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美中东政策调整恐成“夹生饭”

2015-09-21 文/田文林 瞭望

■“伊朗因素”使美国难以完全从中东脱身,并将长期困扰其“重返亚太”:①核协议并未解决伊朗问题,伊朗已将掌握核能力视为国家崛起的“标配”;②伊朗在地区壮大力量将使美国在中东“离岸平衡”设想落空;③核协议不会根本改变伊朗的行为方式

  

  伊朗核问题是冷战后最复杂危险的地区热点之一,也是观察美国战略动向的重要风向标。2015年7月14日,伊朗与伊核问题六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和德国)达成全面核协议。根据这一协议,伊朗将限制该国核计划,作为交换,美国将取消对伊朗制裁。

  

  核协议的达成给美伊之间带来了坚冰消融的机会,但双方互信仍然脆弱。而且,伊核协议还须迈过美国国会这道坎。9月10日,民主党人成功地在参议院阻止了共和党议员提出的反对伊朗核问题协议的决议案,让奥巴马赢得了他最紧要的外交政策胜利。奥巴马也多次表示,他将否决国会通过的任何试图阻止落实伊核协议的法案。

  

  无论是美伊之间,还是美国内部、与中东盟友之间,围绕实施全面核协议的博弈仍在继续。美国这一中东战略新调整效果如何,有待时间验证。

  

“一枚硬币的两面”

  

  “9·11”事件后,美国战略重心驻足中东、谋求重塑中东秩序。美国发动了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遏制伊朗核活动,并致力于“中东民主改造”。但近些年,美国这种强硬政策日渐走进死胡同。

  

  一则,“反恐战争”效果不佳,甚至导致“越反越恐”:阿富汗塔利班卷土重来,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在伊拉克、叙利亚等国家威胁日增。在中东14年反恐战争中美国至少耗费了6万亿美元。


  二则,“中东民主改造”彻底破产。2011年“阿拉伯之春”以及随后启动的“民主转型”,导致中东相关国家政权动荡、经济萧条、社会失控,美国在中东的权力基础受到极大侵蚀。

  

  在此背景下,美国中东政策被迫进行调整:

2009年奥巴马上台后,美国在中东日趋改弦更张,由攻势转向守势:

2009年降低反恐调门;

2011年从伊拉克全面撤军;

2013年在叙利亚危机中接受“化武换和平”方案;

2014年面对“伊斯兰国”兴起始终不肯大规模派兵;

2016年还将从阿富汗全面撤军。

  

  在伊核问题上,美国经历了类似挫折。伊朗是中东地区大国,同时也是中东反美国家的“领头羊”,对美国战略牵制最大。十多年来,遏制伊朗一直是美国中东政策的核心目标。小布什时期,美国对伊朗一味高压强硬,试图“以压促变”,但伊朗始终不为所动,核计划有条不紊向前推进,并最终建立起相对完整的核循环系统,美国则陷入“欲打无力,欲罢不能”的尴尬境地。美国权衡利弊之后,在中东加紧收缩,同时将战略重心转向亚太。

  

  对美国来说,中东收缩与重返亚太实际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伊核协议达成则是其中东战略调整的最新体现。

  

意在实现两大目标

  

  从动机和初步效果看,美国试图通过核协议实现两大主要目标。

  

  一是初步实现遏制伊朗核能力的预期目标。这些年来,美国之所以抓住伊核问题不放,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担心伊朗借和平利用核能计划发展核武器。在美国看来,伊朗能源丰富,却矢志不渝地发展核能,特别是当初已经与俄罗斯签订由俄长期提供燃料铀协议之后,仍自行生产浓缩铀,显然包藏着发展核武的心思。美国2006年《国家安全战略》将伊朗视为“威胁最大的单个国家”,认为伊朗一旦拥有核武,势必将极大改变中东军事力量对比,威胁驻海湾美军及以色列生存安全。当时的小布什总统一再强调,“决不允许世界上对美最危险的政权拥有世界最具破坏性的武器(核武)”。

  

  而当前达成的核协议,实际是“以解除制裁换取伊朗限制核能力”。奥巴马宣称,伊朗通向核武器的每条路径都被切断,世界变得更加安全。核协议延长了伊朗制造核武的“越狱时间”(breakout time),至少为美国赢得十年时间。美国国务卿克里在外交关系委员会作证时表示,如果不接受核协议,伊朗制造核武,可能不是15年或20年后的事情,而是随时可能发生。但现在美国已经阻止了伊朗获得核武器。

  

  二是伊核问题搁置可以配合中东收缩战略,使美国的战略重心更加从容地从中东转向亚太。在美国战略东移加快背景下,奥巴马从内心不愿与伊朗对抗升级。2009年一上台,奥巴马就不断向伊朗示好,显示缓和意愿,特别是2013年鲁哈尼当选伊朗总统后,奥巴马更感“机不可失”,两国当年就启动了核谈判。经过持续20多个月的艰难谈判后,终于取得回报,达成了全面核协议。

  

  奥巴马曾表示,伊朗核谈判的成功将是阻止伊朗获得核武器最有效的途径,甚至称这是“一生只有一次”的阻止伊朗拥有核武器的机会,以此争取国会对于核谈判以及批准核协议的支持。

  

美国从中东完全脱身:难

  

  然而,美国的如意算盘并不容易实现。“伊朗因素”使美国不可能完全从中东脱身。这主要有三点理由。

  

  首先,核协议并未真正解决伊核问题,伊朗不可能放弃核活动,反而可能继续提升核能力。伊朗已经将掌握核能力视为国家崛起的“标配”。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认为,伊核计划是伊朗革命核心价值的集中体现,美国反对伊朗核计划,不是因为核扩散威胁,而是伊朗将获得政治和经济独立的杠杆和筹码。

  

  伊朗认为,放弃核能力只会使国家日趋走向衰败。2003~2005年,伊朗曾暂停核研发2年,但未换得西方任何回报,美国反将伊朗列为“邪恶轴心”;2003年利比亚卡扎菲主动放弃核计划,2011年却被西方摧毁。这两大事件极大坚定了哈梅内伊坚持强硬核立场的决心。当前的伊核协议看似堵住了伊朗发展核武的所有道路,实则伊朗可通过“匍匐前进”(creepout)方式从事核活动。

  

  根据核协议,未来伊朗不仅可以继续从事浓缩铀,还可研发先进离心机,这意味着伊朗将有能力很快重新提炼浓缩铀。另外,根据协议,伊朗出售浓缩铀后将获得天然铀,这实际解决了伊朗获取天然铀的难题(伊境内铀矿资源正在耗尽,几乎没有天然铀)。因此,伊核协议签署,并不意味伊朗核能力解除。1994年10月美国曾与朝鲜达成核协议,冻结朝核计划,拆除相关核设施,但朝鲜却在2006年10月9日举行首次核试验。有了朝鲜的前车之鉴,指望通过伊核协议阻止伊朗发展核武器的可能难以确定。

  

  其次,伊朗在地区壮大力量将使美国在中东“离岸平衡”设想落空。美国在中东拥有多重战略目标,如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防止地区大国崛起、保卫以色列安全、确保中东石油用美元计价等。美伊签署核协议,固然使美国暂时消除了伊朗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威胁,但西方对伊制裁解除,将使伊朗长期受压的潜力极大释放。

  

  据报道,制裁解除后,伊朗约有1000亿~1500亿美元海外油款解冻;石油出口增加可使伊朗GDP增加一个百分点,增加伊朗实现地区政策的能力。伊朗人也相信,核协议将使伊朗地区影响最大化,促使伊朗优先建立地区霸权,而不是获得核武器。届时,美国将更没有意愿或能力反对伊朗发展核能力。

  

  而伊朗地区影响力壮大,与美国“防止地区大国崛起”的目标冲突,使美国在中东难以在中东奉行“离岸平衡”政策。美国企业研究所主任卡根认为,伊朗“一再明确声称要将美国从中东彻底赶出去,并由伊朗取而代之。因此,美国的问题是:是否准备让伊朗接管美国在中东的主导权?

  

  第三,核协议不会根本改变伊朗的行为方式,并追随美国。美国与伊朗加强接触,一个不便明说的理由,就是希望通过加强接触,促使伊朗软化、钝化其革命锋芒,“融入”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

  

  过去几十年来,伊朗一直将自己视为穆斯林世界反西方运动的旗手,“抵抗”是伊朗削弱美国及其盟友、谋求地区领导权的“软实力”武器。此外,伊朗安全战略的政策重点,就是通过扶植代理人,发展不对称力量,将以色列、逊尼派阿拉伯国家等潜在对手拒于国门之外。美智库学者认为,全面核协议最重要影响,就是验证了“伊朗正在崛起、美国正在衰落”的说法,外部大国屈从于伊朗意志。伊朗将会用核协议去增强其必胜信念,在中东塑造有利于伊朗的心理环境。

  

  实践也表明,伊朗的地区政策不会因签署核协议而轻易改变。2015年7月19日,即核协议签署几天后,哈梅内伊公开表示,伊朗将继续支持在巴勒斯坦、也门、叙利亚、伊拉克、巴林等国的地区盟友。8月17日,哈梅内伊再次表态,伊核协议绝不会为美国影响力向伊朗渗透铺路。有学者预测,美国在2025年可能不得不面对一个更加敌对、更具攻击性,并处在获取核武器边缘的伊朗,一个充满教派冲突的中东。

  

  总之,目前美国在中东的政策调整实际是一锅“夹生饭”。美国在这种状况下匆忙进行战略调整,必然是顾此失彼,到处都是烂摊子:2003年美国在阿富汗战争尚未结束背景下,匆忙发动伊拉克战争,结果导致塔利班死灰复燃;2011年美国在伊拉克战乱仍未消除背景下,从该国全面撤军,结果导致“伊斯兰国”等极端组织异军突起。

  

  现在,美国在伊朗内外政策并未根本改变情况下,将战略重心从中东转向亚太,必然导致伊朗地区坐大,使美国面临“失去中东”危险。鉴于中东对美国维系霸权至关重要,“伊朗因素”将长期困扰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新图谋。LW

  

作者单位: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东研究所

刊于《瞭望》2015年第38期  

  

瞭望 OutlookWeekly1981

欢迎关注瞭望微信

点击【阅读原文】 下载瞭望客户端

更多精彩,请订阅《瞭望》新闻周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