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人口是否可控?值得思考
受“大城市病”困扰,“控制人口过度膨胀”的话题持续高热。一个城市的人口是膨胀还是收缩,有其发生的内在经济社会规律,也因之,城市人口是否人为可控?国内外的实践效果如何?值得认真探讨。
英日“控制”策略未见成功
发达国家在高速发展阶段,也曾对大城市过度膨胀进行过间接控制,主要手段包括通过城市规划分散大城市功能、引导居民向小城镇移居等,前者如英国、日本,后者如加拿大。
但从实践看,上述做法不仅未能很好奏效,反而影响了大城市甚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正如2001年伦敦市长提出空间开发规划时所言,以前实施的功能分散政策,给英国经济带来了不利影响,如增大通勤距离等。为实现可持续再开发,必须促进再集中,建设能促进人口增长的基础设施。伦敦的再集中政策,使其发展成为全球顶级城市。
日本东京在高速增长过程中,也曾因人口集中、产业集聚造成环境污染、地面沉降等城市问题。1987年日本针对“一极集中”实施了分散化政策,结果影响了东京都的集聚功能,削弱了其全球竞争力,并使东京的从业劳动力、GDP占全国比重明显下降。后再度强调东京的中枢城市作用,引发了人口和产业的再集中,东京也跃升为全球顶级城市。
我国人口调控的实践
从我国近年的实践看,无论是直接或间接控制手段,对大城市人口规模的增长似乎也收效不彰。
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0-2010年间,我国市区人口规模小于50万人的城市,城市个数及人口规模都呈减少趋势;市区人口规模在50万人以上的城市,城市个数及人口总量则都在增多。
如市区人口规模大于200万人的大城市,数量由20个增加到44个,增长了1倍多;人口总量增长了98.51%,几乎增长1倍,高居各规模城市人口增长幅度之首。
特别是其中的京、津、沪三大直辖市,2000年与2010年人口普查显示,其常住人口平均增长39.53%,高于城市人口平均增长率。对人口入迁实施严格控制的北京、上海,增速甚至高达44.54%和40.2%。
上海这一全国最大城市的常住人口,已在全市“地毯式”排查控制中2014年已增长到2425.68万人,上海市政府确定的未来“天花板”人口规模2458万人眼看就要被“撑破”。
不同规模城市人口增长的比较(2000,2010年)
几点启示与思考
中国仍处于发展中阶段,一些特大城市出现的问题,往往与政策不协调、欠周全成熟有关,需在针对城市人口问题不断进行调整完善,所以在具体策略上,不能简单照搬成熟市场经济体的经验,
但与此同时,大城市发展也有着很强的内在规律,上述国外经验与我国相关实践,仍能给我们以现实启发。
首先是尊重城市化的内在规律。大城市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如果还没理清这些规律,就进行“控制”,往往收效甚微,甚至南辕北辙。
其次要科学认识我国所处发展阶段。根据城市周期发展理论,目前我国的大城市基本还处于郊区化前期阶段,这决定了其人口规模必然还要继续增长。基于这一认识和判断,我们应认真总结和借鉴发达国家分散失败后促进再集中的经验,在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调整对大城市人口增长的相应政策,使其大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作用下健康发展。大城市的人口集中,一时可能会带来某些问题,但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市场手段逐步解决。
三是辨析经验,避免误导决策。作为后发国家,我们在借鉴国外经验过程中,需有很好的辨析,否则容易误导决策。比如有文章讲到西方控制大城市人口举措时,提到类似“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升级产业结构、发展社会经济”等做法,而事实上,这些非但不是所谓的“控制”举措,反而会进一步促进人口集中的措施。如果不加甄别即实行,很可能误导政策,令城市治理南辕北辙。■
作者系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本文刊发时有编辑
转载请标注:瞭望【国是论】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