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力三大奖】苏光辉团队:玩转核动力系统的“精锐部队”
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于2018年1月8日在北京召开,西安交大主持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7项。2017年1月10日开始,官微开设“给力三大奖”专栏,带您走进西安交大获奖团队,了解科研应用,感受团队风采。
西安交大先进核动力系统多因素跨维度强耦合动态分析技术及应用项目
作为典型的军民深入交叉融合学科,核科学与技术让很多人觉得神秘又遥远。而在西安交通大学,有一个团队坚持相关研究十余年,刚刚凭借“先进核动力系统多因素跨维度强耦合动态分析技术及应用”项目摘得2017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科研报国 彰显使命与担当
先进核动力系统是舰船核动力及第三代核电的重大需求,核心设计分析工具是保证先进核动力系统安全性的重要保障。核动力系统结构庞杂、运行工况多变,尤其是瞬态及事故工况复杂,这就决定了核动力系统的热工安全特性是三维多相态、多因素强耦合过程。
核能及核技术具有军民两用特点,舰艇核动力的技术与核电反应堆技术在核燃料生产、反应堆堆芯设计、安全防护、放射性废物处理等方面具有十分相似的工艺。但是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核动力系统,我国核工业发展面临严重掣肘。
“国外系统价格高,模拟的场景不够全面,我们下决心研发自己的系统。” 2002年开始,西安交大苏光辉教授团队从先进的理论模型出发,针对先进核动力系统开展了关键技术攻关。
十余年如一日,团队在艰苦的条件下,持续致力于先进核动力系统的设计分析、复杂工况下的反应堆热工水力研究,将中国的先进核动力系统研究做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团队发明了先进核动力系统三维全尺寸多因素动态模拟技术及系统,独创了针对先进核动力系统的堆芯、蒸汽发生器(SG)等复杂结构的多孔介质三维全尺寸动态模拟技术,发明了能够实现先进核动力系统稳压器喷淋系统性能测试装置,实现了稳压器多区动态非平衡三维全尺寸模拟,以及先进核动力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多因素强耦合的三维全尺寸动态模拟。
“没有核心技术的时候,我们只能从美国等西方同行那里购买系统。而早在几年前,我们的技术已经远远超越了美国同行,他们现在正在努力研究我们的系统技术。”谈到追赶超越的科研之路,团队青年长江教授田文喜感慨万分。
“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使国内在相关领域的研究达到新的起点”“弥补了国内研究空白”“优于国外同类技术”“项目总体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苏光辉教授团队的成果获得了科技部、原总装备部、国家能源局等组织的项目验收及高度评价。
目前,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加大了对军民两用核技术研发投入,加大了对军用核技术转民、民用核技术转军用的支持和政策引导力度。苏光辉教授团队研究成果已推广到国内多家单位,解决了先进核动力系统跨维度精确分析的技术难题,产生了重要社会效益和国防意义。
西迁铸魂 诠释传承与创新
科研之路困难重重,是什么支撑着大家不懈奋斗?
苏光辉教授深情地说:“是‘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一直激励着我扎根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苏光辉教授自1984年来到西安交大读书至今,他一直都没有离开过交大,他笑称自己是“土生土长的交大人”。
来到西安交大读书的苏光辉是幸运的,因为授课的诸多教师都是西迁老教授,苏光辉的硕士、博士指导教师也是西迁老教授。老教授们努力克服生活、科研、教学上的重重困难,秉承扎实朴素、默默奉献的育人态度,对他重培养、严要求,不仅使他学到了扎实的专业知识,也潜移默化地磨砺了他的思想和品格。
团队成员秋穗正教授和苏光辉教授从1992年合作至今,他与苏光辉教授的导师都是西迁老教授贾斗南。“贾老师对待工作一丝不苟,是立德树人的典范,对我们影响很大。”谈到贾斗南教授,苏光辉教授娓娓道来一个动人的故事。
1997年,课题组接到一项实验课题,从实验技术到实验大纲的实施都非常困难。实验设备一旦开启,必须运行15天不能中断,秋穗正和苏光辉每人轮流值班30小时,夜以继日赶进度。那时贾老师已年过花甲,他的母亲已103岁高龄,生活在上海。身在西安的贾老师无比挂念母亲,但是依然以身作则,坚守在工作岗位,与学生们一起日夜加班。
最终团队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按时并且高质量地完成了任务,实验课题甲方向学校发来了红头表扬信。而对于苏光辉教授和秋穗正教授来说,收获最大的则是贾老师的言传身教带给他们心灵的震撼。
每年研究生新生开学,苏光辉教授和秋穗正教授都请贾老师给大家讲理想与事业。老一辈艰苦奋斗、任劳任怨、认真负责的精神,也在新一代的年轻科研人员中得到了传承。
目前,苏光辉教授团队所有教师都毕业于西安交大,在西迁精神的浸润下成长,每一位教师对工作都认真负责、勤勤恳恳、无私奉献,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精英汇聚 团队任重而道远
“我们对交大有感情,我们希望能够为培养我们的母校、为我们深爱的祖国建功立业。”团队年轻老师们都曾赴麻省理工学院、密西根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等国际一流大学的核学科专业留学,具有良好的国际视野和国际见识,最后却都选择带着国际前沿研究方向回到母校,不断拓展团队的研究广度和深度。
团队的力量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团队采用“集体导师制”:课题统一分配,研究生统一指导。研究生挂名导师和科研项目负责人根据学校规定及研究室发展需要确定,实际指导和经费使用过程中,不分彼此,统一调配,大家都在“一个锅里吃饭”。
团队老师将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弟弟妹妹,严格要求、耐心指导。每个同学在找工作、出国这些重大事项方面都会得到老师们不遗余力的帮助。
“正是在这种从上而下的团结协助氛围里,大家都为团队的成功感到自豪,为团队的发展殚精竭虑,才使得团队的科研实力不断提升!”苏光辉教授对这支精英部队深感欣慰。
课题组给年轻老师压担子,每一名年轻老师都有侧重的研究方向,并且承担着大量的教学任务。团队青年教师通过近乎严酷的培养,在业界快速地成长起来,成为行业里的领军人物。
目前,苏光辉团队该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20项、软件著作权24项,出版专著1部、教材2部。发表SCI/EI论文72篇,他引480次,5篇论文和13篇论文分别入选Elsevier出版集团期刊五年间高引和年度最热点论文,1篇论文获国际著名期刊Progress in Nuclear Energy(PNE)年度最佳论文奖。项目成员任PNE主编、ASME Journal of Nuclear Engineering and Radiation Science(ASME-JNERS)副主编。青年教授田文喜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青年长江学者,巫英伟教授、张大林副教授获得陕西省三秦人才津贴。
提到取得的突出成就,苏光辉团队依然严谨低调。“我们的研究成果能为国家、为社会做出一点贡献,就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肯定。”团队青年长江教授田文喜说,团队还有更多技术难关要突破,任重而道远。科研报国的脚步,从未停歇。
近期热文速递
「出品 / 党委宣传部」
文字 / 朱萍萍
摄影、版尾 / 刘鸿翔等
责任编辑 / 清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