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口迁移流动转变背景下,流动人口是“流”还是“留”?

林李月等 中国地理资源期刊网 2022-07-17

文章导读



        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城镇的定居意愿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在人口迁移流动这一研究领域产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从21世纪初开始,该课题研究的分析框架经历了一个从以户籍制度为核心,到超越户口决定论、引入个体—家庭社会经济特征,再到将流入城市特征纳入研究视野的变迁过程;研究单元也逐渐从“个体—家庭”转向了“流入城市”。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步入中后期发展阶段,人口在城市和城市之间的流动和迁移渐趋常态化,在这个过程中,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决策不再是个体—家庭在某个城市的“去”与“留”间的决策,而是变成在不同城市间的“流”与“留”的抉择。因此,有必要引入流出地—流入地间互动的视角,将流动人口的永久定居意愿转变为出发地—目的地(O-D)流形式的网络数据,并在此基础上考察其永久定居意愿的空间特征和影响因素。那么,在地级市间流动的人口,其永久定居意愿表征出怎样的空间特征,影响因素又有哪些新变化?请看《地理科学进展》2021年第11期发表的论文《中国地级市城市间流动人口永久定居意愿的空间特征和影响因素》




研究背景


    促进流动人口市民化是当前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着力解决的一个重点问题,而永久定居意愿是促进流动人口市民化的一个关键内在驱动力。近20年来,作者所在团队的研究首先突破了传统的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分析框架,探究个体-家庭在流入地的社会经济特征、公共服务获得、居住选择等因素对流动人口定居意愿的影响;接着,超越以微观个体为研究单元的分析范式,以流入地城市为分析对象,探究流入地城市的特征对流动人口户籍迁移意愿的影响,发现流入地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区位条件等方面的因素也左右着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相关研究的主要成果发表在《Habitat International》《Population, Space and Place》《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进展》等期刊上。近些年来,随着中国城镇化发展步入新阶段,流动人口在城市群或都市圈内不同规模城市间短距离迁移流动逐渐趋于常态化,团队的研究视角又从单一的个体和流入城市转向流出地和流入地网络流上的流动人口定居意愿。基于“流出地—流入地”的视角,将流动人口的永久定居意愿转变为出发地—目的地(O-D)流形式的网络数据,其空间特征与影响因素就成为我们探究的一个新问题。本期推送的这篇论文就是这方面尝试的一个结果。




向上滑动查看以往发表论文首页




地级市间流动人口永久定居意愿的空间分异特征

    基于流出地—流入地视角的研究发现,地级市间流动人口整体的永久定居意愿仍处于低水平,与基于个体层面分析得到的流动人口定居意愿低的事实相比,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从格局上看,虽然“孔雀东南飞”仍是人口迁移流动的主流方向,但现阶段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地级市间的意愿流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的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城市群,并形成以上海市、深圳市、北京市以及内陆部分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如西安、郑州、成都等)为顶点的多极网络格局。随着意愿的增强,流动人口永久定居的空间选择偏好逐渐从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聚焦到该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上海市、深圳市和北京市。因此,北、上、深等超大城市要增加城市的包容性、开放性,在促进“存量”流动人口的户籍城镇化之外,还要促进城市群内部协调统筹发展,激发核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带动辐射作用。




中国地级市间永久定居意愿的空间格局




城市间流动人口永久城镇定居意愿的影响因素

研究发现,流动人口的永久定居决策是流动人口对自身沉淀和潜在价值进行权衡后进行城市适配以获得最大化效益的结果。城市间在工资和就业机会方面的差异是影响流动人口城市永久定居意愿的重要因素,而城市间在医院床位数和中小学教师数量上的差距则没有显著影响作用。即,为了获得更为稳定的丰厚的经济收入,流动人口会从工资水平低、就业机会少的地区迁出,迁入工资水平高,就业机会多的地区。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当流动人口考虑城市永久定居决策时,首要考虑的是城市带给流动人口的经济效益,而由于流动人口现阶段还处于“准入”门槛之外,享受不到城市的正规医院设施和师资力量优越带来的福利待遇,因此上述两个方面的要素也无法左右其定居决策。

    于流动人口个体而言,当前影响流动人口定居意愿的因素发生了相应的阶段性变化,住房的影响力超越就业和家庭收入等经济因素,成为两城市间流动人口永久定居与否的主导因素。对于“以房为根”的中国人而言,房在哪儿,人在哪儿。这不仅是当下流动人口的重要属性,也是有史以来,中国人的一大特色。因此,虽然住房对流动人口永久定居意愿的影响尚需结合宏观经济形势及劳动力市场形势变化综合判断,但如果加以政策引导,势必对推动流动人口的市民化进程起到助推作用。





城中村流动人口住房及其周边环境

(作者摄于福州郊区)




研究结论

    “七普”数据显示,当前每4个中国人就有1个在“流动”,意味着中国已经由低流动性的“乡土中国”迈向高流动性的“流动中国”。每一个人都是“流动中国”中的一颗能动螺丝,人口迁移流动就是螺丝寻找合适螺孔并实现个体价值、家庭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过程。有些人找到了合适的螺孔,顺利地安置下来,有些人则在不合适的螺孔中将就着、磨合着,也是一生。科研人员对中国人口迁移流动的监测、研究和分析,正是为了帮助更多人更便利、快捷地找到合适螺孔,或者说推动制造更多合适的螺孔以供螺丝选择,让流动人口在最合适的地方发挥自身价值。未来,随着人口迁移流动形式的持续转变,每个螺丝在不同城市间频繁流动和迁移、寻找到合适螺孔的现象将会愈发突出,希望本文能在这方面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大家一起持续追踪“流动中国”背景下流动人口的“留”与“流”


文章全文如下,敬请查阅





向上滑动查看全文



引用格式:丁悦, 林李月, 朱宇, 等. 中国地级市间流动人口永久定居意愿的空间特征和影响因素 [J]. 地理科学进展, 2021, 40(11): 1888-1899. [Ding Yue, Lin Liyue, Zhu Yu, et al. Spatial pattern and determinants of floating population's permanent settlement intention between prefecture-level cities in China.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21, 40(11): 1888-1899. ]   DOI: 10.18306/dlkxjz.2021.11.008





作者简介



林李月(1985—),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口地理与城乡发展。
E-mail: lly30@163.com



朱宇(1961—),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地理科学进展》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口迁移流动、城市化与区域发展等。
E-mail: Zhu300@fjnu.edu.cn



柯文前(1988—),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空间结构与交通地理学。
E-mail: wqke2005@163.com



丁悦(1995—),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为人口与城乡发展。
E-mail: 2246748741@qq.com



肖宝玉(1979—),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口地理与城乡发展、土地资源管理。
E-mail: xby98039@163.com



文章全文从中国知网下载或发邮件至dlkxjz@igsnrr.ac.cn

封面图片来自搜狐网(搜狐号:天柱百事微帮


    《地理科学进展》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与中国地理学会联合主办,创刊于1982 年,目前为月刊。《地理科学进展》是北大中文核心、CSCD、CSSCI、CNKI、CSTPCD、CHSSACD、Scopus、GeoBase、JST等主要数据库来源核心期刊。2020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CSTPCD)、中国知网(CNKI)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的统计数据显示:影响因子均位列地理学期刊第3名。

     近年来,期刊所获奖励和荣誉有:连续被评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科技期刊排行榜三等奖”“中国地理学会第三、四届优秀地理期”;2017年荣获“一带一路”媒体关注排行榜(期刊类)第3名;2015年获科学出版社“期刊出版质量优秀奖”;2017、2018年获人大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地理学期刊第1名。


 网址:

 http://www.progressingeography.com

 电话:010-64889313,64854170

 邮箱:dlkxjz@igsnrr.ac.cn

 

  

      竭诚欢迎国内外广大专家、学者踊跃赐稿,欢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重要学术会议等组织专辑/专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