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头条留给“交大女神”!
Women's Day
在交大125年悠久历史长河中,有很多巾帼默默奉献。她们,用爱与付出,彰显出女性的魅力与实力。
今天,向广大为家庭、为社会、为国家辛勤付出、不断奋斗的女性朋友们道一声“节日快乐”!
在交大西迁的征途中,有太多巾帼的身影。她们中,有由革命转入建设的革命干部,有坚持教书育人的大学教师,有不可或缺的教辅人员,有做出特殊贡献的随迁家属……她们在交大西迁中,发挥着“半边天”的作用,彰显了巾帼风采的时代意蕴。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历史的隧道,了解几位交大西迁巾帼,感受她们的卓越风采!
吴文华:把西安交大当成自己的家
人物简介
吴文华(1909-1995),浙江省嘉兴市人。1952年前后曾在交通大学工会家属委员会工作,1956年作为家属代表之一,参加西迁西北参观团先期赴西北各地考察活动。1958年10月,与丈夫沈尚贤一起随交大西迁。
人物故事
解放后,国家号召妇女参加工作。吴文华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交大家属会任职。就是这个契机,吴文华后来成了“西北参观团”里家属代表的一员。
1952年交大工会家属委员会工作人员合影
(后排中立者吴文华)
参观团于1956年1月18日由上海出发,2月10日返回,先后走过徐州、洛阳、宝鸡、兰州、西安、郑州等地。参观团带着教职员工普遍关心的民生问题,完成以下任务:实际了解祖国大西北工业建设,考察未来工作及生活条件,了解新校址的建设进展情况。
西北参观团返校后,对西北工业建设规模及迁校新址建设等问题,在广大师生中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和介绍,打消了很多师生员工的顾虑。
1969年吴文华和丈夫沈尚贤在延安
在交大西迁过程中,吴文华义无反顾,举家搬迁,还帮着学校宣传动员,耐心细致地做家属们的工作,她把交大真正当成了自己的家!
刘耀南:中国电气绝缘事业的开拓者
人物简介
刘耀南(1918-1999),江苏省江阴人,教授。1942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电机系,1946年秋交通大学电机系任教。1953年参加我国电气绝缘与电缆技术专业高等教育创建工作。1956年任交通大学电机系绝缘教研室副主任。
人物故事
刘耀南是我国电气绝缘学科开拓者,电气绝缘测试技术奠基人之一。所著《电气绝缘测试技术》是我国在电气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基础性权威著作。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教授群体中第一位女性共产党员。她还创造了交大的几个第一,第一个女教授,第一个女博导.....
1958年全家随刘耀南一起西迁。刘耀南的孩子回忆道:“在家中经常看到母亲伏案工作,她把全部精力投身于工作。上下午为正常的学校教学活动;傍晚为教研室、支部活动时段;深夜一般在晚上9:30以后至半夜为教学备课时段,必须一丝不苟地准备讲稿,为次日上课时备用。母亲总是很忙,星期天也不休息,寒暑假也在工作。这种工作方式已成为母亲生命的一种常态,为某一重要科研项目拼尽全力。”她常说:“工作会带来快乐!”
刘耀南(左三)指导学生做实验(摄于1959年)
在刘耀南与全体教研室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与付出下,绝缘专业初上规模。1959年在中央召开的全国群英大会上,绝缘专业获得先进单位的称号。1963年成立绝缘研究室,它是高教部在西安交大设立的两个研究室之一。
袁旦庆:勤奋耕耘 无私奉献
人物简介
袁旦庆(1918-2013),江苏常州人,教授。1951年调入交通大学电机系任教,曾任电机实验室及电工学教研室副主任。1953年参与制定了新中国高等学校第一部全国统一电工学教学大纲。1957年随交大西迁,为西安交通大学电机系首任电工学教研室主任。曾任中国民主同盟陕西第四、五、六届委员。
人物故事
1957年袁旦庆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交大西迁的号召,和丈夫陈学俊一起放弃上海的优越环境和条件,全家迁来西安。临行前,他们将在上海国际饭店后面两间自己解放前买的房子无偿交给上海房管处,他们认为既然去西安扎根西北就不要再为房子所牵挂。
交通大学西迁时,袁旦庆是教研室行政上一把手,在党支部领导下,她与同事们一起,将仪器、直观教具及图表资料等装箱运往西安。如何建立实验室,如何订立规章制度,如何培养青年教师及开出全部课程,是袁旦庆日思夜想的主题。一切从无到有,责任很重。电工学课程的三分之一是实验课,要做到准时开出实验课,是相当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1961年袁旦庆(二排居中)
与电工学教研室全体教师在学校北门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袁旦庆和教师们一起,克服困难,团结奋斗,在讲课及实验室等各个环节都很好地完成了任务,1958年教研室被学校评为“先进集体”。袁旦庆在1958年和1959年两次被评为学校“先进工作者”,1961年被评为系“三八红旗手”。1996年,袁旦庆与丈夫陈学俊一起被评为全国金婚十佳。
曹蔚清:以校为家 无私奉献
人物简介
曹蔚清(1921-2010),江苏省苏州市人。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出任苏州市第三中学副校长。1959年迁到西安,任教于交大物理教研室,同年受命创建交大附中,是交大附中创始人之一,历任交大附中副校长、校长。1972年获西安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1979年荣获“陕西省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1981年被评为西安市教卫系统优秀共产党员。
人物故事
曹蔚清与丈夫庄懋年在1956年结婚,新婚不久庄懋年就响应党和国家开发大西北的号召,只身一人来到西安。1959年1月曹蔚清到达西安。同年9月,交大决定创办自己所属的附属中学,组织上考虑到曹蔚清具有领导管理中学的经验,就将她调离交大物理教研室参加创办西安交大附属中学的工作。
退休之前曹蔚清与丈夫庄懋年在校园
曹蔚清立即和新组合的集体一起投入创建西安交大附属中学的工作。为了把附中办好,曹蔚清把全部心血都放在工作上,起早贪黑,以校为家,中午就在校办食堂就餐,连星期天休息日也要抽半天去学校工作,看望住校的单身老师,了解和解决她们的困难和要求。每个寒暑假她也在学校办公,很快使学校走上正轨,学校办得有声有色。
黄宗心:医者仁心 坚守一线
人物简介
黄宗心(1922-2010),江苏吴县人,消化内科学专家。1947-1958年任上海广慈医院医生,上海第二医学院讲师。1958年随爱人蒋大宗迁到西安。先后任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医生,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教授、主任医师。曾担任陕西省医学会消化内科分会主任委员。
人物故事
1958年随爱人蒋大宗迁到西安,黄宗心被高教局安排到位于南郊的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现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工作。六十多年前,西安的公共交通极其不便,交大周围大多还是坑洼不平的土路,每天早出晚归十分辛苦。特别是当医生常要值班,加上个各种学习,黄宗心晚上常常无法回家,只能住在医院宿舍。
黄宗心把她在上海医院的先进技术和理念带到西安,率先将自己在上海时已开发成功的“一秒钟负压穿刺”活体快速肝穿技术引进医院,代替了传统的“分叶针穿刺法”,大大减少了病人的术后出血。她还参与了内外科结合、中西医结合的改革,使一附院消化科有了很大的进步。
西迁后黄宗心和丈夫蒋大宗在一村宿舍前合影
20世纪60年代中期,黄宗心被调到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院内科(大内科)工作,参与组建了二附院的消化内科,并和生化教研室合作开展新的生化检查。1976年她牵头成立了胃镜室,引进了日本纤维胃镜,直接指导年轻医生学习胃镜检查技术。当年的胃镜室目前已发展成西北地区有名的胃肠镜诊疗中心。
黄宗心一直坚持在教学和医院的临床一线工作中,治疗了成千上万的病人,同时带教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医生。65岁之后,黄宗心还坚持每周几次的专家门诊和科内大查房,直至70多岁时才完全退休。
吴镇东:永葆革命本色 投身交大建设
人物简介
吴镇东(1931-2016年),江苏省嘉定县人。194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考入沪江大学,1952年分配到交通大学任教,先后担任交通大学马列教研组助教、校团委副书记、书记,迁校时任校党委常委。1957年随校迁至西安,后担任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1981年离休。
人物故事
1952年,吴镇东被分配到交通大学工作,担任马列主义教研室助教。在交大工作期间,她先后在团委、宣传部任职,工作敢想敢干,认真扎实,被同事们称为“铁娘子”。1956年8月到1957年7月,曾经到苏联莫斯科中央团校学习政治理论及共青团的经验。
1954年吴镇东在教职工青年大会(上海)讲话
交大西迁时,吴镇东的爱人戎行因筹建无线电系实验室,需在上海多留些时日,她便独自一人带着两个孩子,随校党委先遣队来到西安,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
她全身心投入到学校建设中, 建立强有力的团委工作班子,将团的思想教育与政治理论课充分结合,竭尽全力巩固发展团组织……从1953年团委改革,吴镇东任副书记开始,到1964年负责学生团建,吴镇东始终兢兢业业、艰苦奋斗。
在交大西迁的征途中,不仅仅有她们,还有更多的女性的无私奉献......
本文内容节选自《西迁巾帼创业谱》(第一卷)。《西迁创业巾帼谱》是首部以女性群体为主题的西迁史料类图书,由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等部门组织采集编撰。由金沙曼和杨澜涛担任主编。
△ 2020年9月22日,《西迁创业巾帼谱》首发式举行
该书记录了包括女教授、女干部职工、女家属在内的西迁女性群体的生活和创业场景,再现了西迁巾帼胸怀大局、爱国奋斗、立德树人、福润家庭的坚定足迹和心路历程。
近期热文速递
「出品 / 党委宣传部」
内容来源 / 《西迁巾帼创业谱》(第一卷)
部分图片来自交大新闻网 网信中心
值班编辑/X工作室 艾雨菡
版尾设计 / 刘鸿翔
责任编辑 / 徐琛
点击“在看”,给交大一个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