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妈就拜托大家啦!”丨青春范儿
“我爸妈就拜托大家啦!”“我自愿签署‘在外互助父母协议’,在生活中帮助遇到困难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近日,很多年轻网友在社交平台上晒出“你帮我父母,我帮你父母”协议,大家约定着,要主动去帮助遇到困难的老人、长辈。
一位参与者表示,这个互助行动既是帮助他人,也是帮助自己,“我希望未来我的家人在外面遇到困难时,也会有人来帮助他们。”
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到,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很多年轻人都在分享“在外互助父母”相关的视频、帖子。有人晒出手写的“在外互助父母协议”;有人在帖子里详细列出帮助陌生老人的计划;还有人分享帮助偶遇老人的视频——帮他们操作智能设备,教他们调整座椅角度,帮忙提行李……
26岁的蔡女士就是参与“在外互助父母协议”的一员。
今年8月,蔡女士成了一名妈妈。8月18日,她在坐月子期间,听说楼下有位老人在淋雨,就赶紧拿着伞下了楼。
蔡女士说,老人大概八九十岁的样子,手里拄着拐杖,走路非常慢,全身都被淋湿了。她就打伞站到老人旁边,帮对方挡雨。
北青报记者看到,蔡女士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这段视频的时候,特意将“在外互助父母协议”的期限设定为了“永久”。
今年3月,大四学生张曦看到有网友发起“在外互助父母协议”后,深受感动,决定也要加入其中。
张曦告诉北青报记者,4月26日早上,她在机场自助值机处遇见一群外出务工的老人。“他们看看自助取票机,又看看柜台,似乎有些疑问,不知如何是好。”
张曦说,自己告诉他们可以通过机器自助取票或到柜台领取,之后就离开了,“可我走了几步回头一看,老人还是很困惑的样子。”她赶紧折返回去,“我教他们怎么选座、怎么取票,一回头,发现又围过来几位老人。我觉得他们也想寻求帮助,但不好意思开口。我就直接对他们说‘我来帮你们’。”
就这样,张曦临时成为了自助值机处的“志愿者”,帮助了五六位老人取票。
10月19日,正在读研的林明(化名)从湖北武汉乘坐高铁回老家孝感。
她向北青报记者回忆,她旁边当时坐着一位看起来50岁左右的叔叔。起初对方一直忙着在笔记本上写字,椅背保持着直立状态,等对方闭眼休息时,椅背还是直立的。
“我就怀疑他可能不知道如何调整座椅,我想教他,又有些犹豫。”林明坦言,她觉得直接说会显得唐突,又担心那位叔叔只是喜欢椅背直立着休息。
最终林明还是鼓起了勇气,“我感觉调整完再休息会更舒服,如果对方不需要帮忙,我也就是打扰了他一下。但如果对方真的需要帮助,我就能帮上忙。”
林明说,在她提醒过后,“那位叔叔向我表达了谢意,说他确实不知道该如何调整椅背的角度。”
“我之所以鼓起勇气去帮他,是因为我在网上看到过别人发布的‘在外互助父母协议’。看到这位叔叔我就想到了我的父母,我希望他们遇到困难时,也会得到好心人的帮助。”林明说。
吴郑耀是河南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的一名学生。她告诉北青报记者,今年上半年,她在网上刷到一名大学生在火车上帮助老人的视频后深受触动,决定也签下“协议”。
没多久,吴郑耀就遇到了需要帮助的老人。7月7日下午,她看到一位坐着电动轮椅的老人在街头淋着大雨。
10月22日,这位老人告诉北青报记者,他因偏瘫行动不便,平时只能借助电动轮椅出行。“轮椅进水后不好用,我在雨中很着急。我忽然发现,怎么不下雨了呢?回头一看,是一个小姑娘给我打了伞。”老人提到的小姑娘,就是吴郑耀。后来,她一边为老人遮雨,一边把他带到了要去的地方。
老人说,自己当时非常感动,到家后一宿没睡好,“我心里想着,一定要当面感谢这个姑娘。”通过多方努力,老人最终见到了吴郑耀。
吴郑耀说,“我知道这份协议没有任何法律约束力,需要我们自发践行,但我很期待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加入到互助的队伍之中。”
得知很多年轻人加入“在外互助父母”的行动,这位老人非常赞赏,“这种互助的精神体现了社会的美德,对于我这样的残障老人来说,更是一股暖流。”
65岁的老人秦风(化名)告诉记者,今年6月,她在商场给孙女买了不少玩具,准备给孩子当生日礼物,“结果那天买得有些多,东西比较沉,想离开商场要走一段很长的台阶,我膝盖不好,(看着台阶)心里有些发怵。”
就在这时,秦风看到了个年轻人,背包上挂着个牌子,上面写着“叔叔阿姨,遇到困难可以找我帮忙”,“我开始也没好意思求助,但走台阶实在困难,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就喊了一下那个小伙子。”
“得知我的困难后,他拎过我手里的东西,扶着我下了楼,还给我叫了一辆出租车,给我送到家。”秦风说,她非常非常感动,“他说他参与了‘在外互助父母协议’,背包上挂了牌子就是希望当有人需要时,能放心向他求助。”
秦风说,这是她第一次知道这个协议,也很佩服参与的年轻人,“人们都能互相帮助,相信社会就会变得更好。”
文 | 北京青年报记者 屈畅 实习生 那琪 钟雨露
监制 | 高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