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丨如何做一只“清白”的猪
▼习近平关心的六件事之食品安全篇(该系列报道,点击文后【推荐阅读】可看)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n03833c8anw&width=500&height=375&auto=0
新华社记者以一只猪从出生到餐桌闯关的方式
展示“放心肉”监管全过程。
作为当之无愧的“微胖界”代表,
我想讲三句话:
吃得多,长得胖,都不是事儿!
健康才是硬道理!
关键要拒绝瘦肉精!
48小时全记录|新华社记者跟着猪贩寻找“放心肉”
猪肉作为每日消费的美味曾一度受到瘦肉精等非法添加剂的“困扰”,不少“问题猪”通过私宰点,避过监管流向餐桌。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关系全国13亿多人“舌尖上的安全”。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风险严控,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加强统一性、权威性。
如今,百姓能否吃上“放心肉”?食品安全“闸门”关得紧不紧?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48小时追踪,和农村经纪人一起走进福建省福清市的养殖场、屠宰场、农贸市场,全链条调查合格的猪肉“抵达”餐桌前的全过程。
饲养全流程无“隐私” 打针用药皆可查
2月27日,天刚蒙蒙亮,曹宗章和合伙人李正亮就开着小货车,从高山镇集贸市场前往16公里外的生猪养殖场。这一次他们准备买10头猪,运到屠宰场加工,再拉回集贸市场销售。
像曹宗章、李正亮这样的农村经纪人,直接连起了养殖场和百姓餐桌。消费者能否吃上“放心肉”,一度得指望他们“讲良心”,但如今情况不一样了。
“我们没有挑选猪的权力,养殖场给哪头就是哪头,但现在标准化养殖,养出来也都一个样。”为了防止外来疫病,养殖场不允许外人进入,两人只能在门外,边等边用消毒水给小货车消毒。
不一会儿,10头圆滚滚的成猪被赶出了养殖场,哼哼着奔向两人的小货车。看到这些猪,曹宗章乐了。他说:“这些猪步子稳,一看就是好猪。吃了瘦肉精的猪,体型虽好看,但腿发软、脚无力,坡也爬不上去。”
三十多年贩猪的经验,练就了曹宗章辨别问题猪的“火眼金睛”。但光靠眼睛看并不够,最终让他们放心的,还是“一个标、一个证”。
“一个标”是耳标。记者看到,每头猪的耳朵上都佩戴着一元硬币大小的耳标,上面印有二维码和编码,工作人员拿读码器一扫,就能查到这头猪的喂食、用药、检疫等信息。哪天咳嗽了,吃了什么药,用了多大剂量,都标得清清楚楚。
福清市东瀚镇畜牧兽医站站长陈学焱说,曾经出现的瘦肉精、药物残留、病死猪肉等问题,根源都在养殖环节。现在每头猪出生时就要打上耳标,确保猪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隐私”,每一步都有记录、有案底、可追溯,从源头上消除添加违禁药品的可能性。
“一个证”是产地检疫合格证明。就在三天前,畜牧兽医站的工作人员刚刚为这次出栏的十头猪做了全面“体检”,检查项目主要是传染病、寄生虫、瘦肉精和其他违禁药品。“有标、有证,就放心了。我们也怕买到问题猪。要是被查出来,不仅猪要被没收,还得罚款,甚至坐牢。”曹宗章说。
出栏没“自由” 去哪儿都要“通行证”
在去屠宰场的路上,记者和曹宗章闲聊,得知耳标和合格证,不仅是他的“定心丸”,也是下一步的“通行证”。
记者问:“喂了瘦肉精的猪,不报检,直接拉到屠宰场不就好了?”
他说:“没有耳标和产地检疫合格证,屠宰场不敢收。”
“不能找个屠夫自己宰了吗?”
“没有屠宰场开具的合格证,不能在市场上卖。”
“街边摆个摊卖了不行吗?”
“有人查,查到了罚款,一年就白干了。不敢。”
说话间,到了福清江镜镇定点屠宰场。猪被“验明正身”后,马上又做了一次尿检。驻场官方兽医陈维维介绍,这一次还要抽检瘦肉精,是对此批生猪进入屠宰前的再次核查,“如果结果呈阳性,整批猪都要进行无害化处理。”
在屠宰车间,陈维维还要对屠宰好的猪做最后的“望闻问切”。她站在生产线的中间,检查每一头猪的内脏是否有病变,如果发现有异常情况,还要进行取样检测;如果没问题,就刷上“合格”的字样,并出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屠宰企业对检验合格的产品出具“肉品品质检验合格证”。
“没有出栏时的合格证,猪进不了定点屠宰场;没有屠宰后的合格证,猪进不了市场。每一个环节都是紧密连接在一起的,建成了一套可追溯体系,‘问题猪肉’很难进入这个链条。”陈维维介绍。
屠宰场场长何尔云说,十多年前,喂了瘦肉精的猪或病死猪,可以通过不法商贩和私自屠宰点,销售到市场上,但如今,随着可追溯体系不断完善,“问题猪”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成了不可能的事儿。
曹宗章和李正亮拿到“两证”,从屠宰场出来时,已近凌晨3点。他们哼着小曲,披着朦胧月色,转眼间便到了高山镇的农贸市场。到了自己的摊位前,曹宗章第一件事就是把“两证”钉在墙上。
“市场监督管理局时不时要来检查这两个证。你们要是担心买到‘问题肉’,看有没‘两证’准没错。”在农贸市场里卖猪肉的李正萍给记者支招。
重典治乱 为了一口“放心肉”
早些年,饲料掺杂“瘦肉精”,病死猪肉流入市场等相关事故频繁曝出,原因无一例外都指向各个环节的漏洞:违法养殖、黑心猪贩、私自屠宰、无证上市……
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的专项工作,在福建已经坚持了十多年,得到老百姓广泛称赞。
起初,福建省在食品安全领域“发现一个问题扎紧一个口袋”。为了解决“八个大盖帽管不住一头猪”的窘境,福建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由十几个部门组建的食品安全联席会议。此后又陆续出台瘦肉精检测地方标准等政策,安排财政专项资金用于瘦肉精检测,严厉打私屠滥宰……
通过在各个环节设下重重关卡、严防死守,福建省逐步建立起了一套覆盖从养殖场到餐桌全过程的监管制度,为猪肉消费罩上“天罗地网”。
“十几年来,福建生猪瘦肉精检出率从数值较高,到现在基本为零,食品安全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福建省食品安全办公室原主任钟安平说。统计显示,2016年福建省共采集生猪尿样检测41.9万批次,均未检出瘦肉精。
近年来,从地方到中央,打击食品安全犯罪的拳头,一拳重过一拳。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司法解释,将销售和使用瘦肉精养猪列为刑事犯罪。2015年,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食品安全法》出台,大幅提高行政罚款额度,罚款额度呈倍数增长。2016年,农业部查处屠宰违法案件4839起,捣毁私屠滥宰窝点2715个,清理关停小型生猪屠宰场点3364个。
福建省农业厅总畜牧兽医师梁全顺说:“从养殖场到餐桌,每一层的监管都与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密不可分,食品监管只有‘绷紧弦’,老百姓才能‘放宽心’。”
策划丨刘亢
监制丨郭奔胜、钱彤
统筹丨项开来、郑晓奕、康淼
记者丨林凯、张逸之、林超、刘姝君、魏培全
摄像丨林凯
漫画丨林超、吴剑锋
配音丨刘姝君
编辑丨张逸之、姚竣译
海报设计丨耿宇
新媒体编辑丨李明、陈斌
新华社全媒报道平台 新华社福建分社
联合出品
扫描二维码,关注瞭望微信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瞭望APP
给你权威的新闻洞察力
觉得不错,请点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