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部编七年级下册必背古诗:原文+译文+赏析+常考题,寒假预习必收!
你的语文学伴,每天17:00不见不散!
初中语文(chuzhongyuwen100)编辑整理
文末附电子版领取方式,获取资源,请拉到文末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01 竹里馆(王维)
【原文】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
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赏析】
这是一首写隐者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正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主题】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表现了隐者闲适的生活情趣,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写法】
全诗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达到“诗中有画”的高超境界。【常见考题】
一、理解性默写
1.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情景的两句是: , 。
2.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诗人的活动的两句是: , 。
3.写人物活动,体现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难以引人共鸣的是: , 。
4.用拟人化的手法,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表达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的心情的是: , 。
【答案】
1.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3.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4.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二、阅读理解
1.解释词语。
①幽篁:
②啸:
2.这首诗以 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
3.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能体现使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一些?
4.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表现出来的画面。
5.“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说说“独”字好在哪里?
6.诗中写了那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7.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所展现的画面。
8.这首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9.请简要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0.对诗歌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现了作者在朝做官时闲适的生活情趣。
B.“独坐”“弹琴”“长啸”等动作体现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C.以自然的笔调,描绘出清新的月夜,融情景为一体。
D.以琴啸的声音,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
【答案】
1.①幽篁:幽深的竹林
②啸:长长的口哨
2.弹琴长啸
3.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
独坐、弹琴、长啸
4.月夜,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呼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林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5.“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6.①幽篁、深林、明月。 ②月夜山林清新幽静的意境。
7.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声长啸。
8.本诗描绘了月夜竹林的清新幽静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境。
9.诗歌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思想感情和高雅的境界,诗的前两句写诗人活动环境的清幽和诗人情趣之雅趣;后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明月引为知己,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澄净,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10.A
02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原文】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
是谁家的庭院的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中,飘满洛阳古城。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赏析】
全诗紧扣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第三句说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多岁就离家东游,后长期居住湖北、山东,春夜闻笛《折杨柳》曲,触发深长的乡思当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因此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强烈的共鸣。
【主题】
这首诗通过客居洛阳城的夜间闻笛声的细腻描写,引发了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
【写法】
全诗紧扣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条理通畅,感情真挚,余韵无穷。
【常见考题】
一、理解性默写
1.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乡之情的两句是: , 。
2.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诗人听到《折杨柳》曲调,不觉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的诗句: , 。
3.《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形容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情状的两句是: , 。
4.《春夜洛城闻笛》中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城”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 。
5.在《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由听到“折柳”去而引发浓浓思乡之情的诗句语是: , 。
6.写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的是: , 。
7.表达诗人自己情怀,却从他人反说。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的是: , 。
8.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 , 。”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4.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5.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6.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7.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8.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二、阅读理解
1.解释词语。
①玉笛: 。
②折柳: 。
③故园: 。
④闻: 。
2.古人离别常 相赠,表达依依不舍之意。《折杨柳》这支汉乐府古曲抒发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
3.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试赏析“暗”和“散”的表达效果。
5.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6.诗歌首句中的“暗”字有何妙处?全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7.“折柳”的寓意是什么?历代评论家说“折柳”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
8.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请作简要分析。
9.本诗抒发了什么感情?
【答案】
1.①玉笛:精美的笛子。
②折柳:《折杨柳》笛曲。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③故园:指故乡,家乡。
④闻:听;听见。
2.柳
3.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更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4.“暗”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出,二者密合无间。
5.“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6.①一个“暗”字,一方面表达了喧嚣过后静夜里嘹亮笛声传来的突然性,像是悄然无痕迹的;另一方面照应了“谁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②游子思乡之苦。
7.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8.古人离别常折柳枝相赠,表依依不舍之意。《折柳》既实指曲名,又代表一种风俗,一种情绪,《折杨柳》这支汉乐府古曲抒发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诗人借笛中吹奏的《折杨柳》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9.本诗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眷恋之情。
03 逢入京使(岑参)
【原文】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
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满面泪水沾湿了衣袖,擦都擦不干。在马上匆匆相逢,想要写封信却没有纸和笔,烦劳您给我的家人捎个口信报个平安。
【赏析】
《逢入京使》写游客邂逅京使,托他捎带口信回家的情境。
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的微意了。“龙钟”在这里是淋漓沾湿的意思。“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的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这首诗的好处就在于来自生活,反映生活,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是生活中常见之事,一经艺术提炼概括,多么典雅感人,富有生气!
【主题】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安慰家人的典型场面,抒发了诗人报国和亲情难以两全,以及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
【写法】
这首诗不假雕琢,脱口而成,感情真挚,在平易中显出丰富的诗韵,深入人心,脍炙人口。
【常见考题】
一、理解性默写
1.写诗人由于行色匆匆,只好用捎口信方式表达怀亲之情的两句是: , 。
2.《逢入京使》中运用夸张手法传达惜别深情的诗句是: , 。
3.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的两句是: , 。
4.《逢入京使》一诗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想怀亲之情的句子是: , 。
5.诗中借走马相逢的生活细节描写,蕴含诗人复杂情感的诗句: , 。
【答案】
1.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2.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3.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4.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5.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二、阅读理解
1.解释词语:
①故园: 。
②漫漫: 。
③龙钟: 。
④凭: 。
⑤传语: 。
2.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描绘“故园东望路漫漫”所展现的画面。
4.“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5.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6.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7.“双袖龙钟泪不干”中的“龙钟”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有何表达效果?
8.有同学在赏析《逢入京使》这首诗时,将第三句“马上相逢无纸笔”理解为“立刻就会相见了,用不着再写信了”。
(1)你觉得这种理解正确吗?为什么?
(2)从诗歌赏析的角度看,这名同学的理解跟整首诗还有哪些方面不相符?
9.对诗歌《逢入京使》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B.“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C.展开联想与想象,诗歌描绘了离开长安日久,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的情景。
D.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仅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就将生活中充满的浓郁边塞生活气息,用朴素的语言真挚地表现出来。
10.下列对《逢入京使》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在远赴边塞的途中,偶遇返京的使者,思多之情奔涌而出,不可遏止。
B.东望故园,长路漫漫,亲人远隔,怎能不让人泪雨滂沱,所以诗人沉浸在思念的悲苦中不能自拔。
C.诗中不说旅途艰辛,不说归家无期,万千思念尽在一声“传语”中。
D.该诗以平实的语言,抒写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的复杂情感。
【答案】
1.①故园:指作者在长安的家。
②漫漫:形容路途遥远。
③龙钟:沾湿。
④凭:托。
⑤传语:捎口信。
2.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3.这句诗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自己的家园,“东望”点明家园的位置,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路漫漫”三字,说明离家之远。诗人辞家远征,回首望故乡,自觉长路漫漫,平沙莽莽,离家已越来越远。“漫漫”二字,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
4.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5.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6.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7.“龙钟”在这里是沾湿的意思,它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亲人无限眷念而情不自禁流泪的神态。
8.(1)不正确。这种理解,把“马上”本来的意思“骑着马在路上”(或“骑在马上”)错误地理解为“立刻”。把表示“没有”的“无”理解为表示“用不着”的“毋”。此诗后两句的意思是骑着马走在路上突然遇见了入京使者,身边没有纸和笔可以写信,于是就托入京使者带话给自己在京城的家人告诉他们诗人是平安的。
(2)①这样的理解改变了诗歌表现的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②这样的理解不符合题意,“逢”的是入京使,而不是与家人相见。③这样的理解与诗歌前两句描写的伤心情感不合,既然马上就要与家人见面了,还伤心什么呢?
9.D
10.B
04 晚春(韩愈)
【原文】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译文】
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它们费尽心思纷纷争奇斗艳。杨花榆荚没有百花的芬芳,只知道飘散在空中如雪花般尽情飞舞。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乍看来,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但进一步品味便不难发现,诗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浑身解数吐艳争芳,连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像雪花一般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寥几笔,便给人以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整首诗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晚春的繁丽景色,寄寓着人们应该乘时而进,抓紧时机去创造有价值的东西这一层意思。作者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了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诗中看似写百花争奇斗艳的场景,实际上表达了诗人的惜春伤感之情。
此诗之寓意,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会有不同的领悟。
【主题】
这首诗运用拟人的手法,诗人通过花草树木的角度抒写了对春天的留恋之情,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怀。
【写法】
这首诗平中翻新,颇富奇趣,在于其拟人化手法的奇妙运用,糅人与花于一体。“草木”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而且还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想象之奇实为诗中所罕见。末二句尤其耐人咀嚼,读者大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毫无羁绊的大胆想象,使人思之无穷,味之不尽。
【常见考题】
一、理解性默写
1.诗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放、争妍斗艳的句子是: , 。
2.通过拟人的修辞写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雪花一般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行列的句子是: , 。
3.写暮春时节,花木仿佛知晓春将逝去,所以特别珍惜春光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本色的句子是: , 。
4.诗中表面揶揄“杨花榆荚”无才思,实则是对他们更深层次的赞许的句子是: , 。
5.(诗中蕴含哲理的句子是)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句子是: , 。
【答案】
1.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2.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3.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4.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5.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二、阅读理解
1.《晚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找出几个关键的词语进行赏析。
2.《晚春》是韩愈诗中颇富情趣的小品,人们对诗意的理解诸说不一。请分析第三、四句中“杨花榆荚”的形象,谈谈你的看法。
3.一、二句写出了怎样的晚春景致?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4.诗的三、四两句意蕴深刻,为历代传诵。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这两句诗作赏析。
5.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点。
6.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7.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杨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8.这首诗突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一手法。
9.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0.本诗的主旨有人认为是劝人珍惜光阴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答案】
1.赏析时,“知春”应突出其消息灵通的特点,“斗芳菲”应突出其互相比赛的特点,“惟解”应突出其诚实可爱的特点。
2.A.劝勉说:劝人珍惜光阴,抓紧时间多读书,以免像“杨花榆荚”那样白首无成。
B.挪揄说:故意嘲弄“杨花榆荚”没有红紫美艳的花,一如人之无才华,写不出有文采的篇章。
C.怜惜说:“杨花榆荚”也是花,虽无大红大紫,亦有可称道之处。
D.哲理说:诗有寓意。韩愈为“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师,他欣赏“杨花榆荚”的勇气,刻意在诗中描画出一个“杨花榆荚”的形象,以鼓励“无才思”者应有不甘落后,敢于创造的精神。“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避短用长,争鸣争放,为“晚春”添色,岂不是诗人所鼓励的么?
3.草木留春,万紫千红。
4.运用拟人、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雪花一般随风飘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作者借此表达了要珍惜光阴、不失时机的人生态度。
5.运用拟人手法,语言活泼生动有趣。如:草树能知、解、斗,能以才思论天下。
6.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7.柳絮朵朵,像雪花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
8.拟人;使无情的草树能知、能解还能斗,且彼此还有高下之分,使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奇趣。
9.感叹时光易逝,劝喻人们珍惜时光。
10.示例:同意,因为作者是以“百般红紫”“斗芳菲”反衬“杨花榆荚”的白首无成。不同意,因为作者在诗中是在嘲笑杨花榆荚没有红的花,不能为春天增光彩。不同意,本诗是在歌颂杨花榆荚尽管无才思,但敢于与红紫争鸣争放,为晚春增色。
05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原文】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
向前看不到古代的贤君,向后望不到明主。想到天地之广阔,历史之久远,唯有我啊,独自悲伤,凄凉地眼泪横流!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诗人通过抒发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深刻表达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或者渴望知遇、实现雄伟抱负的强烈愿望),以及因理想破灭而孤寂郁闷的情感,具有深刻而典型的社会意义。此诗是在平定契丹叛乱时所写,其中肯定也包含着希望平定叛乱、巩固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感。
诗中,“古人”“来者”指的是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独”字表现了作者孤寂、凄凉的心境。整首诗直抒胸臆,具有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
这首诗歌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对扫除齐梁浮艳纤弱的形式主义诗风具有拓疆开路之功。在艺术上,其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使得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鲜亮感人。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楼台高耸,诗人独立,临风远眺,面对雄伟壮丽的祖国山川,激情满怀,思绪万千。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背景衬托,第四句饱蘸感情,凌空一笔,使抒情主人公——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主位,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照人。念这首诗,我们深刻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令人为之激动。
【主题】
本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表达了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事理悲情。
【写法】
整首诗通过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
【常见考题】
一、理解性默写
1.《登幽州台歌》中直抒胸臆的诗句是: , 。
2.《登幽州台歌》中表达陈子昂怀才不遇的诗句是: , 。
3.《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是: , 。
4.《黄鹤楼》中“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两句传达出诗人登楼时内心的孤寂,与《登幽州台歌》中的“ , ”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案】
1.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面涕下。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3.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面涕下。
4.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二、阅读理解
1.这首古诗选自《 》,作者是唐代的 。
2.诗人登上 ,看到 ,先想到 ,再想到 ,不禁 。
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人”“者”是指什么人?
4.“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一句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5.赏析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6.“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有两个“不见”,它们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7.“独怆然而涕下”属于何种描写?写出了什么?“独”有什么作用?
8.作者在高处观景,为何会“怆然”呢?
9.诗人选择登“幽州台”而歌,有何深意?
10.《登幽州台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1.赏析该诗,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古人”指古代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上君臣遇合,风云聚会成就一番事业的无限向往之情。
B.颔联中的“来者”指后世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苦于人生有限而不及见“来者”的无限伤感之意。
C.颈联“念天地之悠悠”中的“悠悠”意为“长远得无穷无尽的样子。”
D.尾联“独怆然而涕下”中的“涕”解释为“鼻涕”。
【答案】
1.陈子昂集 陈子昂
2.幽州台 无穷无尽的天地 古人 来者 怆然涕下
3.任人唯贤的人。
4.表达了诗人不被理解赏识的孤独和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抒发了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哀。
5.这两句诗从时间角度写出时间之悠久绵长,表现了主人公的孤独,又表述了对古代那些礼贤下士的明君的崇敬之意。缅怀古人的同时,写尽了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为下文抒发悲怆的心情做铺垫。
6.相同点:两个“不见”都表达了作者感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凉心境。“不见”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那样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和贤臣。这两句缅怀古人,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
不同点:前一个“不见”是感怀历史,后一个“不见”是对将来提出希望,悲怆之情递进,由古及今。
7.神态描写。形象逼真地描写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悲愤情态;:“独”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寂和悲愤。
8.是因为作者内心的悲哀与苦闷。
9.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贤纳才之地。这就暗示:诗人登临的是燕昭王招贤纳才之地,如今昭王不在,贤才无举。
10.作者孤独地站在幽州台上,仰首责问苍天,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
11.D
06 望岳(杜甫)
【原文】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泰山到底怎么样呢?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当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赏析】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写望东岳泰山的。诗以“望”入题,赞叹东岳,讴歌造化。希望凌顶而小天小,以抒雄心壮志。
开首两句,写泰山的高峻伟大,先写对它的仰慕,再写它横跨齐鲁两地的壮伟。三、四句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五、六句写遥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涤。最后两句写望岳而生登临峰顶之意愿。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
这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主题】
诗人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泰山的高峻雄奇,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体现了诗人青年时代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写法】
这首诗写景很有特色。
(1)写景富有层次,从远望到近望,到细望。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神奇秀丽,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2)虚实相生,“造化钟神秀”是虚写,“阴阳割昏晓”是实写,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神奇秀丽。
(3)烘托手法,以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常见考题】
一、理解性默写
1.杜甫在《望岳》中,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是: , 。
2.杜甫在《望岳》中,虚实结合,描写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诗句是: , 。
3.杜甫在《望岳》中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诗句: , 。
4.杜甫在《望岳》中表达不畏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 。
【答案】
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二、阅读理解
1.本诗的作者是 代伟大的“诗圣” 。
2.“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 的特点。
3.“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 ;“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 之情。
4.齐鲁青未了一句写出了初望泰山时兴奋、惊叹仰慕之情;一个“ ”字,炼得极好,突出了 的形象。
5.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一句作简要赏析。
6.“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使用精当,请简要赏析。
7.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8.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请简要分析“钟”“割”二字好在何处。
9.“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雄心和气概?并品析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10.描绘画面“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11.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泰山,上句是实写,下句是虚写。
12.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 )
A.由近望到远望 B.由远望到近望
C.由俯视到仰视 D.由仰视到俯视
13. 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
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
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
14.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当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5.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
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可谓形神兼备。
D.诗歌语言精炼传神,如“钟”“割”,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
16.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 )
A.由近望到远望 B.由远望到近望
C.由俯视到仰视 D.由仰视到俯视
【答案】
1.唐 杜甫
2.巍峨(高大)
3.高大 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4.割 泰山遮天蔽日
5.“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景象。
6.形象地表现出泰山高耸陡峭的特点,像一把利剑把世界分割成明暗两部分,用字极富神韵。
7.通过描写泰山的神奇秀丽,表达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以及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
8.①“钟”是“聚集”意思,大自然将神奇秀丽集中于泰山,运用拟人,将大自然写的有情,生动形象的写出大自然的神奇秀丽,抒发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②“割”是“分开”的意思,写出了泰山将山南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隐天蔽日的奇险,抒发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9.①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英雄气概。
②人生哲理:人生如登山,只有不畏艰难险阻,奋力登上“绝顶”,才能享受“一览众山小”的胜利的喜悦。
10.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一面明亮,一面昏暗,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
11.D(上句是虚写,下句是实写。)
12.B
13.D
14.D
15.B
16.B
07 登飞来峰(王安石)
【原文】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
飞来峰顶上应天塔高入云端,听说在鸡鸣时分可见旭日东升。不怕浮云遮住视线,只因为身在塔的最高层上。
【赏析】
这是一首写登高远览,借以抒发理想与抱负的抒情诗。全诗构思奇特,选择角度新颖;登高望远,却没有为描写景物多费笔墨,而旨在生发议论。
诗的前两句写景:飞来峰位于山巅,已经很高,峰上又有极高之塔,更是矗立云霄,这是实写。接下去说在鸡鸣之时,站在塔上可见旭日东升,更以虚笔法,渲染烘托了塔的高入云天,为接下来的议论抒情做好铺垫。
后两句借景抒情,但一反常人感受。人们常用“浮云蔽日”来比喻奸佞小人当道,君主昏庸无能。比如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中所说“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就是这个意思。王安石却就传统题材翻出新意,抒发具有政治内容和人生哲理的深沉感慨:我不怕浮云遮住我的远望视线,因为我身在最高的层面上。可见,诗人借写景来抒发远大的政治抱负,表现了他对改革事业的坚定信念。
诗中景物描写采用的是虚拟之笔,所指的是社会现象,寄意深沉。全诗二十八字,包含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寓抽象事理于具体事物之中。
【主题】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登高览胜之作。登上高山之塔,极目远望,诗人不禁豪情满怀,壮志凌云,似觉天地万物尽收眼底。诗歌借登峰所见景象之阔大,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远大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
【写法】
“浮云”这一意象象征困难、挫折、障碍等。“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所蕴含的哲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常见考题】
一、理解性默写
1.《登飞来峰》:与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曾楼”(“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诗是: , 。
2.王安石《登飞来峰》中富于哲理,借情抒景,表达自己锐意改革的远大政治抱负的诗句是: , 。
3.诗中表现诗人高瞻远瞩的远大政治抱负的诗句是: , 。
4.诗中描写飞来峰概貌,并通过传说写飞来峰之高的诗句是: , 。
5.诗中表现诗人虽然变化遇到挫折,但仍矢志不改的诗句是: , 。
6.诗中表现诗人不畏艰难,极具有深刻哲理的诗句是: , 。
7.诗中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用来表现塔高的诗句是: , 。
8.诗中寓境、景、理为一体,且含有深刻哲理的诗句是: , 。
9.诗中与孟浩然“鸡鸣见日出,常与仙人会”意境相似的诗句是: , 。
10.虞世南《咏蝉》诗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之句,此诗中也能表现“登高望远”之意的诗句是: , 。
【答案】
1.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2.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3.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4.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5.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6.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7.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8.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9.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10.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二、阅读理解
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 等。
2.这首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 ;侧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 。
3.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浮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是指 ,实则指 。
4.这是一首哲理诗,一、二句作者用“ ”突出塔之高,为下文做 。
5.诗人善于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说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所蕴涵的哲理。)
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7.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8.最后一句中的“自”字,有的写作“只”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为什么?
9.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政治抱负呢?
10.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答案】
1.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
2.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3.千寻塔的最高层 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4.千寻(见日升) 铺垫
5.只要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6.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7.(当时的保守势力)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8.“自”:在诗中是自然之义,用在此处使诗句的原因解释不来得绝对;“只”:在诗中念起来通顺上口,更符合诗人的处境和心情。
9.本诗表达了王安石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要进入最高统治层,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10.D
08 游山西村(陆游)
【原文】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译文】
不要笑话农家腊酒的浑浊,丰收年份准备丰盛的饭菜招待客人。山重峦叠嶂,水迂回曲折,好像没有了去路时,眼前忽然出现了柳色深绿、花光红艳的山村。箫鼓的声音接连不断,春社日已临近了,村民们衣冠简朴,村子中古风尚存。从今以后如果允许趁着月明来闲游,也可能随时会手拄拐杖半夜前来叩门。
【赏析】
这是一首纪游抒情诗。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农家酒味虽薄,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人们读后会感到,在人生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觉亲切。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颈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农家祭社祈年,充满着丰收的期待。“衣冠简朴古风存”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诗人“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这首七律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字,游兴十足,游意不尽。又层次分明。尤其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善写难状之景,如珠落玉盘,圆润流转,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主题】
这首七言律诗围绕一个“游”字铺开,层次分明地勾勒出一幅色彩艳丽的江南农村风光图,表现了农家热情好客和风俗古朴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写法】
全诗首写诗人出游到农家,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情事,末写频来夜游。所写虽各有侧重,但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此诗题材比较普通,但立意新巧,手法白描,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
【常见考题】
一、理解性默写
1.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流传最广,景物描写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诵的两句是: , 。
2.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表现村中热闹景象.民风淳朴的语句: , 。
3.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表现农家热情好客的淳朴性格的诗句是: , 。
4.《游山西村》中写村民们在迎接神的箫鼓中来来往往祈求丰收的诗句是: , 。
【答案】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4.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二、阅读理解
1.首联写出了农家人 的特点,最后两句表现了 的情感。
2.全诗紧扣一个“ ”字,按 推移展开叙述。
3.用简练的语言概述四联诗的内容。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4.古典诗词讲究炼字,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5.你是怎样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
6.提炼出这首诗中关于“民俗”的信息。
7.首联写出了什么内容?
8.“古风存”一句用来赞美农民的什么品格?
9.本诗中哪两句流传最广?含有什么哲理?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请结合自己的体会谈一谈。
10.“柳暗花明”写出了自然美景,请问:①为什么用“暗”来形容“柳”、用“明”来形容“花”?②“柳暗花明”流传下来成为一个成语,它现在通常指什么?
11.本诗颔联和颈联是从哪两个方面描写山西村的?
12.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3.请结合“无时”一词,分析尾联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14.有人认为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回到故乡的喜悦之情,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罢官后的落寞之感,对此,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述理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淳朴的农民朋友邀请诗人到家里作客,他对诗人说,请别嫌弃农家的酒有些浑浊,今年农作物丰收了,家里有丰足的鸡和猪款待您。
B.在前往农家的路上,诗人越过一重重山,蹚过一道道水,正疑惑无路可行之时,忽见柳林浓绿,花丛艳丽,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一路走来,诗人感悟到了生活的道理: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只要努力探索,就一定能寻找到出路,到达目的地。
C.春社祭日已临近,村民们穿着布衣,带着素帽,你吹着箫,我击着鼓,一起快乐地庆祝丰收——村子里仍然保存着古朴浓厚的乡俗民风。
D.热情的主人,变换的美景,淳朴的民风,使诗人不但流连忘返,还与村民相约:虽然自己年老体弱,即使拄着拐杖,即使在月夜,以后也可能随时再来登门拜访。
【答案】
1.热情、淳朴、好客 诗人对游览之地(山西村)恋恋不舍
2.游 时间
3.首联,农家盛情款待;颔联,村庄景色诱人;颈联,乡村民风古朴;尾联,再来农家作客。表现了诗人陶醉、留恋之情。
4.“足”字既写了农家的丰年景象,又表达了农家好客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
5.写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会产生许多希望,蕴含人生哲理,现在往往用来形容进入一个别有天地的境界,或者比喻绝路逢生的情景。
6.将近社日,村里忙着迎神赛会,村民们在迎神的箫鼓声中来来往往。古代立春后第五个成日为春社日,祭土地神,祈求丰收。
7.写出了丰收的年景和农民热情好客的淳厚性格。
8.用农民服饰的简朴盛赞他们性格的淳厚质朴。
9.“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会生出许多希望。
10.①柳色深绿,所以用“暗”;花光艳丽,所以用“明”。
②比喻困境后重新出现转机,看到希望。
11.优美的自然景色;淳朴的乡村民俗。
12.这是一首纪游诗,围绕“游”字层层展开,记录了诗人罢官归故里后一次到山西村游赏的经历,反映了农民们渴望丰年的心愿,表现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喜爱和赞美。
13.“无时”一词写出诗人随时都想去山西村,表达了诗人与村民相处融洽,喜爱山西村的真挚情感。
14.示例1:我认为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回到故乡的喜悦之情。因为本诗生动地描写了丰收之年农村一片欢快的景象、农家热情好客的民风(或:“莫笑”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足”字表现了农家待客倾其所有的盛情,诗人陶醉在山西村人情美之中)和农村秀美的风光(或:颔联写山水景色写景中蕴含生活哲理,诗人陶醉在山西村风物美之中),以及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或:颈联写出一片节日的欢快气氛和对古老民俗的赞美;诗人陶醉在山西村民俗美之中),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情感。
示例2:我认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罢官后的落寞之感。诗人被罢官归故里,心中不免失意和不平,“山重水复”喻指“逆境”“困难”,写出了诗人艰难的处境;“柳暗花明”隐含诗人受挫不馁的精神,失意而不悲观。“乘夜闲游”“拄杖叩门”虽貌似闲适,却始终未能忘情国事,更衬托出诗人报国无门的苦闷。
15.B
09 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
【原文】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译文】
满怀无限离愁正对着白日西下,扬鞭东去从此辞官赴天涯。落花纷纷绝不是无情飘落,化作春泥愿培育更多的新花。
【赏析】
《己亥杂诗》共315首。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当时龚自珍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取眷属,在南北往返途中,写就巨型组诗。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作者当时愤然辞官,离别亲朋好友,愁肠百结,真可谓“浩荡离愁”。“浩荡”一词,除了说明愁绪之浓,还蕴蓄着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对当政者的愤然、对人民生活的担忧等各种复杂的思想感情,同时我们还可以想象作者辞官之时拂袖而去的情景。“白日斜”是说作者带着离愁南归,因为愁绪郁积在胸中,所以感觉上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已日薄西山。这里不说“夕阳”而取“白日”,正好与作者当时的心情相吻合,也隐喻当时国势渐颓的社会现实。“吟鞭”是指诗人的马鞭,“东指”点明了此行的目的地——故乡(浙江)。“即天涯”是说距离故乡还很远。从这一句,我们可以想见:诗人在傍晚时分,立在马上,面向故乡,翘首以盼,随兴赋诗,百感交集。此时诗人在想什么呢?想落红护花。“落红”即落花,全句的本义是说从树上飘落的花瓣并不是无情之物,而是依附地表,腐烂成泥,化作精魂,养育来年的春花。作者借自然的循环法则来自比,表示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这富有哲理的一句话,传达出诗人“不在其位,亦谋其政”的难能可贵的精神,表明了诗人无比坚定的决心,成为千古名句,激励着无数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主题】
这首七言绝句抒发了诗人辞官离京的复杂感情,表现了诗人不畏惧挫折,不甘心沉沦,始终都想为国家效力的奉献精神。
【写法】
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展开联想,以新奇的比喻移情于物,借“落红”自喻,表现了诗人超凡脱俗的宽广胸怀;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命运前途命运,体现了诗人高度的爱国热忱和崇高的献身精神。
【常见考题】
一、理解性默写
1.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形象地表达了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且代落花立意,倾吐心曲,表现崇高的献身精神的句子是: , 。
2.《己亥杂诗》写诗人辞官之后的离愁别绪的诗句是: , 。
3.《己亥杂诗》写诗人辞官之后的离愁别绪,抒情议论相结合,表现诗人离开京城豪迈.洒脱的气概的诗句是: , 。
4.欧阳修曾叹: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其实,在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 , ”一句,又何尝不是一种新意呢?它不是表现了诗人载着“浩荡离愁”辞官还乡,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吗?
【答案】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3.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二、阅读理解
1.本诗开头两句,以浩荡修饰离愁,以 衬托离愁,这种表现手法和马致远的“ , ”有异曲同工之妙。
2.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 和 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感情。
3.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
4.“落红”在这里比喻什么?
5.最后两句诗有什么深刻含义?
6.请你谈谈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志?
7.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B.用“浩荡”修饰离愁,写离愁之苦;用“天涯”映衬离愁,写离愁之多。
C.诗的后两句以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
D.“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现常用来赞美老一辈对下一代的关心、爱护和奉献。
8.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第一、二句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当日复杂的心境: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相互交织。
B.诗的第三、四句从落花到春泥展开联想,将诗人的时代使命感移情落花,从而把离愁升华为崇高的献身精神。
C.诗中用冷色调的“白日斜”烘托离愁,用“落红”一句作为情感的转析,使整首诗从离愁中解脱出来。
D.全诗表达的思想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所表达的官场决裂、归隐田园的遁世思想相同。
【答案】
1.白日斜或天涯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政治抱负 个人志向
3.示例:这两句话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涵哲理,格调昂扬向上。(言之成理即可)
4.诗人以“落红”自比。
5.花有情,死而不已,尚能化泥而护花。
6.表明作者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或:表明作者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或:表现了他一贯的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片痴情。)
7.B
8.D
10 泊秦淮(杜牧)
【原文】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
迷蒙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白沙,(船只)夜晚停泊在靠近秦淮河边的酒家。卖唱的歌女不知道亡国的悲和恨,对岸酒楼里还在唱着《玉树后庭花》。
【赏析】
南京是六朝古都,自南朝时渐渐养成奢靡之风,而秦淮一带又是南京城里最为有名的声色犬马之地。诗人夜泊秦淮河,借写眼前景,而抒现实忧,写出了这首成为千古绝唱的七言绝句。这首诗一直被看着杜牧七绝的代表作,情景交融,含蓄蕴藉,极具神韵。诗人即景生情之作,通过写夜泊秦淮所见所闻的感受,揭露了晚唐统治者沉溺声色,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秦淮河两岸是六朝时的繁华之地,是权贵富豪、墨客骚人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场所。诗人夜泊秦淮,在茫茫沙月,迷蒙烟水中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不禁触景生情,顿生家国亡思,将对历史的咏叹与对现实的思考紧密结合,从陈的荒淫之国联想到江河月下的晚唐命运。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当锤炼,沈德潜称之为“绝唱”。
【主题】
这首诗借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讽喻晚唐统治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
【写法】
后两句表面上指责歌女,其实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
【常见考题】
一、理解性默写
1.《泊秦淮》一诗中,诗人借“商女”而批评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的一句诗是: , 。
2.杜牧的《泊秦淮》中描写秦淮河特有的夜间景致的句子是: , 。
3.《泊秦淮》中表现诗人的忧患意识(借古讽今)的诗句是: , 。
4.抨击统治者沉湎酒色,不理朝政,表现诗人忧患意识的诗句是 , 。
5.鞭打沉溺酒色,醉生梦死的统治阶级,告诉他们将重蹈南朝亡国覆辙的诗句是: , 。
【答案】
1.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3.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4.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5.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二、阅读理解
1.《泊秦淮》作者 ,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本诗作者为“ ”。本诗从听觉的角度,运用“曲笔”的手法,写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慨的诗句是: 。
2.诗歌用 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结合在一起,展现了一幅 的画面。
3.这首诗构思细密而精巧。首句描绘的画面迷蒙中透出冷寂,描绘的画面具有 的特点,作用是渲染了 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 。第二句点明悲凉环境,在结构上起枢纽作用。后两句以形象而婉曲的议论作结,针砭时弊,抒发心中的不满。
4.“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作者的本意是斥责歌女吗?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5.赏析“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6.“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7.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8.“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意味深长,试品析。
9.这首诗歌描写了哪些景物?
10.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1.本诗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12.下面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绘的是社会歌舞升平,国家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
B.这首诗描绘了江南处处春景,抒发了诗人流连忘返的心情。
C.这首诗表现了商女只知歌唱,不懂国破家亡之恨的现状。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不忘历史教训,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杜牧 小杜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两个“笼”字 迷蒙冷寂
3.朦胧迷茫冷寂 迷蒙冷寂 伤感情怀
4.诗人表面上指责商女,其实是应用的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婉曲而形象地议论,讽刺那些王公大臣、官僚贵族等封建统治者,不以国家为重,反而寻欢作乐,毫无亡国之忧。
5.这句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如烟的雾气,朦胧的月色,笼罩在河面以及水边的沙滩上。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或冬季,而且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夜泊秦淮”四字不但为上一句的景色揭示时间、地点,而且照应了诗题。“近酒家”三字则为下文张本。
6.特点是朦胧(迷茫),冷寂(悲凉)。
7.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全诗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8.示例:曲笔的手法,讥讽只顾贪图享乐,不顾国家安危的晚唐统治者,抒发了对时局和世风的忧愤。
9.诗的首句写了轻轻的暮霭、淡淡的月光、寒意可感的河水、两岸沉寂的沙滩。
10.示例一: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或国事)的关注与忧虑。
示例二: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也蕴含着对世道的愤慨。
11讽刺那些王公大臣、官僚贵族等封建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反而寻欢作乐,毫无亡国之忧。
12.D
11 贾生(李商隐)
【原文】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译文】
汉文帝在宣室咨询被放逐的大臣,贾谊的政治才能更是无人能比。可惜汉文帝深夜在虚席上向前移动靠近他,不是关心百姓,只是关心鬼神。
【赏析】
《贾生》是一首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但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诗中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则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该诗寓慨于讽,深刻而具有力度,在对贾谊怀才不遇的同情中,寄寓作者自己在政治上备受排挤、壮志难酬的感伤。
贾谊被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但李商隐独具慧眼,独辟蹊径,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之事,讽刺晚唐幻想成仙、荒于政事的帝王。诗歌欲抑先扬,发出了一段发人深省的议论。
首句特标“求”“访”,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求贤”而至“访逐臣”,更可见其网罗贤才已达到“野无遗贤”的程度。次句隐括汉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之词。“才调”,兼包才能风调,与“更无伦”的赞叹配合,侧面烘托出贾谊少年才俊、华采照人的精神风貌,诗的形象感和咏叹的情调自然地显示出来。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谊的推服器重。
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承,即所谓“夜半前席”,把汉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使历史陈迹变成了充满生活气息、鲜明可触的画面。通过这个生动的细节渲染,把由“求”而“访”而赞的那架“重贤”的云梯升到了最高处;而转,也就在这高潮中开始。不过,它并不露筋突骨,硬转逆折,而是用咏叹之笔轻轻拨转——在“夜半虚前席”前加上“可怜”两字。可怜,即可惜。不用感情色彩强烈的“可悲”“可叹”一类词语,只说“可怜”,一方面是为末句——一篇之警策预留地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这里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比剑拔弩张的“可悲”“可叹”更为含蕴,更耐人寻味。仿佛给文帝留有余地,其实却隐含着冷隽的嘲讽,可谓似轻而实重。“可怜”与“虚”连用,增强语气,虽只轻轻一点,却使读者对汉文帝“夜半前席”的重贤姿态从根本上产生了怀疑,可谓举重而若轻。诗人引而不发,并未点出其原因,给读者留下了悬念,诗也就显出跌宕波折的情致,而不是一泻无余。这一句承转交错的艺术处理,精炼自然,浑然无迹。
末句方引满而发,紧承“可怜”与“虚”,一语中的——“不问苍生问鬼神”。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诗人仍只点破而不说尽——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诗人同时抓住“虚前席”“问鬼神”这两处细节,借题发挥,在议论中把讽刺君王昏聩弃贤和伤叹贤士怀才不遇两方面的意蕴融于一篇,足见其思想深刻、构思新颖。
《贾生》一诗文辞锋极犀利,讽刺辛辣深刻,感概深沉蕴藉,却又极抑扬吞吐之妙,揭露了封建统治者表面上求贤、敬贤,实际上不能识贤、任贤,揭示出在深受恩遇的表象下隐藏着不遇的实质。整首诗用唱叹有致的笔调发抒警策透辟的议论,在正反、扬抑、轻重、隐显、承转等方面的艺术处理上,都蕴含着艺术的辩证法。
在寓讽为主的同时,诗中又寓有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诗人夙怀“欲回天地”的壮志,但偏遭衰世,沉沦下僚,诗中每发“贾生年少虚垂涕”“贾生兼事鬼”之慨。这首诗中的贾谊,正有诗人自己的影子。概而言之,讽汉文实刺唐帝,怜贾谊实亦自悯。
【主题】
这首托古讽今诗借贾谊的遭遇来抒发自己的感慨,通过讽刺汉文帝虽能求贤却又不知贤的行为,托古讽今,揭示晚唐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生的社会现实,也寄寓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写法】
这首诗在行文结构方面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前两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三、四句一转,由强烈对照而形成的贬抑之情便显得特别有力。
【常见考题】
一、理解性默写
1.表现汉文帝诚意十足,贾生才华横溢的句子: , 。
2.笔锋一转,借古讽今揭示唐晚期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生的现实,寄寓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的句子是: , 。
【答案】
1.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2.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二、阅读理解
1.“可怜”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首诗在行文结构方面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赏析。
2.“可怜”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这首诗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
4.贾谊得到皇帝的赏识,作者对此持何态度?
5.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答案】
1.“可怜”是可惜、可悲的意思,是全诗的关键,表达了作者对文帝不顾百姓苍生疾苦的批评之情。在结构上,本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前两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三、四句一转,由强烈对照而形成的贬抑之情便显得特别有力。
2.可惜;诗人嘲讽了封建统治者求贤的虚伪,也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3.前两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第三句引而不发,末句用强烈的对照形成贬抑,点破而不说尽。
4.文帝把谪居长沙的贾谊召回京城,在宣室接见他,君臣晤谈,直至夜半。尽管文帝求贤若渴,可惜,他殷殷垂询的不是安民之策,虚心听取的只是鬼神之事,虽然听得入神,甚至移膝前席,又有何用?
5.这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诗中的贾生,正有作者自己的影子,慨叹贾生的不遇明主,实际是感唱自己的生不逢时,自伤之意尽在言外。
12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杨万里)
【原文】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译文】
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这句话骗得游山的人空欢喜一场。当你进入万重山的围子里以后,你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马上将你阻拦。
【赏析】
本诗朴实平易,生动形象,表现力强,一个“空”字突出表现了“行人”被“赚”后的失落神态。“放”“拦”等词语的运用,赋予“万山”人的思想与性格,使万山活了起来。
第一句当头喝起,包含了下岭前艰难攀登的整个上山过程,以及对所经历困难的种种感受。正因为上山艰难,人们便往往把下山看得容易和轻松。开头一句,正像是对这种普遍心理所发的棒喝。“莫言”二字,像是自诫,又像是提醒别人,耐人寻味。
第二句补足首句,“赚”字富于幽默风趣。行人心目中下岭的容易,与它实际上的艰难形成鲜明对比,因此说“赚”——行人是被自己对下岭的主观想象骗了。诗人在这里点出而不说破,给读者留下悬念,使下两句的出现更引人注目。
三四两句承接“空喜欢”,对第二句留下的悬念进行解释。本来,上山过程中要攀登多少道山岭,下山过程中也会相应遇到多少道山岭。山本无知,“一山放过一山拦”的形容却把山变成了有生命有灵性的东西。它仿佛给行人布置了一个迷魂阵,设置了层层叠叠的圈套。而行人的种种心情——意外、惊诧、厌烦,直至恍然大悟,也都在这一“拦”一“放”的重复中体现出来了。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沉醉。所以,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体定位——哲理诗,然后就能较快地知道,此诗明写登山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
【主题】
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寄寓着一个具有简单意义的深刻哲理:我们不要为眼前的顺境所迷惑,要放眼长远,认真对待,才能不断克服困难,履险如夷。
【写法】
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
【常见考题】
一、理解性默写
1.《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中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含蓄地说明了许多生活中看似容易的事,其实做起来并不容易的道理的句子是: , 。
2.登山、下山这一日常生活现象中总结哲理的句子是: , 。
3.李玉同学刚升入初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感觉学习没有什么困难,于是学习有些松懈了。请你用《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中的两句诗告诫他: , 。
【答案】
1.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2.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3.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二、阅读理解
1.末句的“放过”和“拦”用得精彩,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2.本诗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是怎样来表现这个深刻哲理的?
【答案】
1.这两个词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山山相连的特点,写得生动,富有情趣。
2.人生哲理——人生就是这样:一个问题解决了,又一个问题出现在眼前,周而复始,永无止境。用“行山路”这个意象来隐喻“人生充满矛盾”的这一哲理。
13 约客(赵师秀)
【原文】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译文】
江南的梅雨季节雨水非常多,长满了青草的池塘里,处处蛙声不断。已过了半夜,约的客人还没有到,闲着无事敲棋子,震落了灯花。
【赏析】
这首七绝前两句对仗工整,点明时令的同时,营造出动中求静的意境美。黄梅、青草、池塘、蛙声、雨声,构成了独具韵味的江南夏夜之景:池塘边的青草因为雨水而湿漉漉的,水面上漾起薄薄的水汽,远处的梅树静静地立在夜中,蛙声清脆悠远,直入诗人心间。诗人描写的这种环境,看似“热闹”,实际上却反衬出一种“寂静”。
第三句用“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主人耐心地而又有几分焦急地等着,本来期待的是约客的叩门声,但听到的却只是一阵阵雨声和蛙声,比照之下更显示出作者焦躁的心情。
第四句是全诗的诗眼,使诗歌陡然生辉。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灯芯渐渐快燃尽,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诗人独自静静地敲着棋子,看着满桌的灯花,友人久等不至,虽然使他不耐烦,但诗人的心绪却于这一刹那脱离了等待,陶醉于窗外之景并融入其中,寻到了独得之乐。
全诗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可谓形神兼备。全诗生活气息较浓,又摆脱了雕琢之习,清丽可诵。
【主题】
全诗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表现约客未至时孤寂、惆怅、无奈。
【写法】
(1)环境描写、动作描写,细致入微地烘托出人物的心理活动。
(2)对比手法的运用:前两句写户外的“家家雨”“处处蛙”,喧聒盈耳,后两句写户内的一灯如豆,枯坐敲棋,寂静无聊,恰与前文构成鲜明对照,更深地表现了诗人落寞失望的情怀。
【常见考题】
一、理解性默写
1.赵师秀《约客》一诗中,描写江南梅雨时节清新幽静可爱景色,交待深夜候客客不至的原因,衬托诗人孤寂,无聊心情的两句是: , 。
2.赵师秀《约客》一诗中,表达诗人候客时长而失望焦躁情绪的两句是: , 。
【答案】
1.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2.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二、阅读理解
1.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诗歌前两句运用了叠字,请从内容方面谈一谈叠字运用的作用。
3.“闲敲棋子落灯花”是一处精彩的细节描写,请你进一步发挥想象,描绘主人公当时的动作、神情和心理。
4.诗中主人公当时是什么心情?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
5.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含蓄而有韵味地描写诗人怎样的情景?
6.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此时怎样的心情?
7.请用自己的话生动地描述这首诗优美的意境。
8.第四句诗中的“闲”字能否改为“忙”字?为什么?
9.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答案】
1.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待客的悠然和因友人未到而产生的淡淡的孤寂。
2.“家家”修饰雨,表现了江南多雨的气候特征,营造了一种烟雨迷蒙悠闲清净的诗境;“处处”修饰蛙声,写农村景象生机盎然。隐约写出了诗人待客的悠然而略显孤寂的心情。
3.已经深夜时分,约好的客人却没有到来。诗人一只手拖着下颌,两眼呆呆地凝视着火红的灯花,另一只手拿起一枚棋子,百无聊赖的敲击着棋盘,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唉,这漫漫长夜该怎样度过呢?
4.待客时悠然而略显孤寂、候客不至心情烦躁不安。通过一个细节描写“闲敲棋子”表现出来。
5.雨夜等候客人
6.落寞、失望、焦躁、怅惘
7.在一个烟雨迷蒙的夜晚,乡村池塘中传来阵阵蛙鸣。直到半夜诗人也没有等到他约请的朋友,只好一个人伴着昏黄的油灯,无聊地敲着棋子,震落了灯花。(评分说明:语言生动,抓住“闲敲”一词即可。)
8.不能。因为“闲”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诗人焦急等待客人到来,而客人却迟迟不到的无聊和无奈的心情。“忙”字则与诗的意境和诗人的心情不协调。
9.C(提示:前两句是诗人听到的“景”,诗人盼望朋友到来,侧耳细听,没能听到朋友的脚步,只听到雨声和蛙声;这两句也暗中点明朋友“不来”的原因。因此,最后一句的“闲敲棋子”的“闲”就不能理解为“悠闲”“闲适”,而是闲得无聊。)
写在最后 初中语文(chuzhongyuwen100)编辑整理零星地变得优秀,也能拼凑出星河。
期待同学们在下方留言打卡,顺手分享、点赞,让我看到你们的坚持!同时,有想说的话告诉小于老师哦~
初中语文(id:chuzhongyuwen100)
与有荣焉。星标“初中语文”,小于老师等你聊天区发送消息 2701 请勿在留言区回复
- THE END -
◆文章来源:初中语文(chuzhongyuwen100)编辑排版。◆初中语文:七年级 下册 必背古诗 理解性默写◆商务合作: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商务合作”。
◆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整理(原文+译文),寒假预习必收!
戳 阅读原文,0元领在线一对一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