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扶贫与生态:五年目标与路径

2015-09-15 《瞭望》新闻周刊 瞭望

张琦:脱贫目标及实现路径张孝德:生态的目标及实现路径多位参与“十三五”规划研究的专家为瞭望撰稿或接受采访,就未来五年十大发展重点进行深入分析,此为十大重点中的脱贫与生态问题,有删节,全文请点击【阅读原文】


张琦:十三五脱贫目标及实现路径

作者为“十三五”完善扶贫脱贫机制研究课题负责人


  自2010年制定颁布《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以来,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为扶贫脱贫主战场,我国扶贫开发进入到新阶段。

  到“十三五”期末,将是从消除绝对贫困向消除减缓相对贫困转变的重要转折点,是实现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制定的目标的攻坚期和决战期。

  

扶贫新机制总体目标

  

  “十三五”时期,完善我国扶贫脱贫新机制总体目标是:


  区域发展与精准扶贫到村到户结合机制、精准扶贫工作机制、贫困县考核约束退出机制、内源发展机制、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机制、金融扶贫机制、社会扶贫机制基本完善正常运转,国家扶贫开发治理体系基本形成,国家扶贫治理能力全面提升即扶贫脱贫的基础能力、扶贫脱贫治理的社会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产业扶贫脱贫能力提升。

  

  “十三五”时期,完善我国扶贫脱贫新机制的主要任务是:


  按照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大扶贫开发格局要求,以积极推进扶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构建扶贫脱贫新机制。


  主要包括:完善和推进贫困县考核机制,积极探索贫困县退出机制,提高扶贫脱贫效果的精准扶贫机制,构建社会扶贫机制,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开发相结合机制、积极金融扶贫机制,完善财政扶贫资金分配机制、内源扶贫机制和主题参与机制,从而形成内源发展机制和外源拉动机制的扶贫脱贫机制体系。

  

  在积极推进“十三五”扶贫脱贫机制过程中,要努力解决好以下重大问题,即绿色减贫成为未来扶贫脱贫战略新理念,更加注重扶贫脱贫机制中的民族问题和特殊群体的扶贫脱贫问题,还要关注城市贫困问题。

  

目标实现基本路径

  

  其一,促进和催生内源发展机制,提升扶贫脱贫的造血能力是根本。

  

  内源发展机制是内源自我动力机制和内源推动机制的有机统一,是扶贫脱贫动力源泉的内在力量。内源自我动力机制主要来自自我的内在源动力,主要包括内源机制和主体参与机制,是扶贫脱贫自我内源源动力。

  

  主体参与机制和内源扶贫机制是“十三五”时期完善扶贫脱贫机制的必要前提和必备条件,只有不断提升贫困群体自身参与能力和自救能力,才能不断加快扶贫脱贫机制改革完善,成为新时期扶贫脱贫攻坚的内生助力。

  

  一是主体参与机制。


  通过引导贫困人口参与各种完善项目,在提高项目质量的同时,可以达到提升贫困人口自身发展意识和发展能力的目的,从而提高贫困人口的自主发展能力,实现从外部输血到内部造血的转变。


  不仅能提高外界项目和资源对贫困县内部实际情况的适应性,还能提高贫困人群对外部资源和机会的把握能力。主体参与,一方面要利益主体有意愿参与,另一方面要有便利的渠道参与。

  

  二是内源机制。


  微观内源扶贫脱贫机制是指为了激发贫困内部源动力而建立的多元动力机制,这种动力主要是三方面推动力:

  

  • 一是构建内部管理约束及激励机制,主要通过扶贫脱贫考核机制和方式转变来实现;


  • 二是构建扶贫脱贫效率提升机制,主要是通过精准扶贫来实现;


  • 三是扶贫脱贫治理方式完善推动机制,主要是通过驻村帮扶来实现。


  可以看出,贫困县考核退出机制,精准扶贫机制和干部驻村帮扶机制三大内源推动机制是扶贫脱贫机制完善的重要保障

  

  其二,强化外源拉动机制是提升新时期我国扶贫脱贫能力的关键。

  

  扶贫开发治理的外源拉动机制主要由国家宏观财政政策拉动机制、国家宏观金融政策服务拉动机制、多元合作拉动机制构成和片区的区域发展带动,即形成财政拉动力、金融拉动力、市场拉动力和区域综合拉动力。

  

  外源拉动机制完善则较多的是通过外部宏观经济政策和多方合作改善内部治理环境,实现内外联动,共同促进国家扶贫开发攻坚顺利推进。


  主要包括:片区发展与扶贫攻坚结合机制、社会扶贫机制、金融扶贫机制和专项财政扶贫资金分配机制,这是“十三五”时期我国扶贫脱贫机制完善的宏观战略重点,也是其机制完善的外源推动机制。LW




张孝德:“十三五”生态目标及实现路径

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


  生态文明建设,是十八大以来中央推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中,升温最快、受中央关注度最大、赋予其战略地位最高的国家战略。在更加强调在生态文明建设顶层的背景下,如何落地是当前及今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


  根据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的要求,“十三五”规划中,生态文明急需做好四个方面的落实工作:

  

  其一,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战略要落地,要上升为治国第一要务,成为各地一把手主抓的头号工作。

  

  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就不仅仅是单纯的环境治理问题,而是中华民族走什么文明之路的大问题。


  如何推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当代中国遇到的最大难题,也是关系到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性难题。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功了,中国与世界双赢,否则,中国的灾难也是世界的灾难。

  

  目前,社会和政府对建设生态文明重要性严重认识不足许多地方政府把生态文明建设看成单纯的城市绿化、看成是环境、林业等部门的事。更为严重的是许多地方政府在追求GDP思维惯性的作用下,仍然以让环境为增长让步的思维,来对待生态文明建设。

  

  从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到最近中央政治局通过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这充分说明生态文明建设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的国家战略。要使生态文明建设落地的前提,就是生态文明要上升为治国第一要务,成为各地一把手主抓的头号工作。

  

  其二,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要落实,以制度建设遏制污染蔓延势头。目前,要着力抓好三个方面制度体系建设:


  • 一是全面推动覆盖全国土地的生态保护红线体系。基于主体功能区制度,建立国土空间优化开发保护制度,形成对全国国土进行统一规划与控制性管理;


  • 二是要以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建立基于自然资源资产的科学化、法治化的生态资源保护制度。这些制度包括覆盖所有官员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制度。以及通过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生态补偿等一系列制度建设;


  • 三是建立覆盖全空间和全流程的生态环境监管制度。这个制度体系由三个方面构成:

    ① 在政府监管上,完善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的管理体制,解决环境执法力度不足、不严的难题;

    ② 在环境监控管理空间上,建立环境空间全覆盖的监控管理体系。建立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健全国有林区经营管理体制,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③ 在充分发挥社会参与环境保护上,加强公布环境信息,健全举报制度,让社会群众成分参与到环境监控与保护中。

  

  其三,大力推进迈向绿色发展的生态经济建设,以生态经济引领中国转型发展。

  

  中央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高度重视绿色发展的生态经济建设。


  目前,提出绿色发展不仅是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增长点,也是中国未来新竞争力。要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经济发展,在中国已非概念,而是已经进入市场机制、开始成为创造绿色财富的新经济。


  目前,有四类生态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值得关注:

  

  • 一是中国已处在领先世界的新能源产业。

  特别是在太阳能光伏发电领域,无论是光伏发电的生产量,还是发电新装机容量,中国均为世界第一。太阳能发电产业链涉及85个相关产业,这是一个有20万亿潜在投资的市场;

  • 二是中国节能环保产业。

  最近几年中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十分迅速。2015年与环境及节能服务相关的产业总产值已经突破万亿;

  • 三是以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为资源的文化旅游业、中医中药业、生态农业、康体保健业、中国饮食业、文化创意产业、民间手艺工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 四是传统工业低碳化、生态化改造的产业

  当代中国是世界最大制造业国家。对于这些高能耗、高排放传统产业,中国不能走西方污染输出的道路,而是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对传统工业进行生态化改造。

 

  其四,以生态文化建设,推动生活方式革命,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从我做起、全民参与的文明行动

  

  要让生态文明文化与价值教育进学校、进家庭、进企业、进机关。生态文明建设政府要带头、领导要带头、党员要带头、家长要带头。大力发展公众参与的社会组织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生态文明文化建设中。LW


刊于《瞭望》2015年第37期


瞭望 OutlookWeekly1981

转发请注明【来自瞭望微信】

点击【阅读原文】 下载瞭望客户端

更多精彩,请订阅《瞭望》新闻周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