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闻丨回归20年之香港街拍
▲ 香港维多利亚港两岸景色俯瞰(6月27日摄)
◆ 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纪念日之际,《瞭望》记者在香港的一组街拍
◆ 附延伸阅读:其实,香港就在你身边
文图丨《瞭望》记者 杨乐
▲ 一艘游船行驶在香港维多利亚港,背后的建筑上显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标语(6月26日摄)
▲ 香港摩利臣街悬挂的庆祝标语(6月26日摄)
▲ 游客在香港女人街挑选电子产品(6月27日摄)
▲ 游客在位于香港中环的钵甸乍街拍照留念(6月25日摄)
▲ 香港旺角西洋菜南街熙熙攘攘(6月24日摄)
▲ 香港市民和游客穿梭于铜锣湾街头(6月26日摄)
▲ 从香港太平山顶的凌霄阁观景台远眺维多利亚港两岸(6月25日摄)
▲ 正在修建的广深港高铁香港西九龙总站(6月27日摄)
▲香港中环交易广场外景(6月27日摄)
▲ 游客在香港金紫荆广场游览(6月26日摄)
▲ 位于香港湾仔维多利亚湾之畔的香港会议展览中心(6月26日摄)
▲ 一艘游船行驶在香港维多利亚港(6月26日摄)
▲ 从空中俯瞰正在建设中的港珠澳大桥(6月27日摄)
其实,香港就在你身边
来源:人民日报
记者/冯慧文 刘杰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20年后的今天,各种带有香港味儿的元素已经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对内地的很多人来说,香港,不再是一个遥远的地名,它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观可触的一部分。
从遍布中国的“逸夫楼”,到每天使用的地铁、化妆品,到嘴馋时常常光顾的甜品店、茶餐厅,再到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的“沪港通”“深港通”,其实,香港就在我们身边。
很多人求学记忆中都有一座“逸夫楼”
在中国内地,到底有多少所学校得到过邵逸夫的捐赠,似乎难以有准确答案,很多人的求学记忆中都有一座“逸夫楼”。
邵逸夫是香港知名的电影制作人、娱乐业大亨、慈善家。自1985年到2014年去世,邵逸夫先生通过邵逸夫基金,与教育部合作,连年向内地教育捐赠巨款建设教育教学设施,赠款金额近47.5亿港币,建设各类项目6013个,包括教学楼、图书馆、科技楼、体育馆、艺术楼、学术交流中心、研究中心等。
除邵逸夫外,香港的霍英东、李嘉诚、李兆基、余彭年等慈善家,也都为内地的体育、医疗、教育、扶贫、养老等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香港品牌随处见:京港地铁、屈臣氏、万宁……
这些几乎“天天见”品牌也都包含着香港元素,你知道吗?
走进北京地铁的4号线-大兴线、14号和16号线,提款机、售货机、自动拍照机等站内便利设施,加之创意满满的地铁廊道灯箱和轻松明快的车厢内景,带着鲜明的香港特色。这三条线路是由京港地铁负责运营的。京港地铁公司是2006年由北京市政府和香港地铁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的,脱胎于素以高度发达的服务业著称的香港,京港地铁也把港铁的经营理念和精细化的服务模式带到了北京。
一些广受姑娘们青睐的保健及美妆零售商也源自香港。屈臣氏所属的屈臣氏集团于1841年在香港创立,目前在中国市场的门店数达到3000家;万宁品牌也是香港健与美产品零售业的翘楚,在中国内地有超过两百家分店,遍布三十多个城市。
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互联互通日益紧密
香港回归祖国20年来,两地金融、贸易、基础设施建设等各领域合作日益紧密。在金融市场领域,“沪港通”、“深港通”已经成为股民朋友耳熟能详的名词。
什么是“沪港通”和“深港通”?简单来说,就像是两条联通内地和香港的地铁,两边的居民可以跨着篮子,坐着“沪港通”和“深港通”到对面的超市去采购,但并不是去买菜,而是去买股票。这样的一种连接机制,既便利于投资者们更好地共享两地经济发展的成果,也满足了投资者多样化的跨境投资和风险管理需求。
“沪港通”、“深港通”之后,今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和香港金融管理局联合宣布,将开展香港与内地债券市场的互联互通。“债券通”的推出,将开启中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新时代。
“舌尖上的香港”风靡内地
在香港110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汇聚了超过15000家餐厅。作为驰名中外的美食之都,美食文化是香港文化的重要的一部分。
如今,香港美食已经成为内地与香港沟通交流的新平台。近年来,各式“香港美食文化节”在内地多个城市举办。鸡蛋仔、菠萝包、碗仔翅、车仔面、格仔饼、奶茶……这些地道的香港美食,在内地就可以品尝个够。
作为香港美食文化代表之一的茶餐厅,在今天的中国内地也是随处可见。一壶靓茶,几笼精致巧手的粤式点心或是一杯香浓丝袜奶茶加个菠萝包,越来越多的内地人也开始爱上了“叹早茶”的习惯。
而随着满记甜品、许留山、米芝莲等品牌甜品店在内地分店四起,杨枝甘露、芒果班戟等港式甜品亦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甜蜜。
☞ 新华社重磅述评 | 香港回归20年,风华正茂与祖国一起书写新传奇
长按上图,关注瞭望微信
瞭望新媒体,给你权威的新闻洞察力
新媒体主编 | 潘燕
新媒体编辑 | 唐朵朵 喻千桓
觉得不错,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