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抢攻“中国制造2025”先机
■ “机器换人”将成大势所趋
■ 部分企业存一定畏难情绪和观望心理
■ 尚需“互联网+”助飞
在《中国制造2025》即将正式印发之际,《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近日走访了十家中小制造业企业。在走访中,企业负责人大都判断,在人力成本快速上涨及互联网驱动下,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将主要体现为智能化发展,“机器换人”在所难免。吸取国外传统制造企业衰落的深刻教训,摒弃观望等待情绪,抓住当前“互联网+”难得的弯道超车机遇,抢占“中国制造2025”先机,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机器换人”将成大势所趋
“从原材料成本集中上涨,到财务成本集中上涨,再到如今人力成本集中上涨,从这些年发展历程看,装备制造业必然要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以抵御外在影响,但这也正是当下国内企业最大的软肋。”面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山东永华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舟的一席话,代表了绝大多数制造企业的切身感受和对未来的判断。
大型展会是行业发展趋势的“晴雨表”。在日前闭幕的第十一届天津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上,本刊记者在8万多平方米的现场展览空间“扫街”发现,参展的1200家企业中,四分之一为工业机器人领域企业,主要集中在市场需求量大的码垛、装卸、焊接等领域。展览面积在30平方米以上的几乎全部主打“智能化”、“自动化”产品。
参展商济南新天科技有限公司钣金装备事业部负责人郭玉玺轻拍着参展的机器介绍,这是一款自动化程度颇高的激光打标机,配合送料系统使用,可以大大节省人力,“这台机器卖50万元,这不参展头天一早就被沧州的客户看好选走了。”
另一家参展商天津易而速机器人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更是在展会上发布了三款新产品。公司总经理张天江告诉本刊记者,去年展会上公司自主研发的六轴通用型机器人由于自动化性能突出,获得了数百万元订单。今年三款产品主要瞄准冲压领域上下料环节,市场需求大,平均“一台机器人可以顶替两个工人”。在现场展示中,该款机器人完成一次上下料过程仅耗时2秒多。
日前,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发布报告称,由于大力推动汽车和电子工厂自动化,2017年中国工厂使用的机器人数量或将超过其他国家,成为世界第一机器人大国。“中国正在从机器人进口大国向出口大国转变。”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博导梅江平为本刊记者分析说,我国生产机器人的厂家已有500多家,相关工业园区有40多个,今年预计机器人产量将达1.2亿台。他认为,传统制造业的智能化改造升级过程,将带来巨大的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需求市场,大量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上中下游相关产业将快速崛起。
在我国制造业“机器换人”的大趋势面前,美克国际家私(天津)制造有限公司制造基地总经理顾少军的提醒值得注意,“‘机器换人’必然伴随着原有一线就业岗位的减少,新就业岗位产生乏力。发达国家曾经经历的工业化使工人大量失业,值得有关部门提前谋划。”
摒弃观望情绪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基层调研发现,部分企业对于转型升级存在一定畏难情绪,不愿意抛弃眼下仍有微利可图的传统制造。同时,由于对转型升级后的企业发展“雾里看花”前景不明朗,存在一定观望心理。专家认为,这些都需要相关部门行动起来,为企业转型提供信心与制度保障。
郭玉玺告诉本刊记者,过去以收入减去成本的制造业盈利模式正在发生变化,原有模式不但无助于刺激技术改造更新,而且还容易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我们现在主要盈利点在售前预订、售中配套和售后服务的完整解决方案提供,这也正是国外制造企业的盈利模式。”
大邱庄镇是国内最大的焊管加工基地,曾依靠钢铁加工业让农民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开展转型升级短期镇里经济数据可能下来,但从长期看转型势在必行,不能犹豫。”大邱庄镇镇长孔繁明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介绍,大邱庄镇已经痛定思痛,对全镇398家传统钢铁制造业企业分类改革,推动管材深加工、金属制品等企业通过技术改造、研发拓展等手段转型升级,对长期经营不善、污染高、耗能高的43家企业进行淘汰、关停、搬迁处理。
“核心技术缺失对制造业的羁绊,多数企业都深有体会。”大族激光钣金装备事业部市场总监张雷说,该事业部主打产品光纤激光切割机是2009年从国外引进再研发的,由于国内光源技术还不成熟,功率普遍偏低,所以这一核心部件仍旧需要从国外引进,“摒弃观望、犹豫情绪,适应时代创新,坚定转型步伐迫在眉睫,这轮转型升级的关键是掌握核心技术。”
接受采访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提醒,人工智能、数字制造在全球的大范围推广,有可能使中国制造在不率先掌握核心技术条件下,原有优势逐渐弱化。当前,主要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再工业化”战略,要认识到这不是传统工业化道路的重复和回归,而是通过寻找新的科技创新战略支撑点,加快突破先进制造技术,以驱动制造业发展。
滨海新区智能制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王显明建议,特别是在发展当下最紧俏的机器人产业上,我国要以控制装置技术为核心,在通用产品基础上,按照国产机器人设计要求,使之更加专用化、实用化。国家可增设首台(套)技术装备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机器人生产企业加快产业化进程。
“中国制造2025”尚需“互联网+”助飞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实施“中国制造2025”,受到了制造业内的广泛关注。在意识到“互联网+”对传统行业产生良性催化的背景下,制造企业负责人大都对互联网融合制造业充满期待。
郭玉玺认为,“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提出的“工业4.0”不谋而合,都是围绕制造业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充分调动起来,制造业的生产、销售模式在这种背景下将发生革命性变化。他表示,希望3D打印能够在这股智能化浪潮中真正走进工厂,让生产变得更有效率,更个性化,生产成本也能够因此下降。
日前,在天津举行的“2015智能制造发展模式交流会”上,作为徐工集团旗下专业信息化部门,徐工信息技术服务公司总经理张启亮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工厂还处于劳动密集型的“规模化流水线”的工业2.0时代,尚未踏入大规模自动化生产的工业3.0时代。中国制造业应借助互联网驱动智能制造的转型契机,大胆尝试“弯道超车”。
制造企业普遍有一种共识,在“中国制造2025”勾勒出的制造业未来10年发展蓝图中,智能制造将是中国制造未来的主攻方向,而要想实现智能制造,互联网和传统工业的融合将是最直接的推动力。
互联网驱动下的制造业智能化,已经在医疗器械行业中有所体现。夜间打鼾通常伴有血氧饱和度的下降,容易诱发高血压、中风、心肌梗死等症状。患者去医院检测血氧费时费力。创业型企业橙意家人科技(天津)有限公司借助互联网平台,发布了国内首款医疗级可佩戴鼾症监测仪。据橙意家人CEO张丹向本刊记者介绍,佩戴腕表可24小时记录血氧饱和度数据并实时上传至云端。患者可从手机APP上查看报告,还能获得后台专家的健康指导。
互联网改变了很多行业,制造业不能在互联网时代放慢脚步,这是本刊记者在调研中听到制造企业负责人谈及最多的话题。全国智能制造发展联盟秘书长刘功效在论坛上建议,在互联网帮助下,国内制造业需形成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智能产品研发、生产体系,构建快速响应、精准管理、柔性制造的新型生产组织方式。用新制造技术、制造模式、制造理念来解决制造业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
对于“智慧工厂”建设,专家认为要掌握“三个平衡”,即预算与需求的平衡、技术与需求的平衡、管理与需求的平衡。注重投入前的规划,要在文字、二维图纸的基础上进行仿真。为达到投入产出比的最大化,还应注重旧设备的改造及利用。LW
《瞭望》2015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