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创新驱动“强引擎”!媒体持续聚“交”
搭建创新成果转移高效平台
加速科技成果从“书架”到“货架”
“科技大使”汇聚各方资源
“双重身份”促进科技合作
“三池一机制” “校招共用”
吸引人才聚集
……
西安交大持续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加速创新要素高效流通
助力畅通科技合作之路
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主流媒体持续聚焦西安交大产学研深度融合新进展,跟着交小童,一起来看看最新报道吧~
目 录
【人民日报】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卢建军: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央视新闻直播间】从实验室到生产线•未来材料 解决“转化”烦恼 科技成果走向生产线
【陕西日报】西安交大助力陕西“校招共用”,让科技人才天地更广阔
【陕西日报】一个“港”的聚力创新
【陕西日报】西安交大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培育新质生产力
人民日报
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卢建军:
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镜头】
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实验室里,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师正与企业工程师带领学生围绕高效率微型逆变器拓扑及控制方案研究项目开展合作实验。
“在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模式下,我既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学会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方法。未来,我将努力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贡献力量。”博士研究生李学文说。
这是西安交通大学持续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缩影。近3年,该校已与200余家龙头领军企业签署共建联合研究院协议,建立77个校企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转化孵化200余家科技型企业。
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内在一致、相互支撑,应把三者有机结合、统筹推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重要结合点的作用,以产学研深度融合作为突破口,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基础是提高科技供给质量。作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提高创新能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我们将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的科技攻关,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绿色化工与新材料等战略前沿领域布局建设科研平台,开辟高质量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
强化校企科研合作,让更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我们要增强协同、搭建平台,打通创新链、融合产业链、引入资金链、共享人才链,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发挥国家大学科技园作用,建设概念验证中心、科技成果超市,打造高效便利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交易平台,线上开展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交易,线下推进成果展示、项目路演等。
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工程化培养环境,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建立了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按照“双管理、双首席、双导师”机制管理运行,在校区内产教深度融合环境中建立校企“双导师”“导师组”制,构建“企业出题、校企共同凝练课题、揭榜挂帅领题、师生共同答题、校企共同评价”的工程人才培养机制,在重大科研任务攻关的过程中和有组织科研的环境中培养创新人才。
报道链接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央视新闻直播间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未来材料
解决“转化”烦恼 科技成果走向生产线
内容节选
缺乏有吸引力的激励机制“不想转”,和缺乏有前瞻性的支撑体系“不会转”,是很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中的两大堵点。
针对这一问题,西安交大首先通过“先确权、后转化”的模式,为科研人员从事成果转化吃下“定心丸”,激发他们的创新创造活力和成果转化积极性。
西安交通大学化学学院副院长张彦峰说:“我们学校出台了‘双肩挑’的校管干部政策,因自己的科研转化而引起兼职兼薪,组织部和学校的党委是可以进行批复和推进的。我们从制度松绑上来讲,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的前提下,可以向外推广自己的科技成果进行商业化运作。”
西安交大电子与信息学部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吴朝新:“我们的优势在于我们可以快速进行技术迭代,和我们的客户密切配合,可以针对他们的要求协同创新,我们在他们的要求下实现了一些样品之后,他们能够迅速及时去评测,反馈给我们很多信息,这些信息就是我们不断迅速迭代的一个依据。”
报道链接
▲扫描二维码查看媒体报道原文
陕西日报
一个“港”的聚力创新
内容节选
9月25日,西安中易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发人员与西安交通大学学生一起测试光伏模块基础参数
9月19日,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再度“西进”——西安交通大学和咸阳市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建设西安交大创新港咸阳新区。
截至目前,围绕理、工、医、文4大领域,创新港建立了8个共享科研平台、30个研究院和400多个科研基地、智库,深入推进科研一体、学科交叉、产教融合,主动探索大学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新模式、新形态和新经验。
作为西部科创资源的集散地,创新港充分发挥科研优势,搭建合作转移创新成果的高效平台,积极打造具备科技资源“吞吐”能力的创新“港口”,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2021年以来,创新港初步建设了以国家重大科研平台等为主的创新策源圈层、以校企联合成果转化中心等为主的产教融合圈层、以科技产业孵化园等为主的产业培育圈层,打造产学研用的全链条创新体系。
截至目前,创新港已与211家龙头领军企业签署共建联合研究院(中心)协议,建立83个校企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组建了一支有66名职业化科技经纪人的团队,从3万项存量成果中梳理出1300余项易于转化成果推送给企业,转让许可专利1000余件,就地转化213家企业。
报道链接
▲扫描二维码查看媒体报道原文
陕西日报头版头条
西安交大助力陕西“校招共用”,
让科技人才天地更广阔
内容节选
汇聚人才 交大先行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要求全链条推进技术攻关、成果应用。近年来,陕西积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建立高校引进、与企业共同使用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校招共用”引才用才模式,为全省重点产业链核心技术攻关及科技成果转化集聚更多优秀人才,加速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
这一过程中,西咸新区和西安交通大学先行先试,探索运行“校招共用”“三池一机制”,共建“人才池”“资金池”“项目池”及“三池”对接机制,并实施校企联聘,推动人才共享。
“三池一机制” 助力聚人才
“人才池”
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人才池”是“校招共用”“三池一机制”的重要一环。对人才来说,高校的吸引力毋庸置疑。利用这种优势,高校根据企业需求和本校实际情况引才聚才,形成“人才池”,并打破学校用人“围墙”,向企业等经营主体、用才主体开放。“人才池”中的人才同校企双方签署合作协议,在3年聘期内可享受相应的政策待遇。
“资金池”
“资金池”用于人才引进和保障,由专项扶持引导资金、企业“揭榜挂帅”资金、省市支持资金及高校筹措资金等构成。
“项目池”
“项目池”内项目由企业提供,来源于全省重点产业链。
对接机制
如何将资金“用到刀刃上”?校企双方及时进行信息共享,建立“三池”对接机制,让人才和项目得到精准匹配,实现“双向奔赴”。
报道链接
▲扫描二维码查看媒体报道原文
陕西日报
西安交大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培育新质生产力
内容节选
“科技大使” 高效推动成果落地转化
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启动建设以来,咸阳市聚力先行区建设、聚焦产业发展需求,大胆探索创新,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聘请272名专家教授担任“科技大使”,搭建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交流合作的桥梁,吸引200多项成果落地转化。
成立于2002年的咸阳勃力模具制造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航空发动机叶片成型精密铸造模具设计、开发、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在“科技大使”和技术经理人的共同帮助下,企业和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达成了多项产学研合作协议。
自从成为“科技大使”,西安交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咸阳分中心主任罗永军几乎天天“泡”在企业里,每月要走访10家至15家科技型企业。
“我们只有真正扎下去,才能收集到企业真正的技术需求,将之与高校、科研院所能提供的技术进行匹配,让科技成果高效融入产业发展。”罗永军说。
“科技大使”极大提高了高校和科研院所人才、科技成果与咸阳产业对接的效率与成功率,通过技术转让、“揭榜挂帅”等方式有效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加快了新产品开发进程,增强了企业竞争力,为咸阳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技术动力和人才资源。
交大专家谈:畅通科技合作之路
访谈嘉宾: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
张胜教授
问
在区域科技创新工作中,“科技大使”工作模式有哪些创新点?
答
在区域科技创新工作中,“科技大使”不仅加强了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更是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加快产业化的有力抓手。
“科技大使”作为政府和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合作交流的桥梁纽带,对高校、科研院所内部及区域产业特色都有一定了解,能够及时根据区域的需求从高校筛选出契合度高的优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通过持续跟进并对接科技服务需求,推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及科技成果在区域落地转化。
“科技大使”队伍基本都来自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大使”与成果持有人往往是一个单位,相互认识,可以更加有效了解到成果持有人的真实想法,对推进成果落地有很大推进作用。同时,“科技大使”均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对项目所涉技术容易理解,可以与咸阳技术经理人互相配合,精准匹配到所需的合作企业,进一步促进成果落地。
问
面对新时期、新任务,陕西应如何更好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统筹资源推动全省各地产业发展?
答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统筹资源推动地方产业发展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任务。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建立区域协同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各区域优势,建立研发在西安、生产在地方的协同机制,促进资源的合理化利用,推进成果转化项目在区域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是不断完善区域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根据区位和产业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
三是优化区域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有针对性地设立政府引导基金、成果转化基金,保障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需求;
四是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聚焦未来技术,围绕集成电路、脑机接口、工业母机等重点创新链布局未来产业链,培育新质生产力。
报道链接
▲扫描二维码查看媒体报道原文
近期热文速递
「出品 / 党委宣传部」
内容来源 / 人民日报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陕西日报
值班编辑 / X工作室 杨越昔
版尾设计 / X工作室 方柯淳
责任编辑 / 王恺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