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六大金融风险感染源,注意防控

2017-03-12 文/李永森 瞭望


北京金融街(杨乐/摄)

 金融市场跨越式的发展,导致我国金融风险表现出新的特征

◆ 一系列风险事件看似孤立,实则有其内在的共性

◆ 业务的跨行业、跨机构、跨市场、跨产品特征,导致风险的传导性、传染性更强更复杂,加大了监管难度

◆ 关注以下六方面风险源:

  • 一是流动性过剩的治理

  • 二是金融监管滞后于金融实践

  • 三是市场主体风险意识不够,信用约束不够

  • 四是经济增速放缓及结构性问题的传导

  • 五是市场化与非市场化因素并存的转轨特征明显

  • 六是各国金融政策及黑天鹅事件的影响

◆ 政府工作报告:我国经济基本面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比较高,可动用的工具和手段多。对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我们有信心和底气、有能力和办法。

 附☞ 央行周小川等10日就金融热点答记者问(全文实录)

 此为瞭望两会系列报道之一,更多请关注瞭望微信

作者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


  近年来,我国金融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金融效率大大提高,金融创新空前活跃,金融市场快速发展。同时,金融运行也面临复杂的形势和诸多棘手的问题,一些地区金融风险事件多发。这要求我国金融风险防控必须把坚守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 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着力防控资产泡沫,提高和改进监管能力,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足见中央高度重视当前的金融风险防控工作。

  • 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当前系统性风险总体可控,但对不良资产、债券违约、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等累积风险要高度警惕。

  • 同时,他强调,“我国经济基本面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比较高,可动用的工具和手段多。对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我们有信心和底气、有能力和办法。”

  

当前金融风险的六大感染源

  

  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日益扩大,中国金融发展正在出现并将会继续表现出金融与经济及金融业内部相互融合度提高、金融创新活跃、边界渐趋模糊、综合化混业化的发展态势

  

  这种金融市场跨越式的发展,同时也导致我国金融风险表现出新的特征,一系列风险事件看似孤立,实则有其内在的共性,业务的跨行业、跨机构、跨市场、跨产品特征,导致风险的传导性、传染性更强更复杂,加大了监管难度


这其中,值得高度关注六方面风险源的管控:

  

  一是流动性过剩的治理。

  

  金融市场上每一个风险事件发生的具体原因各异。但是相似症状就是,资产泡沫的形成到破裂,一定与巨量货币的进入和撤离相伴。

  

  流动性过剩对经济增长起到了刺激作用,也带来了金融风险上升的后遗症。货币存量游离于各种资产市场之间,对相应市场必然带来冲击,推动和加速泡沫的形成,也为各形各色的加杠杆提供了货币基础,高杠杆又放大了风险。

  

  如果实体经济风险上升和获利水平下降,将使资金在金融领域伺机活动,进入实体经济的意愿下降。就金融监管而言,须有效防控,防患于未然。

  

  二是金融监管滞后于金融实践。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加速向金融业渗透,我国金融领域创新尤其活跃。金融业内界限渐趋模糊,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现象越来越普遍,混业趋势明显,金融监管一时在很多新领域难以应对由此带来的挑战,一定程度上金融监管滞后于金融实践。监管缺位会放大市场灰色套利机会,进而导致违规成本低,处罚不及时、不到位,警示作用难以发挥。

  

  三是市场主体风险意识不够,信用约束不够。

  

  我国市场主体,包括企业法人和普通投资者,普遍风险意识不足。投资过程中偏爱于加杠杆,看重加杠杆带来的放大收益功效,忽视加杠杆也会放大损失,强化了高杠杆的脆弱性。加上目前我国征信体系仍在建设完善中,互联共享不够,削弱了信用约束。

  

  四是经济增速放缓及结构性问题的传导。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实体经济领域里的一些企业面临经营困难,偿债负担相对加大,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下降。如果防控不到位,会传导到银行、信托等贷款人,导致不良资产率上升。假如传导到资本市场,就会导致市场波动加剧、资产价格缩水、信用违约高发。

  

  五是市场化与非市场化因素并存的转轨特征明显。

  

  新兴加转轨时期,金融领域市场化改革处于正在进行时,新旧制度和机制相互交织、交替影响,市场机制作用发挥尚不充分,非市场因素干扰依然存在,市场价格存在扭曲现象,市场风险不能够及时释放。

  

  六是国际影响


近年来,美联储从逐步退出QE到加息预期再到实施两次加息以及进一步加息的预期,引导国际资本回流美国,造成美国以外的金融市场波动。国际上不断爆出的“黑天鹅”事件会对我国产生间接或直接的影响。

  

新时期金融风险防控要点

  

  面对影响因素复杂多变的金融风险,需要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在战术上充分重视,立足防患于未然,提高预判的准确性、措施的前瞻性和切实性。既建立应急机制,又完善长效机制。建规立矩,竖杆标帜,加强制度建设,坚守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在统一部署和协调处置好风险点的基础上,应当着力解决:

  

  其一,强化金融监管,净化金融环境。下一步需要坚定不移地落实中央对防控金融风险、强化金融监管的部署,做好金融风险防控和金融监管的顶层设计,深入研究并积极稳妥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加强综合性和协调性,加快建立监管协调机制,提升监管规则的统一性和监管步调的一致性。

  

  施行综合监管,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强化统筹协调能力,弥补监管短板,做好制度监管漏洞排查工作,以资金流为主线,建立完善金融监测系统,为提高监管效果提供基础,对金融活动实施全环节穿透式监管,提高透明度。有效防范风险的交叉传染,坚决治理市场乱象,坚决打击违法行为,净化金融环境。

  

  补上制度短板,加快或启动相关法律的修订,抓紧制定推出必要的法律,出台和完善有关市场主体、市场运行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以及规范性文件。适应新形势,重视跨部门制度建设。

  

  其二,坚定市场化改革方向。坚定不移地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降低金融风险累积的可能,以及金融风险的应对成本。防范风险的重要办法是,在风险出现苗头时就即时暴露、释放、分而解之,降低其集中爆发的机会。其重要的实现途径就是继续市场化改革,发挥市场在防控金融风险中的作用,继续推进各层金融市场的市场机制建设和完善,更好、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在处置和化解金融风险当中的作用。

  

  其三,货币政策控制增量,调整存量。未来的货币政策应当在满足实体经济货币需求,以及金融体系内短期流动性需求的基础上,逐步降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提高货币投放的精准度,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保持利率水平的相对稳定,降低实体经济资金成本,疏通政策传导机制。继续提高人民币国际化水平。

  

  其四,发展股权融资,切实降低微观主体杠杆。高杠杆是金融风险的重要影响因素,实体经济微观主体顺市场周期主动加杠杆,提高了杠杆率。面对经济增速放缓和结构调整,要防止微观主体财务状况恶化、偿债负担加大,传导到金融体系造成不良资产增加。目前而言,股权式融资有利于降低融资者的杠杆率,进而降低金融风险。应继续加强我国多层次股权市场建设,发展股权融资,有效降低杠杆率。

  

  其五,扩大征信覆盖面,提高全社会诚信水平。征信体系建设是市场有序运行的重要基础,是市场主体信用约束的重要内容,能够起到净化金融环境、“让裸泳者见光”的功效。应当创造条件适时扩大征信覆盖面,建立征信互联和共享机制,发挥和运用新技术的作用,逐步建立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税务、工商等领域基础数据的共享平台,让社会主体中诚信水平高者有据获益,让不讲诚信者无处遁形。

  

  其六,疏堵结合,引导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疏,引导资金进入实体经济,既降低了金融风险发生的几率,又促进了经济发展;堵,经过对期货市场、债券市场等市场的风险处置,以资金流为主线对大资管业务等实施穿透式监管,提高违法违规成本、加大游资的投机风险、降低其投资收益,减少资金在金融领域的自我循环。

  

  其七,立足和发挥内部优势,拓展外部发展空间。认识和发挥我国经济的内部优势,更多发挥内需、投资的作用,致力于经济稳中求进,优化结构,增强实体经济主体抗风险、抗波动、抗冲击的能力,积极应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多的现实,利用和拓展外部发展空间,扎实稳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扩大对外直接投资,稳定对外贸易,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增强人民币国际信誉和影响力,提升人民币国际使用水平,既能满足国际上的人民币需求,又可分流境内货币存量的压力。LW


刊于《瞭望》2017年第11期,原题《2017年金融风险防控策略》

推荐阅读

☞ 两会记者会 | 央行周小川等就金融热点答记者问(全文实录)

☞ 两会记者会 | 财政部部长肖捷就财税问题答记者问(全文实录)

☞ 划重点 | 2017年政府的钱怎么花?


扫描二维码,关注瞭望微信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瞭望APP

给你权威的新闻洞察力


觉得不错,请点赞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