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90后”闪耀里约
年轻的中国志愿者们 (杨士龙摄)
◆ 里约奥运会和残奥会共招募志愿者5万人,国际志愿者1万人,中国志愿者约占1%,同时还有很多在候选名单上
◆ 按规则,主办方只提供上下班交通、工作餐和服装,其他由个人承担
◆ 奥运会上中国志愿者增多,既是北京奥运志愿者精神的延续,也是中国年轻人自发的、新的全球意识的表达
文图 / 《瞭望》记者 杨士龙 发自里约热内卢
遇到陈光磊的时候,身着黄色志愿者服装的他正在奥运主新闻中心外的媒体班车站,用流利的英语给一位意大利记者解释去足球训练场馆该做哪趟车。
尽管里约正值冬季,正午的阳光照在脸上,还是有炙烤的感觉。作为里约奥运会负责交通服务的志愿者,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读大三的陈光磊每天早上5:30就要从租住的房子赶到这里,开始他8小时的志愿者服务。
“2008年北京奥运开幕式,我看到巨人脚步烟火的时候非常激动,从那时起,我就想着要亲身体验一次奥运会”——这个老家陕西的高个小伙轻轻揩了把脑门上的汗,开始讲述他的奥运梦。
陈光磊为这次里约圆梦付出了不小的努力。他不光做了详细的旅行攻略,特别说明里约治安不像媒体报得那样差,还发动他小姨等帮腔,打消父母对他安全问题的担忧,并为他支付了一半的签证费、机票费和住宿费,另一半他是用自己的奖学金和兼职的收入支付的,总费用约2万元人民币。
图为来自陕西、仍在上海外国语学院读书的志愿者陈光磊 (记者/杨士龙摄)
“我觉得挺值的。第一次出国就亲身参与了奥运会,与国际自愿者一起为来自各国的运动员、媒体记者、观众工作,锻炼了自己,开了眼界,也交了很多新朋友,很开心。”陈光磊说他不清楚里约究竟有多少中国志愿者,但自组的里约奥运中国志愿者微信群超过400人。
里约奥运组委会负责媒体关系的官员达尼洛•瓦伦蒂尼(DANILO VALENTINI)介绍,里约奥运会和残奥会共招募志愿者5万人,其中国际志愿者1万,来自156个国家,人数最多的是美国,依次接下来是英国、俄罗斯、阿根廷和中国,中国人约占1%,但有很多还在候选名单上。这些志愿者93%在里约服务,有7%在有足球比赛的城市。
瓦伦蒂尼说,里约奥运志愿者竞争很激烈,巴西国内外共有30万人报名,8万人进入面试,最后5万人成功入选。
国际志愿者的面试是通过网上约谈进行的。按奥运志愿者规则,主办方只为他们提供上下班交通、工作餐和服装,其他全由个人承担。不过,为帮助志愿者们找个价格合适的房子,5月底组委会精选了5500个家庭,让自愿者与东道主家庭自主商谈结对子,但相关具体手续全由志愿者本人办理,一般6人合住在一户当地人家里。
陈光磊的6个志愿者室友分别来自南京、宁波和英国等的高校。在新闻发布会事务组服务的成都人刘学一,她的5名室友则都是美国、英国和法国高校留学的学生。这个大眼睛的女孩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一年后,又转到法国巴黎学习法语。
“我觉得有一次奥运的经历是值得的。奥运四年一次,人生有几个四年呢。不管以何种方式参与奥运,都是值得的,何况还是为他人服务,是很好的一件事情。”刘学一认为,中国奥运志愿者增多同国人外语水平越来越高,国家国际化越来越强有直接关系。“多会一种语言,就多了一个和世界打交道的窗口,你能用母语和当地人交流,那种自信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
刘学一还分享了一个她刚经历的故事。前几天她下班回住处巧遇一名非洲运动员,便于法语与他攀谈,结果一谈就两个小时。分手时这名运动员很感慨:“在这个讲葡萄牙语的国家,我很开心见了一个会说法语的人,而且还是一个会说法语的中国人!”
正在里约访问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韩松表示,他在1999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在未来世界的日子里》预测到21世纪上中期将在里约举办一场奥运会,但这么多中国志愿者同时活跃在里约奥运舞台上,是他没有想到的。
“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呀!”加拿大西门菲沙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赵月枝说。“这是2008北京奥运志愿者精神的遗产和延续,也可以说是中国年轻人自发的、新的全球意识的表达。”
她进一步解释说,全球意识就是“在物质和精神文化方面不只是看西方,不止把西方当作是唯一参照系,认为‘中国梦’不只等同于自己的富强梦,还更加关注全球层面的公平、正义问题,这与奥运精神也是一致的。”
“90后奥运志愿者这个现象值得关注和研究,”韩松说。“每一个时代都是年轻人做出不同凡响的改变,这应该也是个标志性的现象,是中国经济和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中国正一步一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直接体现。”
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数千年来首次超过农业人口,达到50%以上;2014年中国个人出境人次超过一亿。“中国的未来在他们身上,他们是中国梦的实践者。”韩松说。“单从他们与里约奥运的互动看,自信、包容、守规则,是被热情接受的。”
“适应能力强,独立性强,是留学生最大的特点。不有句话嘛,把留学生丢在任何一个地方,他们都有活下来的本领。相比国内的学生,留学生更善于交朋友,陌生环境容易放得开,很容易达成一片。”刘学一快人快语。
东北大学应用语言学教授刘熠从她多年对外教学经验看,中国90后这代孩子更加国际化,见的世面多,也更自信。“他们学习语言是为了应用,我们七八十年代学生为了找工作不一样,那时英语是外语,现在英语是世界通用语。”刘熠在北京大学读了应用语言学博士,又去加拿大温莎大学读了应用语言学博士后。“但这一代孩子对中国文化又很认同,紧跟中国文化,而七八十那个年代不少人更崇拜西方文化。这些学生可为‘生产性英语学习者’。”
“生产性英语学习者”是刘熠的北大博士生导师高一虹提出的一个概念,是说“英语非母语的学生学习英语,生产出超越两种文化的新认同,‘1加1大于2’”。
图为家在宁波的王家琦,目前正在美国霍普金斯大学读研究生 (记者杨士龙摄)
“留学拓宽了我的视野。国外有很多先进的理念和科技,是国内目前还看不到的。可以结合两边,能拓展很多方面。”在主新闻中心为媒体对接服务的王家琦,来自宁波,正在美国霍普金斯大学读市场分析与医保管理研究生。“奥运会的志愿者经历对我将来找工作会有很大帮助。我们的良好表现也会让其他各国的运动员、教练员、记者和游客们对中国留下很好的印象。”
☞ 里约奥运真有那么不靠谱?瞭望记者细数5个“是”与“不是”
转发请标注【来自瞭望微信】
点击【阅读原文】 下载瞭望客户端
更多精彩,请订阅《瞭望》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