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郑南宁院士新书!指引人工智能教育未来!

请点赞 西安交通大学 2020-08-19


人工智能的未来蓝图怎么样?

如何架构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发展?

如何培养高质量人工智能领域人才?

这本书,给我们答案!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郑南宁教授,经过30余年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探索和人才培养实践经验,融入国内外知名学者的集体智慧,正式出版发行《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知识体系与课程设置》。

这本书:

□ 总结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 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本科阶段课程体系指引

□ 开启人工智能终极智慧之门

9月21日至22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中国认知科学学会和中国自动化学会联合主办,西安交通大学承办的第二届中国认知计算与混合智能学术大会在西安召开。

大会上,郑南宁院士主编的新书《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知识体系与课程设置》正式发布。

郑南宁院士表示,要以创造为源,为学生内心点燃一把火,打开一扇门,引导他们主动探索人工智能奥秘,希望通过此书能共同完善人工智能本科教育的知识体系。




书籍简介丨八大课程群,面向未来


书       名: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知识体系与课程设置

主       编:  郑南宁

组织编写: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出  版  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年9月


八大课程群:人工智能核心、数学与统计、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认知与神经科学、先进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与社会、人工智能工具与平台等八大课程群,共计37门课程,其中必修25门、选修12门(完成所需学分须选修其中7门)。


□“专业基础课程群”:包括“数学与统计”课程群、“科学与工程”课程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群、为人工智能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专业主干课程群”:包括 “人工智能核心”课程群、“先进机器人技术”课程群、“人工智能工具与平台”课程群,为本科生奠定稳固的专业核心技术根基。

□ “专业交叉课程群”:包括 “认知与神经科学”课程群、“人工智能与社会”课程群,为学生奠定基本的认知科学、神经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交叉知识。

□  “专业综合性实验”课程群: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培养达到“脑”与“手”相结合的目标。


快问快答丨听郑南宁院士谈人工智能

Q

A

交小童


  

郑南宁院士

人工智能、

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专家


出于什么思考组织编写这本书?

1


郑南宁院士:专业知识体系构建与课程设置是为人才培养提供保障的重要载体之一。专业知识体系构建与课程设置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只有坚持实践、与时俱进,使其知识体系的建设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成为一种创造的追求,才能使我们通过教育的实践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潜心教育与课程建设不仅是对教师科学生命的一种延续,也是不断焕发教师科学青春的一剂良方。这是我们组织编著《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知识体系与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考。

这本书是人工智能教育的“万能法宝”吗?

2


郑南宁院士:人工智能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本书是作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极为关键的本科阶段课程体系构建的“抛砖引玉”,每一所高校可以有不同的培养模式和途径。

因此,本书介绍的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知识架构与课程设置不能照搬到所有高校的人工智能本科专业,一所大学的人工智能专业要办出特色,培养出优秀人才,一定要根据自身专业的特点、基础、教师团队和教学资源的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其知识体系与课程设置,即“因材施教、办出特色”。

人工智能领域探索30余年,

您最深切的感受和体会是什么?

3


郑南宁院士:随着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历史上将会出现按照有机化学规则演变的生命和无机的智慧生命并存的形态,或者说人类有可能利用计算机和人工智能去设计生命。在我们生存的地球上将会出现按照有机化学规则演变的生命和无机的智慧生命并存的形态。

未来三十年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的生活和工作所带来的改变,一定会远超人类过去数百年来所发生的变化。

我本人带领团队在人工智能领域探索30余年,感受最深的是团队建设的文化与科研环境要使我们每一个成员都能定下心、稳住神,持之以恒地开展科研工作,特别是在探索科学前沿问题时,要支持“好奇心驱动的研究”,支持“相信且追寻自身直觉的学者”,这是一个成功创新生态系统的必备要素。科学研究是一种追求理性结果的过程,但在这一追求的过程中往往需要一种“疯狂”,即需要一种“着谜”的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人工智能隐藏的危机?

4


郑南宁院士:人工智能的发展能不断帮助人类,但它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警惕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关注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带来的深刻伦理道德问题。我们需要的是帮助人类而不是代替人类的人工智能。

发展人工智能的目的不是把机器变成人,也不是把人变成机器,而是要扩展人类的智能,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这是科学界、各国政府和人类社会在人工智能发展上应认真对待的问题。需要确立伦理道德的约束监督机制,使人类免受人工智能不当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当前我国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存在哪些问题?

5


郑南宁院士:经多年持续发展,我国在人工智能部分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已经取得显著进展,但在基础理论、原创算法、高端芯片和生态系统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中国的信息产业基础还存在一些短板,研发投入与市场构成的创新生态要素也不完备;另一方面中国高校在这些学科领域人才培养导向性不强、学科缺乏深度融合、缺乏科教结合育人的机制。人才已成为制约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瓶颈。

“计算与人工智能”已无所不在。为应对计算的普及和人工智能崛起带来的全球机遇和挑战,中国的高校需要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进行重要的结构性变革,将计算和人工智能的力量带到高校的所有学科研究领域,并融合其他学科的见解和观点共同塑造计算和人工智能的未来

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应对接国家重大需求,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例如:建设示范性人工智能学院或中心,让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学校面向国家的重大需求,都能找到各自人才培养的定位和目标;在相关学科或专业设人工智能方向交叉学科;在所有学科或专业引入“计算与人工智能方法”相关课程等。

您心目中人工智能领域的合格人才?

6


郑南宁院士:人工智能多学科交叉、高度复杂、强渗透性的学科特点决定了人工智能的人才培养具有高度挑战性。

我们认为,在探索“人工智能+X”复合专业培养新模式的同时,应首先立足于根本,把人工智能专业本身建好。人工智能专业培养定位应强调“厚基础”、“重交叉”与“宽口径”:学生应掌握扎实的数理基础,熟悉人工智能的基本方法及脑认知等交叉学科知识,具备科学家素养、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并且拥有较为开阔的产业应用视角与国际前瞻视野。我们相信,按照这样的方式培养的学生面对未来将具有更强的可塑性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人工智能专业未来的发展

7



郑南宁院士:人类面临的四大基本科学问题:宇宙的起源、物质的本质、生命的本质和智力的产生,其中后两个问题都跟人工智能相关,而人工智能的研究就与这两个问题密切相关。

人工智能专业研究,考虑更多的不是眼前,而是思考未来人工智能发展需要从哪些学科获得灵感,特别是借鉴神经生物学、认知心理学乃至社会学的一些研究成果,可以为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提供新的启示

福利!郑南宁院士签名版书籍

西安交大人工智能学院与党委宣传部新媒体中心一起,为您送上《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知识体系与课程设置》,还是郑南宁院士亲笔签名版!

我们将为5名“幸运儿”送上签名版新书!


■ 活动说明

1.本次抽奖由第三方小程序自动开奖,结果公平公正;

2.本次中奖名额:5名,每名中奖者获得1本郑南宁院士签名版书籍。

3.本次开奖时间:2019年9月29日晚11时30分;

4.本次活动解释权归平台所有。


■ 参与方式

1.请长按下方小程序进入抽奖页面,由平台系统自动抽取;

2.请将本条内容分享至个人朋友圈并保留至开奖日;

3.领奖方式:需提供获奖页面、个人朋友圈截图,届时请添加工作人员微信。




近期热文速递

@交大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奋力勇进!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研究院


未来已来!西安交大人文社科板块研究院入驻创新港



「出品 / 党委宣传部」


文字 / 人工智能学院  问炀

图片 /  人工智能学院

值班编辑 / X工作室 刘家豪

责任编辑 / 张玥


点击“在看”,给交大一个赞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