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7年4月4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京津冀战略下的河北转型策

2015-08-07 瞭望记者李绍飞 瞭望

京津产业转移协调机制仍有待进一步优化,尤其是来自政府、企业和市场定位的束缚,让三地产业重新调整和布局面临诸多障碍。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势下,三地对接转移的行动正在向纵深发展,从单纯的产业承接开始向产学研全方位的对接转化。


  8月6日,河北召开重大项目产学研对接洽谈会,围绕河北省重点产业、园区、孵化器和重点项目需求搭建省级产学研对接合作平台,聚合海内外,特别是京津冀高端人才、技术、资本等产业要素,旨在为重大科技成果加快转化,加速落地开启绿色通道。


  自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国家战略提出以来,河北谋求承接京津产业的热情和努力有目共睹,此次高调举办产学研对接洽谈会,希望全方位地吸收利用京津优势资源,尤其是科技成果,以加速转型步伐。


  河北省常务副省长杨崇勇在主题发言中表示,希望将河北打造成为承接北京、天津科技资源扩展转移转化的集中区


  为了搭建科技转化平台,河北正在谋划建设京南科技成果转化实验区、保定白洋淀科技城等一批科技型开发区。


  此间,《瞭望》新媒体记者采访多位与会专家、企业界人士了解到,实践中,京津产业转移协调机制仍有待进一步优化,尤其是来自政府、企业和市场定位的束缚,让三地产业重新调整和布局面临诸多障碍。


  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贵评价说:“三地的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和迅速集结,生产活动不能对接协作,更不能互补互助。”


  罗兰贝格大中华区副总裁吴琪认为,基于现在的人力资源结构和城镇化的要求、产业特征及潜力、亟待解决的城市及产业问题等多方面的因素,如何综合地考虑京津冀地区的总体定位,三地间如何形成理想的产业和城市分工,未来又该如何重新规划新的城市群体系,以及城市之间如何建立起更高效的交通联系,这些才是京津冀一体化的本质。


  吴琪认为,河北的发展条件跟北京、天津相比差距较大,它本身对很多的高新产业吸引力是不足的,过去只能可能寻求一些低成本的,相对低端的产业。但这并不应该妨碍河北进一步去创新和突破。


  杨崇勇指出,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的产业过去一直是河北经济的支撑,但是这样一种产业结构难以为继,河北必须要建立绿色低碳和循环的新的现代产业体系。


  在此背景下,这需要河北对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手段进行重新的梳理和调整。以城市经济的核心载体工业园区为例,在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轨的形势下,园区的核心竞争力正在剧烈的变化,依靠土地资金等要素驱动开始向技术创新驱动转变,从依靠优惠政策、招商引资,转向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从依靠应用环境的建设转向优化配置科技资源。


  为此,在上述会议上,河北正式开通“河北省重大项目产学研服务网”线上平台,为各方资源集聚融合创造便利,以逐步打通产学研的合作通道。


  在河北华夏幸福有限公司副总裁赵威看来,要深入落实产学研业务模式,必须以推动技术商业化为手段,达成技术产业化和技术市场化。


  赵威以华夏幸福为例说,他们落实产学研整体业务模式之所以颇有成效,关键在于多年来积累的一些特殊优势:一是有200个产业园作为承载技术产业化的载体;二是以海量的企业信息为技术产业化的对接平台;三是以灵活多样的金融体系为核心支撑;四是以全方位的技术、商业化服务为有力的保障,全面落实产学研,推动产业化的业务模式。


  当然,河北要摆脱低端锁定的固有模式,还在于对于错位发展的认识,具体而言即是河北对产业承接要有所选择。


  “不能来了什么都接收,这个选择要立足于现有的条件,既能够依靠京津的创新资源,也可以脱离京津独立发展。”与会嘉宾认为。“譬如,电商服务业、设计行业、金融大数据和职能装备制造等。”


  受访者进一步分析,差异化的发展中,河北尤其要注重投资的方向和策略,譬如,目前中关村风险投资火热,回报很高,但有些企业估值也偏高,风险也很大,就不适合河北。河北的策略可以是去寻找这些投资的空白点,譬如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结合,采取和北京、天津不一样的差异化的投资策略,在金融上实现突破。


  还有,在北京大城市病愈发突出的背景下,河北应该着力打造工作和生活环境,引领人才的逆流动,为产业承接奠定人力基础。


  张贵则从更加宏观的层面总结,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势下,河北面临着转型提升,转型提升是为了更好地承接产业的转移。“京津冀一体化是河北发展最大的契机,但是它不能完全靠这个契机,它必须找到自己的主导产业和自己的未来。”LW



瞭望 OutlookWeekly1981


转载请注明【来自瞭望微信】

点击【阅读原文】 下载瞭望客户端

更多精彩,请订阅《瞭望》新闻周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