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感人!交大“大先生”系列话剧精彩上演中!
大先生系列话剧来啦~
两集连放!
让你一次看过瘾~
交大“大先生”系列话剧网上展映活动
于5月9日开幕以来备受好评。
交大“90后”“00后”学子
把交大百年风雨历程中
闪耀光芒的“大先生”故事搬上舞台,
令人备受感动和鼓舞。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
彭康校长,钟兆琳教授,
两位“大先生”的故事吧~
大先生——彭康
彭康校长是久经考验的革命家、深厚造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是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开拓者和具有远见卓识的教育家。
彭康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光辉的一生、献身教育的一生,是名副其实的“大先生”。彭康将一生奉献给祖国教育和革命事业,他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革命精神、高尚的思想品格、先进的教育思想,铸就出新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一座永恒的丰碑。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剧情概要
□ 彭康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联袂演出。
□ 介绍了彭康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毅然从日本京都帝国大学回国投身革命,加入创造社翻译费尔巴哈论,为国内革命提供思想武器。他作为交通大学西迁带头人,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动员、组织师生举校西迁,扎根祖国大西北创造辉煌的业绩。
序篇
1918年秋,彭康东渡扶桑寻求真理。这段经历使得包括彭康在内的大批留日学生向唯物论哲学迈进,从朴素的爱国主义走向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
1927年冬,彭康毅然放弃正在日本京都帝国大学进行的学业,于国内革命正处于低谷之际回到上海,积极投身革命。1928年1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与盟友一起翻译、撰写了大量理论研究著作,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
第一幕:开创理论先河,发思想之先声
1929年,彭康完成中国第一版德文中译本《费尔巴哈论》,加快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普及,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
第二幕:号召动员西迁,听党指挥跟党走
1955年4月6日夜晚,彭康接到杨秀峰部长传达党中央决定关于将交通大学内迁西安的电话。在接到电话后,他带领学校领导班子率先垂范,消除老师同学们在工作生活等方面的疑虑,有条不紊地的开展迁校工作。
第三幕:考察迁校校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彭康带领资深教授,赴西安考察新校址,他们穿过齐腰的麦浪,畅想着学校的新发展。
尾声
在彭康的领导下,全校师生共同努力,不到一年的时间,完成了教学、办公和生活用房等10万多平方米基建任务,保证了第一批迁校师生教学和生活需要。
交通大学顺利西迁,期间没有晚开一天学、迟开一门课、少做一个实验,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
大先生——钟兆琳
钟兆琳是著名电机工程专家、教育家,中国电机事业的拓荒者和奠基人,更是开拓大西北的积极倡导者、实践者和建设者。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钟先生的信仰。“把文化普及全国,把光明照到边疆”,这是钟先生的愿望。实业报国酬壮志、奋斗人生终不悔,这是一直守望在我们身边的“大先生”——钟兆琳!
剧情介绍
□ 电气学院学生主演。
□ 全剧以钟兆琳几次重大抉择为主线,讲述其毅然回国,全力研制国产电机并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到身先士卒、坚决西迁,直至生命尽头依然不忘祖国西部发展的故事。
□ 展现钟兆琳以国为家,心无小我,胸怀大志的人格魅力。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一位拳拳赤子深沉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也让我们看到一位才华横溢的“大先生”是如何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与时代和命运交锋。
追寻初心 “天才教师”毅然回归祖国
1927年,钟兆琳从美国康奈尔大学毕业,在导师国际著名电机专家卡拉比托夫的力荐下进入西屋电气,出众的才能让他事业风鹏正举,生活待遇优厚,恰是此时,他接到交通大学电机科科长、钟兆琳的大学老师张廷金向他发出的邀请,希望他回到母校任教。来自祖国母校的召唤,使钟兆琳热血沸腾,他毅然放弃美国舒适的生活和优厚的工作条件,决定回国。
殚精竭虑 国产电机破冰几经周折
19世纪20年代以前,中国基本上没有电机人才,微弱的工业所用电机及技术人员都来自西方。钟兆琳不但以其出众的才能把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培养成中国电机科学和电机工业的骨干,输送到民族电机工业的前沿阵地上,而且身体力行,把自己的学识和祖国的工业发展结合起来,为民族电机工业的起步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上世纪30年代,钟兆琳说服民族实业家周锦水在上海与当地华生电扇厂合作创办华成电气制造厂,在他担任技术指导期间,主持研制出中国首台交流发电机和电动机。
坚决西迁 绝不失信于西北人民
1955年,党中央做出交通大学西迁的决定,钟兆琳非常坚决支持和拥护,亲赴西安考察选址,以身垂范,不断给同事们做思想和动员工作,积极倡导整个电机系迁往西安。
周恩来总理曾提出:“钟兆琳先生年龄较大,身体不好,夫人又病卧在床,可以留在上海,不去西安新校。”钟兆琳从未动摇去西安的决心,他表示:“上海经过许多年发展,西安无法和上海相比,正因为这样,我们要到西安办校扎根,献身于开发共和国的西部”。
奖掖后学 一生爱国奉献矢志不渝
1990年4月4日,带着深深的不舍,钟兆琳走完了传奇的一生。他在病重之时,牵挂的还是祖国大西北的教育发展,他留下遗嘱:“今我重病在床,仍望再有所贡献,我愿将我工资积蓄主要部分贡献建立教育基金会,奖励后学,促进我国教育事业,以遂我毕生所愿。”
近期热文速递
「出品 / 党委宣传部」
内容来源 / 文化交大
值班编辑 / X工作室 苗孟雪
版尾设计 / X工作室 方柯淳
责任编辑 / 谭金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