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野 | 老胡同里的新景观
胡同是我国华北、东北地区城市对小巷的通称,古称“衕”,汉许慎《说文解字》释义:衕,通街也。在南方一些地方则称弄或弄堂。我国古代城市实行“里坊制”的管理办法,巷和胡同只是被封闭在里坊内的小通道。
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到北宋中叶以后,里坊的围墙全部被拆除,让更多的巷和胡同有了自己的名号,民间也给“衕”赋予随意通行的“胡同”之名。金末关汉卿的杂剧中已有“杀出一条血胡同来”,显然表示“胡同”一词早已存在。有人说胡同始于元代蒙语,此说不确。明代正式把胡同列入街巷名称,统一使用“衚衕”,清末简化为“胡同”。
近年,对金中都考古勘察发现,现今北京宣武门外大街东部诸如椿树胡同、北柳巷、南柳巷等,均为辽金时遗留至今的胡同。
就全国而言,胡同虽非北京一地所独有,但北京作为辽、金、元、明、清五朝帝都,就胡同名称之丰富多彩、分布之密集、数量之众多,却是其他任何一座城市望尘莫及的。
胡同两侧排列着典雅宁静的四合院,其宜居的环境、和睦相处的邻里关系,培育出敦厚而略带诙谐的北京人,在胡同里总是演绎着那些令人回味无穷、难以忘怀的人间故事。所以,大凡在北京胡同里生活过的人,都有一种难以割舍、深入骨髓的胡同情结。可以说没有胡同,就没有北京城。
如果说胡同是北京文化的“脉络”,那么,一些藏身老城区的废旧厂房则是北京工业历史的符号。如今,原本藏在胡同深处的废旧厂房在获得“创意”的助力后,重新焕发出生机。
方家胡同是国子监南的第一条胡同,小小的46号院内,集中了剧场、舞蹈团、酒店、设计工作室、咖啡馆等各种业态;板桥南巷在北新桥南,已有50多年历史的“人民美术印刷厂”在此焕发新生,这个曾以印制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物肖像而著称的老厂,变成内含建筑、摄影、服装、动漫、餐饮等多种业态的创意聚集区。其他如“亮点五十五号”、北京国际创意设计苑、国子监40号等,都是在北京东城区范围内形成的“胡同里的创意工厂”。东城区这类胡同里的创意工厂,已吸引超过500家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入驻。别具一格的创意工厂散落在不同的胡同中,为古都文化增添了新意。
方家胡同
南锣鼓巷在北京大概无人不知。南锣鼓巷东西两侧各有8条整齐排列的胡同,明清以来一直属“富人区”,居住过许多达官贵人和社会名流。明清之际洪承畴的家祠、清朝大将军僧格林沁的僧王府、荣禄之父的宅邸、清朝末代皇后婉容结婚之前的住所、茅盾故居、蒋介石抵京时的行辕等都在这片区域。
现在南锣鼓巷已经发展成著名的胡同商业街,整条街以四合院小平房为主,有的门前高挂小红灯笼,有的装修风格在古朴的环境中点缀着外来文化的元素,与原来四合院的氛围和格调浑然天成,又颇有新意。从雍和宫地铁向南是五道营胡同,主打民俗文化。胡同深处有几家情调餐吧是外国人常去的地方。另外,古香古色的瀚茶缘茶馆、卖家居饰品的“安于室”、出售二手服装的公益商店等等,也都是集聚人气的地方。
南锣鼓巷
北京的胡同长短不一,最长的胡同当数天安门广场东侧的东交民巷。东交民巷呈东西走向,明代时与西交民巷并称江米巷,因此地曾是南来江米(南方叫糯米)税后卸售处而得名。明朱棣修建皇城时,在大明门外建棋盘街,将江米巷截为东西两巷。巷内设礼部、鸿胪寺等。清代,东交民巷建有户部银库、太医院、迎宾馆、肃王府、梁公府等王府宅第,1901年被列强划为“使馆界”,开设银行、教堂、医院等多处,留下风格各异的西洋建筑。解放后,北京市政府、公安部、北京市公安局等机关均建在这一带。原19号法国邮政局旧址,现为餐厅;20号德国使馆旧址,现为首都大酒店;36号原花旗银行旧址,现被改建成北京警察博物馆。东交民巷现为北京市文物保护街区,是一条很有历史内涵的胡同。
东交民巷
特别要说的是东四南大街东侧的史家胡同,为保留和恢复原汁原味的胡同风貌,去年当地民众成立了史家胡同风貌保护协会,成为北京第一家由居民自发成立的胡同保护社会组织。今后对这条胡同内院落的整修,将由居民、专家和相关的产权单位共同协商决定。史家胡同内多深宅大院,清末曾设“游美学务处”和考场。24号院原为民国才女凌叔华的故居,现已建成史家胡同博物馆,成为北京老胡同又一处新景观。胡同作为北京传统文化的载体,应原汁原味加以保护和利用,使之成为新北京最好的城市名片,这也是加快北京胡同旅游的最好主题。LW
史家胡同博物馆
作者为北京地理学会秘书长,北京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瞭望》201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