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应用之妙 | 难以备述
甘草医友会第287期,每天一期,陪伴你的成长
一个有趣、有料、有态度的中医
附子,大辛,大热,有毒。入心、脾、肾经。回阳补火,温中止痛,散寒燥湿。《珍珠囊》:“温暖脾胃,除脾湿肾寒,补下焦之阳虚。”
本品辛热燥烈,阴虚火旺者及孕妇均忌用。反贝母、白蔹、白芨、半夏、瓜蒌。
一、温阳止泻
附子温补命门之火,温里回阳,对脾肾阳虚,久泻不止,服理中汤疗效不显时,将汤中干姜炮用,加熟附片温肾命以燠中土,则内寒寒湿消除,虚寒泄泻易止。我用此方,用量上有所考究,功用就大不相同。
考《阎氏小儿方论》附子理中丸,附子30g,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各90,蜜水为丸。
《证治准绳》附子理中汤,附子6g,干姜、白术、人参、炙甘草各7.5g,清水煎服。
此二方理中量重,附子量轻,理中者,温补脾胃以疗虚寒,治在中焦。
我的处方用量(成人):熟附片10~12g先煎,党参、焦白术各9g,炮干姜、炙甘草各7g,独重附子用量,治在下焦,此所谓“补脾不如补肾也”。
二、回阳救脱
附子暖五脏,回阳气,引火归元,制伏虚热,然用于回阳救脱,一定要用得其时。
任何疾病濒临汗脱险境,是亡阳、抑或亡阴,往往难以卒断,若阴液随汗而亡,误用附子,无异“解经救足”。
我的分辨是:亡阳者身凉,汗出稠粘如膏,汗冷,尝之味淡,身恶寒,气息微,手足厥逆而舌润,脉微,或浮数而空。
亡阴者身热,汗出不稠粘而味咸,身畏热,气息粗,手足温和而舌干,脉洪。
其属亡阳者,即时用附子。但临证偶见阴、阳难辨之例。尤其要注意其阴、阳相互转化。
盖亡阴不止,阳从汗出,元气散脱,即是亡阳,反之亦然。
徐大椿曰:“然当亡阴之时,阳气方炽,不可即用阳药(热药),宜收敛其阳气。”
亡阴之药宜凉,用龙骨、牡蛎、生地、党参、五昧子之类;亡阳之药宜热,用附子、山萸肉(一般均用10~15g)、小红参、炒干姜、炙甘草之类。
亡阳兼有亡阴动象者,可用六味回阳饮(附子、干姜、炙甘草、人参、熟地、当归《景岳全书》),刚柔相济以救脱。
三、配伍运用
雷诺氏症,类似“血痹”、“四逆”证,双手苍白可转青或紫暗,手指麻木疼痛,四末冰冷,严冬指端乌紫或呈腊黄色,疼痛加剧。我用当归四逆汤治疗有效,偶有不效者,加熟附片(先煎)、广木香二味,疗效即著。
表阳虚,经常患感冒者,用玉屏风散多效,如初效后不效,加熟附片(散剂2/10用量)稍温里阳,即较少外感。
参附汤治阳气欲脱,手足逆冷,汗出脉微;芪附汤治虚汗不止,我均加煅龙骨、煅牡蛎于二方中,则功用益强。
仲景用附子于苓、芍、甘草、地黄中,为以温补虚法;佐以姜、桂之温,麻、辛之烈,为以热救阳法。
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甘草附子汤,则是取辛燥以祛风寒湿法。
误药大汗不止为亡阳,用四逆汤、真武汤;吐利厥冷亦亡阳,用通脉四逆汤、姜附汤,等等。
运用之妙,难以备述,俱为吾辈用药借鉴。
<END>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临证用药经验》(人民卫生出版社)。著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