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工厂”的盛况与隐忧
◆ 毛坦厂中学地处大别山深处,却创下高考本科达线率超80%的奇迹
◆ 这是一所“超级中学”:在校学生两万多名,教师六百余人
◆ 近万名家长催生的“陪读经济”,成为一个中部乡镇的产业支柱
记者 /杨玉华
“进入此门,只为高考”“苦战百日、笑傲高考”“活一分钟战斗六十秒、拼一百天誓上好大学”……走进六安市毛坦厂中学,这样的高考励志标语随处可见,与教学楼前跳动的高考倒计时屏相呼应,初夏清新的空气中,仿佛一下子有了硝烟味。
5月25日,毛坦厂中学金安补习中心教室内。郭晨 摄
在学校旁边的出租屋内,19岁的赵孟(化名)在自己的床头刻下这几个大字:“高考在即!考大学!”他说,每天起床和睡觉都会看一眼这几个字,给自己“上发条”,“就像石头被推着往上走,千万不能松劲。”
陪读的赵孟奶奶则更虔诚,每天晚上,她都会来到毛坦厂中学的百年“神树”前合掌祈祷,期盼孙子能如愿成为大学生。
高考在即,大别山深处的毛坦厂中学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洗礼,万名学生将从这里奔赴人生的考场……
进入此门,只为高考!
这是一所“超级中学”:在校学生两万多名,教师六百余人;这里创造了应试教育的“神话”:地处偏远乡镇并无优越教育资源,却创下高考本科达线率超80%的奇迹;这里还是一处独特的教育景观:近万名家长租房陪读,催生的“陪读经济”成为一个中部乡镇的产业支柱。
有人说,这里是如炼狱般的高考工厂,也有人说这是乡村教育的一次成功逆袭。高考前夕,记者走进安徽省六安市毛坦厂中学,试图撩开这所“名校”神秘的面纱。
“高考在即!考大学!”刚进赵孟的房间,床头这几个大字就闯入眼帘,十分醒目。“刻这个字就为了提醒激励自己:来这儿是干什么的。”赵孟深吸了口气说:“如果考不上大学,那会觉得很丢脸。以后同学聚会都会不好意思参加,觉得层次太低了。”赵孟很胖,看起来缺乏锻炼,黝黑的皮肤上满是青春痘,一圈浓密的胡茬从嘴唇上冒出来,让他多了点青春期的成熟。“反正也学不死,那就往死里学。”
在六安市毛坦厂中学,有2万余名学生和赵孟一样,来自全省乃至全国各地,但目标只有一个:考上大学!
为了高考,学生每天都在挑战利用时间的极限。早晨,六点钟起床,六点二十到校;中午,十一点半放学,十二点二十前赶回教室;下午,五点一刻放学,六点前赶回教室,直到晚上10点50放学回家。吃饭、睡觉,一切能压缩的时间都被压缩,让位给学习。家长到校门口送饭、学生站在校门口吃饭,成了毛坦厂中学外每天的独特风景。
晚上11点之前,毛坦厂中学的学生们走出校门 (图片来自网络)
在毛坦厂中学补习中心,下课时间很少看到学生走出教室课间活动,除了上厕所,绝大部分学生都在座位上看书,有的干脆趁机趴在桌上补会儿觉。
“学习强度很大,天天写作业、考试。”来自安庆的郭同学说,每天将近十四五个小时泡校学习,十分疲劳。下课睡觉是老师鼓励的课间活动,因为长期不上体育课,老师担心他们“太虚”了,课间剧烈活动容易伤到身体。
除了疲劳战,“毛中”学生的更大压力来自于成绩排名。“每周有周排名,每月有月排名。”在“毛中”补习中心,有一面墙的联考光荣榜,张贴着去年八月以来每月联考排名的入榜班级名单,旁边还有按月公布的学生月考排名表。
“这是用来激励进步的。”“毛中”的老师说。对于学习不好的,惩罚也是分明的。上课不认真听的,随时会被拎起来“站着听”,态度不端正或者屡教不改的甚至会被“敲打”。“对于女生一般打手心,对于男生就劈头盖脸打巴掌。”说起老师的管教,“毛中”一位高二女生对记者吐了吐舌头。
“我已经从刚来时的5000多名前进到现在3000多名,不再被老师敲打了。”赵孟庆幸地说。事实上,“毛中”有老师“打学生”在当地众所周知,但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甚至连校外做生意的人都对此不以为然,“严点是好事,不管学生怎么能好呢?”在这一点上,大家达成了共识。
有压力的不止是学生。走进毛中补习中心的老师办公室,差点误以为走入印刷库房。每个老师的办公桌上、办公桌下都堆满了试卷,连办公室的走道也被试卷占满。“这已经不算多了,大部分卷子都做完了,之前更多呢。”一位老师面对记者的惊讶平静说道。
在“毛中”工作十六年的教师张行中坦言,学生有压力,老师也有压力。各班级间都有竞争排名,如何带出升学率更高的班级,老师间也有着无声的竞争。对他而言,首先是尽可能提高升学率,然后再是培养出更多的尖子生。
一方面要抓升学率,另一方面又担心孩子们的心理承受力,如何刚柔相济、既要到位又不能过度,这确实很难把握。去年毛坦厂中学一名学生坠楼身亡引发震动,张行中说,作为老师现在最担心的就是学生的心理出问题。
为此,毛坦厂中学专门建立了一座在哨所和监狱才会见到的瞭望塔楼,约七八层楼高的塔楼立在学校一角的山坡上,每天有两名保安在塔楼里居高临下观察校园动态,确保随时掌握校园内的异常情况。
万人陪读:一切为了孩子
毛坦厂中学所在的毛坦厂镇地处六安市金安区,是大别山里一处多县交界的偏僻乡镇。这个镇“因教而兴”,随着“毛中”生源越来越多,陪读越来越多,这个小镇的房价也一路飙升,超过了六安市区。当地人说,镇里正在销售的高层楼盘售价已经超过5000元一个平方。“跟着毛中赚大钱”“考状元住桃李园”等售楼广告随处可见。据毛坦厂镇的不完全统计,当地陪读家长近万人,超过本镇人口的数倍。
一年前,赵孟因为沉迷网络无心学习而高考落榜。作为家中的独子,父母对他期望很高,拐弯抹角找到“黄牛”花了两万元的中介费才获得到毛坦厂中学复读的机会,之后又缴了一万五千元的费用,才挤进了毛坦厂中学的补习中心。由于学校没有宿舍,赵孟父母又把赵孟的奶奶从老家接过来,在毛坦厂中学旁租了一间屋子陪读。
“陪读就要搭上一个劳力,我来陪读就不耽误儿子媳妇打工赚钱。”赵孟的奶奶孙桂芬说,自己今年已经65岁了,儿子儿媳在外地服装厂打工,一年收入不过十多万元,除去吃喝全都供孙子上学花费了。“我们没啥别的指望,只要孙子能考上大学,一家人的罪就没白受。”
在孙桂芬和孙子租住的这间十平方米左右的屋内,除了两张用长凳支起的简易床、一个床头柜和一张方桌,没有任何家具,衣服、杂物都用纸箱收纳堆放着。在同一栋楼里,住着和孙桂芬一样的十多位陪读妈妈。他们都蜗居在用木板隔出的一间间十平米左右的房间内,白天搭伴买菜,一起做饭,晚上聚在院子闲话,打发无聊的陪读时光。
“我已经在这陪读了四年,差不多花了二十万了。”来自六安市金安区山里的汪大文说,从高一开始她就带着儿子在毛坦厂中学旁租了一间房,开始了陪读生活。去年儿子高考落榜,不得已又在这继续复读了一年。“全家张嘴吃饭,全靠丈夫在上海做生意赚钱养活。今年再考不上就不读了,承受不起了。”汪大文说。
为了省钱,汪大文陪读四年搬了三次家,从学校周边搬到了现在离学校骑车要十多分钟的地方,租金也从原来的七八千一学期降到现在的不到四千块。每天中午11点,汪大文准时开始做饭,40分钟后,饭菜全部端上一张矮方桌上,这时儿子差不多就骑车到家了。把毛巾递给儿子擦把脸,把出租屋内唯一的小板凳让给儿子,自己静静坐到一边的床上看儿子吃饭,等儿子吃完匆匆返校,她才坐到桌前,吃儿子剩下的饭菜。
六安市毛坦厂中学校办主任刘洋介绍说,目前毛坦厂中学包括两个校区,一是公办的毛坦厂中学,另一个是民办的金安中学。“金安中学最初成立是为了解决毛坦厂中学无法大量招收复读生的问题,后来随着学校规模扩大,现在金安中学不光招收补习的复读生,还招收应届中考生。目前,学校光补习中心的复读生就有9000多人,全校有两万余名学生,保守估计也有近万名家长陪读。
“学校只提供部分女生宿舍,大部分学生都住校外由家长陪读。”刘洋说,让家长陪读,可以让孩子无后顾之忧,全心全意投入学习,更有助于舒缓学生的压力。
庞大的陪读家长队伍,拉动了毛坦厂镇独特的陪读经济。不仅房屋租金远高于周边乡镇,陪读聚集的人气还拉动了当地的服务业,甚至还推动了当地一些旅游景点的开发。毛坦厂中学所在的毛坦厂镇,已经将教育产业列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每当夜幕降临,是毛坦厂镇最热闹的时候。学生们都进入校园上晚自习,为孩子三餐生活操劳一天的陪读家长们终于可以坐下来歇口气了。爱热闹的聚集在镇中心跳起广场舞,会持家的三五成群到超市拣些便宜的降价菜,爱玩乐的则来到棋牌室打几圈麻将,更多的陪读家长则围绕着不大的镇中心绕圈散步,巨大的人流穿梭,搅动得小镇人声鼎沸。
应试自信中的危机感
拼力应考的学生、舍家陪读的家长、全力以赴的老师,合力创造了毛坦厂中学的高考升学奇迹:本科达线率超过80%,超过安徽全省平均水平的两倍。毛坦厂镇也因此被视为应试教育的成功典范,不光来自安徽省的中考生或高考落榜生选择这里,甚至还有远自新疆、海南等地的异地考生前来借读。
“现在是毛坦厂中学最好的时期。”面对毛坦厂中学今天的影响力,在该校工作近三十年的副校长李振华颇为自豪。他认为,只要国家有考试,学校就有应试,只不过毛坦厂中学将应试做到了极致,特别是为学生的家庭教育补位,为他们行为养成、学习习惯养成、生活习惯养成打下了良好基础,这样使应试学习事半功倍。
“来我们这借读、复读的学生,很多是家长管不了、管不好的。”刘洋说,比如生活懒散,每年补习班开学都会来一批“踩铃”学生,踩着铃声进教室,类似这样的行为习惯、思想认识不好的,都必须矫正。
“我们首先要让学生能考上至少本科,这是回应家长和社会的必答题。但成绩只是表象,背后是学习的品质甚至是做人做事的品质,而这个是我们能保持高考本科80%上线率的关键。”张行中说,学校在抓学生课本知识学习的同时,花了很多力气教他们做人做事,比如认真负责的精神、吃苦耐劳的品质、专心细心的素质,这些都是替代家长补位家庭教育。“这是现在乡村教育面对留守儿童最需要的,也是最缺乏的。”
毛坦厂中学的老师们认为,来毛坦厂中学就读的不少是留守学生或者是成绩不好的落榜生,他们或多或少都存在家庭教育的“空窗期”,而学校半封闭化的管理,老师亦师亦长,则弥补了这一空白,可以有效矫正学生的言行和思想,从而使应试教育的效果最大化。这是毛中成功的关键。
但“毛中”的相关负责人也承认,一味瞄准应试也存在局限。比如虽然每年的高考本科上线率高,但考入一流名校的尖子生却很少。“北大好几年没有了,前年才出了个清华的。”刘洋说,“我们也在找出路。”
现在毛坦厂中学也开始学一些城市重点中学,将高一高二的音体美课全部开齐,校园的一些社团活动也多了起来。学校渐渐发现,紧绷的弦稍微松一松,对学生的学习不是冲击,反而是种促进。
除了教育认识上的回归,“毛中”的很多老师也从身处的学校发现了教育深层困惑。
“某种程度上,毛坦厂中学的应试佳绩也是教育畸形发展的一种折射。”毛坦厂中学的一位老师毫不讳言,过分注重考分,拼命挤高考“独木桥”,这样的现实并没有改变。“说到底,还是我们没有太多上升通道,在现在情况下,大家只能走这个通道。”
李振华说,虽然现在高考改革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但职业教育是否让人感知到被尊重?让人看到“上升的希望”?职业教育出来的技能人才是不是还会被当成“末流人才”?如果这些没有改变,那么最终大家还会被绑到高考的“战车”上,过度疲劳地应试,精英教育泛化的教育结构失衡仍将难以改变。
“毛坦厂不是神话,也不应妖魔化,透过这里发现教育的困境和症结,才是最有意义的。”李振华说。
面对毛坦厂中学的未来,几乎每一位接受采访的学校领导和老师都充满危机感。在他们看来,随着高考生源减少,复读生源也会随之减少。而未来新高考的过程评价,也将使补习复读的空间越来越窄,未来毛坦厂中学还能否续写“超级中学”的神话,将是一个问号。
高考又要来了。这是对“毛中”学生的考验,同时也在考验着“毛中”。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文中配图除署名者外,转自网易、人民网
附文:教育帮扶要强“软件”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王丽 罗羽
随着中央和各地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一些贫困地区教育硬件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但“漂亮的学校”背后却是师资匮乏、管理薄弱、生源流失的尴尬与无奈。在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的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把教育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腾出县城最好的地段、高标准大投资建学校,并创新体制机制,引进贵州百年名校、一类示范性高中贵阳一中整体性帮扶关岭县民族中学,走出了一条从“输血”到“造血”的“立体式”教育扶贫新路。
“豪华学校”的尴尬
走进地处沪昆高铁黄果树站附近的关岭县城新区,关岭县民族中学显得格外耀眼,具有民族风格的一幢幢黄褐色建筑雄伟挺拔,宽敞的校园里小桥流水、绿树成荫,现代化的教学楼、体育馆、实验室、运动场一应俱全,仅从硬件条件看,这所贫困县里的“豪华学校”不亚于大城市中的一流中学。
“扶贫先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关岭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韦峰说,为了能从根本上脱贫、治贫,打赢扶贫攻坚战,2013年,在全县财政收入仅2.6亿元的情况下,县委县政府划拨县城新区最具区位优势和升值潜力的土地420亩,吸引投资近5亿元修建新的关岭民族中学,希望这所全县“最高学府”能推动关岭教育快速发展。
关岭民中副校长勾忠光说,由于长期投入不足,过去学校面积狭小、设施破旧,连学生宿舍都没有,边远乡镇的孩子读书不便;优秀教师不断流失,教学质量持续下滑。一些学生读不下去,早早辍学外出务工;一些家庭为了孩子,只能到几百公里远的外县或城市读书。全县每年流失中学生源两三千人,一些贫困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4 月11 日,学生们在石家庄市山区教育扶贫项目学校平山县北冶小学的微机室上课 摄影/张震
2013年秋季学期,新落成的关岭县民族中学投入使用,可容纳6000名寄宿制学生。但是,硬件条件“脱胎换骨”却没有带来教学质量同步提升,崭新的校园里学风不振,一些学生逃课、打架等恶习屡禁不止,有的教师怨气多、牢骚多、不安心教学,优质生源依然大量流失。
“如果不从内部‘动手术’,不能发生质变,再好的物质条件也只是一个‘空壳’。”韦峰说,县委县政府深刻意识到强教育要强硬件,更要强软件。为了真正弥补教育短板,2014年,关岭县委县政府决定“筑巢引凤”,抓住贵阳市与安顺市合作的机遇,千方百计引进省内最好的高中贵阳一中整体性帮扶关岭民中。
“2+2”教育扶贫模式的实践
贵阳一中副校长陈章义说,作为贵州首个一类示范性高中,多年来贵阳一中在很多贫困县都开展过教育帮扶,但形式多为比较松散的送课下乡、送讲座下乡或教师短训,效果较为有限。关岭作为少数民族贫困县,对教育扶贫的需求非常迫切,贵阳一中与关岭民中合作开启了一种深层次、立体式的“2+2”教育扶贫新模式,即两所学校的干部队伍、教师队伍在两校常驻参与管理和互派交流学习:通过贵阳一中派驻校长和教师队伍,关岭民中校长和老师轮流到贵阳一中跟岗学习等,帮助关岭民中改善学校管理、强化制度建设、提升教学水平,打造教育帮扶从“输血”到“造血”的长效机制。
一是“找病根、开药方”,帮助理顺管理机制和制度建设。从2014年开始,关岭民中实行贵阳一中校长挂帅制。贵阳一中派出三位校长担纲关岭民中的名誉校长,轮流驻岗,并定期安排贵阳一中名师在关岭民中长期进驻或轮流到校,协助关岭民中完善学校的领导班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学校管理机制建设。
“我们去的时候关岭民中连校长都没有,管理很乱,很多老师经常不在岗。”贵阳一中教学处主任蒋骞表示,作为第一批帮助关岭民中的老师,他们为学校配齐领导干部,帮助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同时强化日常管理,严格学生的作息安排。目前学校教学秩序井然有序,很少再出现学生逃课、翻围墙甚至旷课等情况。
二是“细评估、量考核”,帮助建立科学的教学和评估体系。实施教学评估指导、“同课异构”对比以及轮流派关岭民中老师到贵阳一中进行长时间跟岗学习,全面构建学校教学体系、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关岭民中副校长郭峰说,过去学校完全是“粗放式教学”,对生源状况、考试数据、分数测算等“没有概念”,只有简单的“指挥棒激励”。贵阳一中细致精准的教学评估和数据分析让人“大开眼界”,在精细指导帮扶下,关岭民中逐渐找到了贫困地区学校教学评估的路径方法。
三是“带队伍、强师资”,提升教学质量。一年多来,贵阳一中3个名师工作室近100名优秀教师到关岭民中进行过交流示范,关岭民中2000余人次参与培训,其中跟岗人数250多人次。
关岭民中语文教师温薪群2015年到贵阳一中跟岗学习1个月,由贵州省级名师唐远霞亲自指导。“每天跟着贵阳一中的老师进行教学体验,贵阳一中的老师备课仔细周到、内容丰富,讲课形式极具启发性。关键是他们作为名师,每天都还那么拼,我们都很受触动。”温薪群说。
关岭县教育局局长左正霞介绍说,经过近两年的教育帮扶,关岭民中教学水平明显提高,学生成绩得到改善,较之2014年,2015届学生的高考成绩一本上线率提升了22.5%。与此同时,一些外流的优质学生也逐步返回县里就读。
“以前关岭民中教学质量不是很好,我们都没有想过让孩子在这里读书。”关岭民中高一21班学生罗柔雪的家长罗信表示。他女儿中考的时候考取了安顺市的一所重点高中,后来听说贵阳一中跟关岭民中合作办学,学校的管理和教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才决定留下来。20岁的黎族女孩王美美高一读了半个学期,就外出东莞打工。“当时觉得年纪大了,不想读了”,但在老师的帮助下,她又重新返回校园。
“孩子们希望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愿望很迫切,求知的愿望很强烈,这让我感受到不一样的责任。”唐远霞说,基层的老师也想把教学工作做好,但过去学习交流的机会很少。现在关岭民中的老师拓宽了视野,自信心增强了,更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欲望。
基层呼唤教育帮扶常态化
本刊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贫困地区中小学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扩建、新建的高大教学楼成为一些贫困县城、乡镇中最好的建筑。然而,尽管学校越修越漂亮,但因缺乏科学的管理和教学体系,大多沦为漂亮的外壳。过去教育扶贫和对口帮扶搞了不少,多停留在送资料、送讲座、捐款捐学习用品的阶段,这些“短期”的做法扶贫效果并不理想。
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和基层干部表示,高质量的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和提升贫困群众造血能力的重要抓手,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亟须弥补教育“短板”,解决城乡、东西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现状。贫困地区不仅需要多元化、立体式教育帮扶,还需要建立“常态化”机制,在教学人才无法有效引进落地的情况下,通过提升老师“存量”,助推培养学生人才的“增量”,贵阳一中的“2+2”帮扶模式具有借鉴意义。
一是建立系统性、常态性的教育帮扶机制。贵阳一中副校长周静认为,贫困地区教育薄弱不仅仅在于硬件的建设,更在于管理、教学、评估等软件的建设,非一朝一夕所能解决。教育帮扶需要建立系统化、常态化机制,不能“点穴扎针”一下而过。尤其是教师教学水平的再培育,需要一个长期的跟踪辅导过程。
“贵阳一中在贵州省内帮扶的学校有20多所,但真正签订3年帮扶协议,实行长时间、常态性帮扶,并且出现明显帮扶效果的只有关岭民中一家。”陈章义说,这说明真正的教育帮扶也像教书育人一样,需要一个长期的持续过程。
二是建立多元、立体化的帮扶机制。记者了解到,目前贵州多地建立了教育扶贫模式,但因为缺乏有力的机制和财政保障,效果并不明显。其中,全省搭建17个名师工作室,由省级名师担纲主持人,通过这个平台,提供不同地区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机会。
“贫困地区的老师教学水平普遍差,却很少有机会接受培训交流。名师工作室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对于教育帮扶具有一定的作用。”贵阳一中语文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唐远霞表示,应该以名师工作室为龙头,加大教育帮扶的政策和财政支持,通过更加多元和立体的帮扶,逐步缩小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教育之间的差距。
三是教育帮扶要建立有效的评估和激励机制。贵阳一中办公室主任曾强认为,教育扶贫是化解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有效手段,传递教育扶贫的“接力棒”需要建立相应的评估机制和激励机制。对于帮扶主体,既要通过建立一套体系来知道他有没有去帮、做了什么,还要知道效果怎么样、有什么样的奖惩。只有建立起有效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才能让帮扶更加合理科学。
“引进一所好学校,胜过千亿元好项目。”韦锋说,贫困地区对于优质教育极度渴望,教育帮扶要实现软件和硬件的配套,亟须多措并举、常抓不懈。LW
欢迎关注瞭望微信
点击【阅读原文】 下载瞭望客户端
更多精彩,请订阅《瞭望》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