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评论高考时,要尊重那些机会匮乏人群

2015-06-08 文/纪东冲 瞭望

简单地贬损和讥讽“题海战术”,既不符合目前的教育现实,从姿态上亦颇不可取


进入高考时间后,河北的衡水中学、安徽的毛坦厂中学再次频频以“应试教育”的标签,进入舆论视野,加之各地中学“提高一分,干掉千人”“就算撞得头破血流,也要冲进一本线大楼”之类的过激标语,仿佛我们的中学和高考,都是在培养“考试机器”,选拔“高分低能儿”。


事实真是这样吗?


应该说,一些专业善意的批评对下一步高考改革非常有益,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立足于现实,对中国广阔区域里的高考和教育现实多一些认识和理解之心,特别是对那些原本就机会不多的农村学生而言。一味的讥讽、贬损和种种不屑,既不符合中国的教育现实,从姿态上也颇不可取。


不错,开放的中国使国人的成长之路已变宽变多,但不容承认,通过高考改变命运,仍是这个社会里多数人的成才路径,特别是在城乡二元结构仍很严重的今日中国,高考是打通城乡、区域的一个重要桥梁。这都是基本事实,对此漠视甚至“攻其一点、不计其余”,显然并不客观。


对大多数人而言,高考无疑仍是诸多制度通道中,目前“最为公平”的一种。


事实上,目前对高考制度的批评很多来自这一考试制度的受益者,他们或走出封闭环境日久,或从小习惯于现代都市纷繁的机会,忘了或根本不知道大山里孩子们学习条件的单调,以及选择成才的匮乏,如果以此站位把脉高考,根据自己的处境议论生发,难免“站着说话不腰痛”。


在所有的批评中,认为一些学校在“培养考试机器、盛产高分低能儿”恐怕是最能获得拥趸的“必杀技”,而事实上,正是因为那些被批评者讥讽的“题海战术”,才使很多地处偏远的农村孩子获得了脱颖而出“跳农门”的机会,并在今后的继续打拼中赢得了人生。


所以,不是素质教育不重要,相反,中国农村的孩子更迫切需要素质教育(这也是他们应有的权利),但在那些教育资源严重缺乏中西部和边远地区,很多时候“素质教育”仅是停留在纸上的四个字而已,可望不可及,无数莘莘学子能够抓住的改变命运的机会,仍是应试、题海和苦读。


而面对这种无奈和不公平,一句轻松的“素质教育缺乏”和“考试机器”,是多么的“不接地气”和自私冷酷。


今天的高考,已经越来越出现“寒门难出贵子”的现象,农村孩子进入重点大学的比例在急剧下降。这不是农村孩子的潜能问题,而是教育发展失衡的残酷现实。


加快教育改革、高考改革,把教育资源更多向农村、中西部和边远地区倾斜,使城乡、区域之间在同一教育水平的涵养下成长,农村孩子才会有更多未来,中国未来的社会结构也才会均衡一些。


源自人民日报APP,瞭望新媒体有较多编辑


瞭望 OutlookWeekly1981


欢迎关注瞭望微信

点击【阅读原文】 下载瞭望客户端

更多精彩,请订阅《瞭望新闻周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