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是否已触底?
◆ 判断中国经济触底为时尚早,当前经济仍处于下行通道中
◆ 一段时期内,中国经济或呈L形运行态势,守住增长底线有能力、有条件,但要创造7%以上的更高增速则有难度
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15852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7%。这一增速让中国经济“硬着陆论”“崩溃论”等论调不攻自破。
与此同时,一些国际机构纷纷调高了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对全年经济增长预期多在6.6%以上。4月12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报告对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期调低了0.2个百分点,却对中国的全年经济增长预期再次上调了0.2个百分点。
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的表现,让市场上关于中国经济是否已经触底的讨论开始增多。总结这些判断,大体可以分为U形、W形和L形。对此,有权威人士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不管是什么形状的底,经济的稳定性在增强却是共识。而经济稳定性增强,本身就是一个筑底的过程。需要更多关注的是,这个筑底的过程有多长。
不同机构的研判中,有不少认为中国经济今年就能探底。即使按比较悲观的预测,中国经济触底时刻也将在2017年到来。此后,经历过洗礼之后的中国经济,将在新动能的驱动下,在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轨道上平稳运行。
结合国内发展所处阶段和国际形势,受访专家认为,中国经济本身存有的潜力和回旋余地,使得经济不会出现所谓的“硬着陆”或是“断崖式”下滑。但由于当前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动能转换关键阶段,结构调整阵痛仍在持续,下行压力不容忽视。一段时期内,中国经济或呈L形运行态势,守住增长底线有能力、有条件,但要创造7%以上的更高增速则有难度。
“判断中国经济触底为时尚早”
一季度经济运行延续了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结构调整深入推进,新兴动能加快积聚,一些主要指标出现积极变化,国民经济开局良好。
具体来看,经济增速虽低于去年同期,但GDP增量以2015年的价格计算,比去年一季度增量多了222亿元。再加上就业稳定、居民收入保持稳定增长、物价温和上涨,经济运行总体呈平稳态势。
结构调整和新经济的发展更是形势喜人。
一方面产业结构继续优化。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7.6%,占GDP比重为56.9%,比去年同期提升2个百分点。需求结构也继续优化,尤其是投资和消费结构继续优化,高技术产业投资和服务业投资增长速度都高出全部投资增速3个百分点左右,且占比不断提高,高耗能投资占比继续下降。
另一方面新经济快速发展,新动能加快积聚,“双创”保持良好的势头。每天新增企业主体超过1万家,一季度国内发明专利的授权量增长55.3%,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10%,高技术产业增长9.2%,新能源汽车产量继续保持80%以上的增速。
再结合月度指标观察,3月份主要经济指标都出现改善,且增长速度普遍高于预期。基于经济运行的这些特征,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告诉记者,“初步判断,经济运行呈现出阶段性筑底企稳的迹象。”
这是否可以断定中国经济的底部就已经到来了呢?多位受访专家对《瞭望》新闻周刊表示,当前形势下,还难以作出这样的判断。
不少专家认为,当前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因素增多,但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国际环境中新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还在增加,国内实体经济发展面临多重困难,一些领域风险不容忽视。
国际方面,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一波三折。国际权威机构最近又下调世界经济增速预期,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对我国带来的影响不可小觑。
国内方面,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认为,“新常态期间最大的特征是中国经济进入结构转换期,面临经济增长新动力的形成和旧动力的逐渐弱化这两股力量的交织。”旧的平衡被打破,新的平衡还在建立,市场的动荡难以避免。
“判断中国经济触底为时尚早,当前经济仍处于下行通道中。目前的反弹,有房地产政策、信贷政策等强力干预的因素,但主要还是靠旧有动能来驱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王军对本刊表示,在新动能还未承担起拉动经济重任的情况下,对经济形势还不能过于乐观。
即使是目前出现房地产回暖,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也表示,目前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呈现“总体过剩、结构分化”的特点,房地产投资能否持续回升及其程度尚不明晰。
“一季度GDP增速成功守住年度目标,但增长速度下行的趋势并未逆转,总体经济依然处于缓慢的探底期,经济复苏的迹象尚未全面出现。”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对本刊记者表示。
“L”形运行态势可能性较大
日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卢中原在公开场合表示,中国经济的短期波动已经企稳回升,但是不够稳定。中国经济短期已经见底,但是长期远没有见底,全年的经济增长会继续放慢。
换句话说,中国经济会在多个相对低位的点上触底,这与部分学者的预判一致。有关中国经济是何种底部的讨论中,有不少学者认为是W形底部运行态势。王军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就认为,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等任务未完成的情况下,经济很难说会在某个底部触底后就出现回升,总体上是多个W形组成的态势。
U形底部是另一种判断。基于中国政府大力支持市场经济、中国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程度仍在不断深化这三大利好条件,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认为,目前经济正在U形调整期,今年经济有机会出现U形底部,接下来几年的GDP增长会回到6.7%以上,甚至到7%或更高。要实现这个目标,广义的金融改革必须到位,很重要的就是企业的高债务水平必须降下来。
前述两种底部形态之外,还有学者认为,中国经济的一个总体走势是“有底,但没有高度”,很可能是一个“L”形的发展态势。这里的底是“十三五”规划提出的6.5%,因为这是党和政府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由于中国还处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中国能够创造出巨大的需求和供给,因此经济会保持增长惯性,守住底部是有能力、有条件的。但经济增长短时间内没有高度,或很难达到过去的高度。
结合一季度数据分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表示,一季度指标看好,有短期因素的扰动,是否会回落,需要进一步确认。如果未来经济增长不是更低或者与之接近,经济运行很可能在构造一个新的底部平台,估计2016年下半年或者2017年上半年会触底,触底之后最可能的形态是L形的底部有一个小W形波动,这样的平台可以维持5~10年时间。
L形底部的判断也为盛来运所认同。他对记者表示,未来经济是L形、U形还是W形,这些讨论没有原则上的分歧,只是判断经济走势和分析经济问题的视角不一样而已。
“如果从中长期来看,中国经济的走势处在增速换挡的阶段,换挡成功以后,未来经济增长很有可能在现阶段的潜在增长率附近波动,中国经济很有可能就是一个L形。”盛来运表示,从短期观察,经济波动受外界因素干扰很多,有可能是阶段性的U形或者是W形,而大的L形底由短期的U形或者W形构成。
经济增长稳定性协调性显著增强
至于未来的走势,专家表示,无论将来如何变化,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具有保持较长时间中高速增长的潜力和条件。
工业化和城镇化并未完成。2015年城镇化率为56.1%,按照户籍人口计算城镇化率还不到40%,中国城镇化空间广阔。
中西部地区差距比较大。中部地区比东部地区至少落后五年,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至少落后十年。未来五年或者十年以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能够享受到目前东部地区的基础设施水平和生活水平,能够释放很大潜力。
中国正处在消费结构升级的关键阶段。旅游、健康、养老、保险、文化、教育这些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方兴未艾。
中国的人才红利正在积累。目前大专以上的人口超过1.1亿人,相当于一个大国的人口,人才潜力发挥出来,对创业和创新将是极大的推动。
制度改革红利大。随着改革的全面推进,制度建设日趋完善,制度红利正在逐步释放。
不仅如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效也将逐渐显现。
去产能方面,2016年重点在钢铁和煤炭两个行业突破。一季度粗钢产量下降3.2%,原煤产量下降5.3%;
去库存方面,去年以来房地产持续回暖,尤其一季度销量大增,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33.1%,3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7.35亿平方米,比2月末减少了415万平方米;
去杠杆方面,2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在降税政策推动下,1~2月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85.26元,比去年全年下降0.42元左右;
补短板方面,针对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政府加大了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明显回升,一季度增长10.7%,比1~2月份加快0.5个百分点,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回升到19.6%。
盛来运表示,“三去一降一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不只改善供求平衡和结构性矛盾,还有重要的外溢效应:明确改革预期、市场预期。
他在多个场合表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后增速开始换挡,自2010年开始已经持续25个季度调整,现在还在调整过程中,经济增速也在向这个阶段的潜在增长率收敛。“中国在增速换挡的同时,经济结构正在发生重大而积极的变化,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协调性显著增强。”
对于下一步的政策着力点,受访专家对《瞭望》新闻周刊表示,要进一步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继续释放政策红利,巩固积极的变化,打牢经济企稳向好的基础。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存量调整政策的全面实施以及房地产市场政策的转向,一季度支撑我国固定投资增长和相关行业扩张的力量将会逐步消失。”刘元春由此为本刊分析指出,应以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社会安全网的构建为抓手,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弥补房地产市场行情调整所带来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回落的影响。随着去产能政策的全面实施,煤炭和钢铁等行业面临巨大的职工下岗分流压力,需财政加大对社会安全网的投入,以此支持居民收入的增长和消费的增长。
货币政策方面,连平表示,应保持稳健中性,兼顾降杠杆、控泡沫、防通胀和稳汇率多重目标。在经济下行压力尚未彻底改观前,继续适度增加或保持一定杠杆是必要的,但信贷增速需要控制,不宜让杠杆率恢复较快增长,年内降准应仅限于对冲因外汇占款减少所带来的流动性不足。
政策落实追踪护航稳增长
观察一季度经济增长的支撑力量,除了平稳增长的消费外,固定资产投资仍然发挥着关键作用。去年以来,政府加大了关键领域投资的力度,将资金投到了城市地下管网、环境保护、西部地区重大水利工程等国民经济短板上。这些投资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瞄准的是今后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根据《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从国家发展改革委了解到的信息,为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快推进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努力推动形成有效合理投资。截至今年2月底,11大类重大工程包已累计完成投资54609亿元,比1月底增加1513亿元,已开工48个专项、374个项目,比1月底增加35个项目。3月份,发展改革委又审批核准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8个,总投资55亿元。
在此过程中,审计部门对项目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轿子山水库为例。该工程是解决昆明乌龙灌区和绿茂灌区农田灌溉供水、东川棚户区改造新增集镇供水的重要工程,关系到31万东川人民的饮水质量。施工总工期48个月,工程概算总投资66419.33万元,已于2013年12月31日举行开工仪式。
但审计却发现,截至2015年11月11日,该水库只完成子项目导流泄洪隧道工程,核心子项目拦河坝——溢洪道工程尚未开工,累计完成投资7142万元,仅完成总投资的10.75%。审计发现,导致拦河坝工程迟迟无法开工的原因,主要是根据初步设计批复,计划用于堆放工程弃渣的临时用地需占用133亩基本农田。
由于国家对基本农田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即使是临时占用也很难审批,需要报省一级国土部门审批,并报国土资源部备案。而拦河坝无法开工建设,轿子山水库工程就无法按要求完成工程进度。
审计署昆明特派办在稳增长等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报告中反映了这一问题。此后,云南省政府责成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水利厅、省国土资源厅和项目业主,反复论证后最终提出,将原弃渣场地址纳入中低产田改造计划,实施村民小组“坡改梯”项目建设,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以改造中低产田的方式,在基本农田质量不降、数量不减的前提下,有效解决水库工程弃渣场用地问题。
实施这一整改工作,有力地推动了项目全面建设,截至2016年3月底,轿子山水库工程完成导流隧洞通水验收,拦河坝顺利开挖,已累计完成投资21149.63万元。过去被耽误的工期也正在被追赶回来。同时,土地平整改造后,面积将达到153亩,且新增梯田33亩,地力等级也将得到提高。
2015年,审计署组织对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29个中央部门、7户中央企业落实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重大政策措施情况持续进行跟踪审计。
审计发现,重大项目前期审批环节多、时间长、部分项目进展缓慢,以及虚报开工及完工量,已建成项目闲置;部分地区和单位财政存量资金盘活力度不大、配套资金不到位,以及财政资金拨付进度缓慢、支付不及时和使用效益不高;相关部门和地区简政放权并不彻底;一些部门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针对这些问题,审计力促整改,有力地推动了稳增长政策措施的落地。LW
《瞭望》新闻周刊2016年18期
☞ 重要数据丨一季度GDP同比增6.7%,商品房销售额增54.1%
转载请注明【来自瞭望微信】
点击【阅读原文】 下载瞭望客户端
更多精彩,请订阅《瞭望》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