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屠呦呦获奖,看中药的创新之路及紧迫性

2015-10-12 记者/张冉燃 瞭望

■ 我国已有900多种中草药处方被外国公司在海外抢先申请了专利

■ 日本以《伤寒论》《金匮要略》等210多个处方为基础,建立汉方药厂200多个,其形成的汉方制剂在国际上拥有巨大市场份额

■ 全文见底部【阅读原文】

  中医药学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实践经验,是我国独特的、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在屠呦呦发现青蒿素之后,人们想知道,传统中医药能否再出世界级成果?

  

从奎宁到青蒿素

  

  疟疾自古就是人类健康的宿敌。在青蒿素问世推广之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亿人次感染疟疾,至少100万人因此死亡。世卫组织2010年12月发布的全球疟疾年度报告显示,就在2009年,全球还有78.1万人死于疟疾。

  

  19世纪,法国化学家从金鸡纳树皮中分离出抗疟成分——奎宁。随后,科学家人工合成奎宁,进而找到奎宁的替代物——氯喹。由于氯喹解决了抗疟药物的来源和成本等问题,此后一百多年,人类在对疟原虫的战争中占据上风。

  

  孰料疟原虫在练成耐药本领后在20世纪卷土重来。1957年,哥伦比亚和泰国相继发现耐受氯喹的恶性疟原虫,并且因为越南战争的爆发,耐药性疟原虫已成燎原之势。卷入越南战争的美国、中国,纷纷开始寻求对付耐药性疟原虫的特效药物。

  

  1967年5月23日,一个集中全国科技力量联合研发抗疟新药的大项目——“523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由来自全国60多个单位的500名科研人员组成,时任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实习研究员的屠呦呦应召加入“523项目”,并成为课题攻关组组长

  

  屠呦呦领导课题组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民间方药入手,搜集了包括青蒿在内的600多种相关中药药方,对其中200多种中草药380多种提取物进行筛查。在历经挫折后,1971年最终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关于“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记述中获得灵感,并历经191次实验,终于通过乙醚成功提取青蒿素,为治疗疟疾做出了巨大贡献。


  由于多种原因,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国际上对青蒿素了解有限。直到2004年5月,世卫组织才正式将青蒿素复方药物列为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据英国权威医学刊物《柳叶刀》统计,青蒿素复方药物对恶性疟疾的治愈率达到97%。

  

  斯坦福大学教授露西·夏皮罗在评述青蒿素发现的意义时说,青蒿素这一高效抗疟药的发现,为世界提供了过去半个世纪里最重要的药物干预方案。“在人类的药物史上,我们如此庆祝一项能缓解数亿人疼痛和压力,并挽救上百个国家数百万人生命的发现的机会并不常有。”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屠呦呦表示: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

  

专利申请保护的“前车之鉴”

  

  然而,这个饱含中国科学家心血的礼物,并没有为屠呦呦个人及中国药业带来相匹配的经济效益,反而成为专利申请保护的“前车之鉴”。

  

  据中国中药协会中药保护与创新专业委员会主任刘延淮介绍,虽然中国人发明了青蒿素,但因为没有申请专利就在外国发表论文,反被德国人申请了专利,这使我国每年损失2亿~3亿美元。“我们发表了我们的成果,而钱被外国人赚去了。”刘延淮说。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前所长姜廷良向《瞭望》新闻周刊解释说,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内专利制度还不健全,科研人员的专利保护意识比较薄弱,也不太熟悉国际知识产权规则,因此并没有在相关论文发表前申请专利保护。

  

  青蒿素的尴尬并非孤例。

  

  据了解,日本以《伤寒论》《金匮要略》等210多个处方为基础,建立汉方药厂200多个,其形成的汉方制剂在国际上拥有巨大市场份额。


  比如,日本在“六神丸”基础上研发的“救心丸”,其年销售额超过1亿美元。又如,韩国在同仁堂“牛黄清心丸”配方的基础上,改变剂型,在世界上19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申请专利,年销售额也早已超过7000万美元。

  

  另有大量中药古方、验方被外国注册专利。


  比如,以色列向美国申请了“治疗消化性溃疡和痔疮的中药组方”专利,并于2002年获得美国专利权,权利要求涉及口服给药、直肠给药的所有剂型。专利说明书中承认组方源自上海出版的《中华本草》英文版。这意味着,我国出口同类中药在美国市场销售就构成侵权。

  

  刘延淮说,我国已有900多种中草药处方被外国公司在海外抢先申请了专利如果不加快实施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加强中药行业的技术创新,“我们将来会为吃自己祖宗留下的药方而向外国人交付专利使用费”。

  

中药,尚未充分开发的宝库

  

  尽管在专利保护上留下遗憾,但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路径,无疑增强了国际、国内对传统中医药资源的信心。

  

  作为我国创新药物研发的典范,青蒿素的研发过程与传统中药“煎煮熬”完全不同。


  姜廷良说,研究人员是用现代研究方法对植物提取物通过动物筛选,再从中分离、鉴定抗疟有效成分,最后找到近十种抗疟有效单体,将它们的抗疟活性、毒性、化合物稳定性和资源情况进行综合比较后才得出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表示青蒿素的发现历程说明,传统医学的思维和经验与现代科学的有效结合,将有助于推动产生原创性的医学成果。


  “我觉得中药有几千年的历史,这是老祖宗留下的非常有价值的宝库,这里边很多东西都值得我们深入地挖掘,但是它毕竟是几千年前留下的东西,是当时科学水平的体现。所以我说,中医原创的思维,原创的经验,加上现代的科技,结合得好,就是原创性的成果。实际青蒿素的研究就是这条路径,屠老师得的这个奖,对我们这个研究的方向、研究的策略是一个鼓舞。”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让·安德森说:“中医关于中草药有着丰富的知识,而西方科学家可以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对中草药进行分析提炼。屠呦呦既有中医学知识,也了解药理学和化学,她完美地把这些结合在一起。因此,东西方医学研究携手合作,会得到丰硕成果。”

  

  朱晓新强调说,中药的现代化,应该是真正理解其有效成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在研究中药新药的时候,更需要使用全球生物医学界认可的现代方法。


  “我们现在的中药新药研发基本都遵循这一路径,因为中药既然是药,就要符合药物安全、有效、可控、稳定等特点,这是我们必须要和国际接轨的。固守传统,拒绝现代科技,中药的现代化就只是空话。

  

  2011年8月,早在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拉斯克奖之前,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原院长饶毅等人在科学网发表博客文章《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介绍屠呦呦与青蒿素、张亭栋与三氧化二砷,因为“他们做出的贡献,在我(作为科学的评论员第二身份)看来,值得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而他们在国际国内的认可都远低于他们的实际贡献”。

  

  “中国和世界肯定张亭栋和屠呦呦等,不仅是对他们迟到的感谢,也有利于中国和世界认识中药是尚未充分开发的宝库。”这篇文章写道。而今,屠呦呦已经摘得诺贝尔奖,饶毅的另一愿望会成功吗

LW

文章刊于《瞭望》2015年第40-41期,文章有删节,全文见底部【阅读原文】


瞭望 OutlookWeekly1981

转载请标注【来自瞭望微信】

点击【阅读原文】 下载瞭望客户端

更多精彩,请订阅《瞭望》新闻周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