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杀害11名女性,潜逃28年!“白银杀人案”罪犯高承勇今天上午被执行死刑!

(资料图:2017年7月18日至19日,白银市中院对高承勇案一审不公开开庭审理。)

据白银市中级人民法院官微消息,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今天上午,罪犯高承勇被执行死刑。检察机关依法派员临场监督。

1988年5月至2002年2月间,被告人高承勇在甘肃省白银市、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连续实施抢劫、故意杀人、强奸、侮辱尸体犯罪,共致11名女性被害人死亡。该案案情疑难、复杂,社会影响重大,舆论关注度高。白银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组成合议庭,于2017年7月18日至19日对本案进行了不公开开庭审理,充分听取了控辩双方意见,并对全案事实证据和法律适用进行了认真审查、研究。2018年3月30日,白银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宣判,认定被告人高承勇犯抢劫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犯强奸罪,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剥夺政治权利三年;犯侮辱尸体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决定执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在法定期限内没有上诉、抗诉。

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经复核,同意原判,并依法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最高人民法院依法组成合议庭,对本案进行了复核,讯问了被告人,并于近日裁定核准高承勇死刑。白银市中级人民法院向高承勇宣告并送达了最高人民法院的刑事裁定书,并于2019年1月3日上午根据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签发的执行死刑命令,对高承勇执行了死刑。

此前报道可戳→【关注】28年前甘肃白银连环奸杀案告破,凶手竟残忍到这种程度……

新闻延伸

高承勇曾对哥们儿说:我们是人渣吧

2016年8月26日,高承勇落网,震动了老家的两千多村民。虽然高承勇高中毕业后去了白银市等地打工,但直到38岁,他才真正搬离家乡,因此,榆中县青城镇城河村是他性格形成最重要的地方。他的所有情感支持系统,包括亲戚、族人、朋友、老师、同学,几乎都在这里。在近半年的时间里,北青报特约记者采访到他们当中的一些人,试图探寻高承勇内心的隐秘角落……

二姐夫:他是姐弟中最孤僻的人

▷高承勇的姐姐非常排斥外人的探访

高承勇有五个姐姐,一个哥哥,他最小,和大姐年龄相差20多岁。在高承勇落网后,媒体找到原本住在城河村的高承勇哥哥,发现他已搬离。而嫁到外面的姐姐也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高荣嫁到当地水川镇一个偏远的村子,离城河村有40分钟车程。得知因为她弟弟的事而来,高荣血脉贲张吼出一句:“不要给我提这个人,出去!”

离高荣家不远,也是在水川镇,我见到了高承勇的二姐夫、头发花白的瘦小老人张田(化名)。

高承勇的二姐多年前去世,张田一个人生活,在马路旁开着一家小卖部。张田说高承勇比他二姐小20多岁,是姐弟数人中最孤僻的人。“平常他也不来我这,我也不理他。爹妈都去世了,他和姐姐姐夫们都关系不好,性格问题,他不爱作声。”

张田说,逢年过节,他的爱人等姐妹跟高承勇的哥哥有来往走动,但是高承勇几乎不和他们串亲戚。“高承勇跟他哥哥矛盾大,分房子什么的,乱七八糟的问题”。

铁哥们儿:他说,我们是人渣吧

▷高承勇曾就读的青城中学

城河村的几位花甲老人说,问高承勇的事,就找张武(化名),他俩关系最好。 

在当地一家梨园兼农家乐里,张武谈起高承勇:“我们两个有三像:没考上大学,都出去打工,我们都培养了两个大学生儿子”。

“你和高承勇关系好是有同病相怜的感觉?”记者问他。 

张武说,应该是这样,同学们都出去走,都考上大学,我们在农村里。高承勇曾对我说过,“我们是人渣吧“,也是一种心里阴影吧。

张武对外说过他和高承勇的外出经历,在落榜一年多后,1986年,他们结伴第一次出远门,去了青海做倒卖藏刀的生意。沿途扒火车,凑钱买刀,回来时在兰州和白银沿途卖刀,那时牛肉面两毛九分钱一碗,卖掉一把刀,够两人一两天饭钱。“浪了四五十天,回来还是那些钱。那是闯社会的第一步。”

在和高承勇贩刀后,张武说自己还在北京新发地、河北等地做果蔬生意,他强调是自己开店,不是给别人打工。

高承勇和张武一样,离开村庄,梦想用知识开创一条新路,他去903工厂倒卖废金属,炼过炉,做过小生意,等等。然而钱却没那么好赚。

律师朱爱军说,高承勇对他说,外出打工有时一天只吃一顿饭,坐公交车的钱都没有。

张武说,他和高承勇在乡村和城市游荡的那些年,教育改变命运的事例冲击着他们。高中他们那个复读班,一半同学考上中专、大学,留在了城市,有的成了机关的科长、处长。他和高承勇都很要强,从不跟那些有出息的同学联系。

“我们之所以当时没好好念书,吃了亏,是因为我跟他一样,爱好不好。我们从小赌博。所以我们对子女的教育都比较重视,这一点是共同的。”

张武也不理解高承勇的行为。高承勇落网前,回村还去他家吃过饭。他认为高承勇不是坏人,只是有难言之隐。张武的微信朋友圈,有自家卖菜的广告,有农村征地的政策文件,但没有关于白银案的任何信息。

表亲:他几年前还在遗憾高考“就差1.5分”

▷在校长的记忆中,高承勇并不调皮捣蛋

在青城镇最热闹的十字路口,巨大的红条幅悬挂在空中,上面写着:庆祝青城中学22名同学(共40名学生)考上重点高中。笔直再往前,地势渐高,高高的台阶尽处,就是高承勇的母校——青城中学。

青城中学建于1931年,由北平朝阳大学毕业生关紫清先生辞官返乡创办,办学宗旨是“提倡职业教育,养成生成技能,劳动神圣”。上世纪80年代,在校生人数一度达到1200人。

1984年,高三复读一年的高承勇报考航天学校,分数差一点,再次落榜。(多年后,他的一个儿子考上北航,算是了了他的心结),复读两年的张武,也再一次落榜。

青城中学在官网上如此总结历年高考情况:“1984年到1988年高考名列榆中县前茅。1995年后初中教育质量起起落落,2000年后质量稳步上升。” 

上世纪80年代,正是高承勇就读的时期,当时青城中学的校长是高华翰。同是高氏宗族,老校长说起“臭名远扬”的学生高承勇,声调也重起来。

“高承勇我还能记得,我教过他一年。不调皮捣蛋,看着还是很老实的。穿戴很朴素,因为他的家庭兄妹多,比较困难。考不上心理压力一般都比较大……”

高承勇上学时,青城镇的贫困落后,让高考被看成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面对高考成绩,几家欢喜几家愁,上榜者光宗耀祖,落榜者黯淡压抑。

城河村一家农家乐的老板宋女士,是高承勇的表亲。她记得几年前,高承勇来家里坐了20多分钟,聊天中多次感慨对当年高考失利的遗憾。“高承勇那次路过我家,问起我家娃上学,他说他考学就差1.5分,要是努力一下就把这1.5分挣了,不会像现在这样到处打工。”

点击下图看更多内容↓↓↓

文|北青报记者 李涛 张夕 特约记者 刘楠

编辑|孙晟源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北青深一度(ID:bqshenyidu),转载须获授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