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点赞的西迁精神,到底是什么?

爱国奋斗 西安交通大学 2020-08-19


习近平总书记22日来到西安交通大学考察调研,蕴藏着让西迁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光芒的深意。


2017年 习近平总书记对西安交大“西迁精神”作出重要指示


2017年,西安交通大学15位老教授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了一封信,讲述他们上世纪50年代,响应党和国家建设大西北的号召,从黄浦江畔来到渭水之滨,扎根黄土地,开启建设西部科技高地和一流大学的故事。收到信后,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希望西安交通大学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

2018年 习近平总书记发表新年贺词 指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提及了西安交大西迁老教授的来信,“他们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广大人民群众坚持爱国奉献,无怨无悔,让我感到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同时让我感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2020年 习近平总书记赋予“西迁精神”新内涵 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要坚持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努力培养更多一流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师生大力弘扬“西迁精神”,抓住新时代新机遇,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新征程上创造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功绩。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点赞”的

西迁精神是什么呢?







西安交大部分西迁老教授行走在梧桐大道上

交通大学始称南洋公学,1896年由盛宣怀等创办于上海,为近代中国高等教育之发轫。1921年定名交通大学。


1955年,党中央、国务院从国家战略布局和西部工业发展需要出发,作出了交通大学内迁西安的决定。


怀着“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壮志豪情,交通大学师生员工们斗志昂扬,从黄浦江畔搬到渭水之滨,投身到祖国西部建设中,成为西部开发的先行者。







上世纪60年代初拍摄的西安交通大学校门

据统计,1956年交大在册的767名教师中,迁到西安的有537人,占教师总数的70%以上。其中近50名教授和副教授带头西迁,更是给青年师生做出了表率。


当时西安的条件十分艰苦:马路不平,电灯不明,电话不灵,用水非常紧张。建校初期,野兔在校园草丛中乱跑,半夜甚至能听到狼嚎。冬天师生们在教室仅靠一个小炉子取暖,洗脸水得到工地上去端……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大家都精神饱满,干劲十足。


他们以自身的艰苦奋斗,共同铸就了可歌可泣的“西迁精神”。


2005年12月,西安交大将“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概括为“西迁精神”。







1959年拍摄的西迁后的交通大学校园一景


“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指引下,交大人始终秉承爱党、爱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怀,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西迁精神,催人奋进

西安交大不仅成为重要的人才库、智力库,更是西部地区位居前列的科教高地。这一切,都离不开那一场浩浩荡荡的西迁,更离不开西安交大人对“西迁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如今,“西迁精神”正在新时代催人奋进。西安交大举全校之力建设的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科创基地在2018年建成,一批大数据、人工智能科技研发中心成为国家西部发展的“智慧引擎”。







俯瞰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







习近平总书记亲切会见14位西迁老教授







俯瞰西安交通大学校园


近期热文速递



「出品 / 党委宣传部」


内容来源 / 新华网、央视网、新华视点

文字 / 新华社记者 王鹏

图片 / 新华社记者 鞠鹏 刘潇

西安交大 邢鹏 朱建欣 尹承龙

历史照片 / 西安交大档案馆


【视频:跟着总书记学历史,重温交大西迁精神】

新华社音视频部

策划:霍小光

监制:车玉明、张晓松、鞠鹏

统筹:雷敏、杜宇

主笔:王鹏


【视频:跟着总书记感悟“西迁精神”】

监 制:孙承斌

出品人:孙志平

策 划:樊 华

统 筹:王 健、王宇凌

记 者:梁爱平

编 辑:刘宇轩


版尾设计 / 刘鸿翔

责任编辑 / 谭金巍 张玥


点击“在看”,给交大一个赞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