城市在可持续竞争力方面全面提升。


各区域分化逐步加剧

亚洲、欧洲、北美洲主导全球城市可持续竞争力。其中,美国引导北美城市格局并处绝对领先;欧洲可持续竞争力、人才密度及人才增量均处于领先地位;亚洲头部城市的可持续竞争力在全球处于较强地位,且人才增量提升势头明显;南美洲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总体处于全球前列;非洲城市的可持续竞争力水平整体偏低,且分化严峻。


对于全球城市可持续竞争力的表现,从经济活力、环境韧性、社会包容、科技创新、全球联系5个角度的研究揭示:经商便利度和年轻且高素质的人口对经济活力十分关键; 城市发展质量是环境韧性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开放度是决定全球城市社会包容的关键; 科技企业是全球科技创新的最重要的因素。


结语

从2015年起,联合国人居署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课题组已先后成功出版5部《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引起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其中《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18-2019)》于第74届联合国大会期间于联合国纽约总部发布,《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19-2020)》于第10届世界城市论坛(WUF10)期间于阿布扎比发布。


报告利用指标体系和客观数据,详细评价了1006个全球城市的竞争力状况。报告从整体上衡量了全球城市竞争力发展格局,讨论了全球城市发展中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报告对全球城市政府部门、国内外企业、有关研究机构、社会公众具有重要的决策参考意义和研究借鉴价值。


附录: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竞争力排名 (2020-2021)


向上滑动阅览
















击【阅读原文】下载报告PDF版



监制:程浩


实习编辑:刘立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