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如何瞄准“穷根”精准下药?扶贫+扶志+扶智!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通过推广非遗文化旅游新模式带动贫困人口增收(杨家孟摄/本刊)
◆ 有些贫困群众认为“扶贫是干部的事,反正干部立了军令状,完不成任务要撤职”,因此不思进取,“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凡事都指望政府做
◆ 有的群众受益于扶贫政策经济收入日益增加,却又因攀比炫富、大操大办、参与赌博等迅速致贫返贫
◆ 有的因受教育水平不高,缺乏必要的知识与劳动技能,主动脱贫的能力不足
◆ 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瞄准“穷根”、精准下药、靶向治疗
扶志扶智摆脱贫困
文/曲世侠
作者单位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
2月4日正式公布的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提升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实现可持续稳固脱贫”、“引导贫困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逐步消除精神贫困”“形成自强自立、争先脱贫的精神风貌”、“推动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脱贫致富”。
随着精准扶贫方略的实施,我国部分贫困人口逐渐摆脱了贫困。十八大以来,我国每年减贫1300万人以上。虽然脱贫攻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困难和挑战依然存在。数据显示,全国还有6省份贫困人口在300万以上,有5省份贫困发生率在10%以上,有近200个县和近3万个村贫困发生率在20%以上。
决胜全面小康,脱贫攻坚遇到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啃的都是硬骨头”。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有些贫困群众一方面仍然缺乏信心,单一地将脱贫希望寄托在国家救济和扶持上,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另一方面因受教育水平不高,缺乏必要的知识与劳动技能,主动脱贫的能力不足。
针对这种志气不足、能力缺乏的情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2017年末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都对此有所强调。
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贫困群众的脱贫动力与能力,直接影响着其内生动力的发挥。贫困地区要想早脱贫、不返贫,不能只靠国家的扶持和救济,必须要把发展内生动力放在突出位置,找到一条根本的、可持续的脱贫道路。
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这正是瞄准“穷根”,进行精准下药、靶向治疗。其目的就是要把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既从精神上调动起贫困群众与贫困作斗争的志气和信心,引导其树立脱贫的主体意识,形成自强自立、争先脱贫的精神风貌;又帮助贫困群众增长知识、技能,提高脱贫致富的能力与本领,从而真正调动起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变“输血”为“造血”。这才是脱真贫、真脱贫的保证,是新时代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
【扶起“脱贫志”】
扶贫先扶志,帮助贫困群众从思想上树立起脱贫的志气,形成自强自立、争先脱贫的精神风貌。精准脱贫既要投入物资、人力,实施有效扶贫,更要加强扶志。外界的帮扶是脱贫的重要推力,但是,只有把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战胜贫困的自信心和意志力扶起来,才能形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内生动力。
在一些贫困地区,有些贫困群众认为“扶贫是干部的事,反正干部立了军令状,完不成任务要撤职”,因此不思进取,“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凡事都指望政府做。甚至在一些低保保障水平较高的地区,有的贫困群众甘愿当低保户,让政策变了味,扶贫成了养懒汉。
这种“等着送小康”的懒汉心态、“靠人来救济”的依赖观念、“要钱还要物”的“输血期待”、“得过且过、破罐破摔”的精神之困,往往比物质贫困更难破解。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人穷志不能短,扶贫必先扶志。”“有志气、自力更生很重要。”“穷固然可怕,但靠穷吃穷更可怕。没有脱贫志向,再多扶贫资金也只能管一时、不能管长久。”“扶贫扶志,贫困地区缺‘精气神’不行。”“摆脱贫困首要并不是摆脱物质的贫困,而是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
扶贫必先扶志,要把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真正激发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
扶志,能够增强贫困群众主动脱贫的信心。多年扶贫,剩下的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老、少、边、山、库”地区,是贫困程度深、发展能力弱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山大沟深、路远地偏等恶劣的自然环境,滞碍了交通、信息、物流,也容易让深陷贫困的群众意志消磨。如果“等靠要”成了路径依赖、“没盼头”成了生活常态、贫困群众成了扶贫攻坚的局外人、旁观者,那么,再多的资金、再好的政策也会打折扣,甚至还会陷入“贫困循环”和“福利陷阱”。
因此,要通过扶起“脱贫志”,真正让贫困群众了解扶贫攻坚的相关政策,打消观望态度,摒弃等靠要等消极思想,把“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的导向运用到脱贫攻坚实践中,帮助其树立起“宁愿苦干,不愿苦熬”“天等人、民不等天”的精气神。
同时,扶起“脱贫志”,还有助于荡涤贫困地区的陈规陋习。一些贫困地区风气不良,有的群众受益于扶贫政策经济收入日益增加,却又因攀比炫富、大操大办、参与赌博等迅速致贫返贫。这些陈规陋习加重了贫困户的负担,迟滞了脱贫攻坚进程。扶起“脱贫志”,凝聚精气神,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内生动力。
【“脱贫志”从何处来?】
志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来。中华民族有着历经五千多年积累沉淀的优秀传统文化,自古就是勤劳、智慧的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人穷志不穷”、“穷且益坚”是我们一贯的行为准则,要时刻坚信,贫穷只是暂时的,是可以通过辛勤劳动改变的。
志从革命文化中来。“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革命文化之一。革命文化中蕴涵着中国人民勇于奉献、敢于牺牲、百折不挠等崇高品质。当前,要把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伟大的革命精神融入到脱贫攻坚中去,更好打赢这场攻坚战。
志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乡风文明是生活富裕持续长久的基础,在贫困地区、贫困群众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荡涤陈规陋俗,树立起良好的道德风尚,从而进一步实现“仓廪实”“衣食足”与“知礼节”“知荣辱”的有效衔接。
扶起“脱贫志”尤其要重视发挥基层扶贫干部的作用。基层扶贫干部是群众脱贫致富的“领头羊”。贫困地区的干部要千方百计帮助贫困群众摆脱观念上的障碍,从“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贫困地区的领导干部更应该积极转变观念,摒弃等靠要的习惯思维,做好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表率。
同时,还应改进帮扶方式方法,结合群众需要与扶贫规律,因地制宜地把中央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要以村集体扶贫项目为抓手,发动贫困户以工代赈参与其中,让贫困户在劳动中得到物质报酬和精神激励,促进其越干越会干、越干越想干。
【“富脑袋” 拔穷根】
有了脱贫的志向,还要具备脱贫的能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扶智,就是要通过教育把贫困地区的孩子培养起来,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脱贫致富不仅要注意‘富口袋’,更要注意‘富脑袋’。”“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贫困并不可怕,怕的是智力不足、头脑空空,怕的是知识匮乏、精神委顿。”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更加注重教育扶贫,提升贫困群众的知识和劳动技能,增加就业和创业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智,是摆脱贫困的长久之计。发展教育是扶智的重要手段。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相比过去给钱给物救济式扶贫,教会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本领,才是摆脱贫困的长久之计。
同时,扶智能够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习近平总书记不止一次强调:“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发展乡村教育,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扭住穷根“富脑袋”,首先,要完善基础义务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做好,特别是要注重山区贫困地区下一代的成长。”“要紧紧扭住教育这个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再穷不能穷教育,再穷不能穷孩子,务必把义务教育搞好,确保贫困家庭的孩子也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不要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要把发展教育作为治本之策,确保贫困人口的子女都能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具备就业和创业能力。”
要加快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努力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补齐学前教育短板,推进学前教育向贫困村延伸。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大力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充分体现特殊关爱,着力保障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让教育经费向边远地区和农村倾斜,加大支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力度。
2013年颁布的《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对贫困家庭超过了义务教育年龄的青年,做好职业教育培训,使他们掌握一门职业技术,成为脱贫致富的知识型劳动者。
一方面要根据需要设置急需的专业。有些贫困地方自然资源丰富,具有很大的潜在开发价值,但缺乏专业技术人员有效开发利用,因此职业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实用性技术人才。另一方面要继续充实现有的职业技术学校,为贫困地区输送更多人才。此外,可以组织短期培训,提高贫困群众的劳动技能和素质。
第三,精准资助高等教育。为防止产生因学致贫、因学返贫的现象,我国已建立起了全方位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有减有免,并对贫困学生给予一定补助,不让一个孩子因经济困难失学。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根据精准扶贫的政策要求,应加大识别、资助力度,让品学兼优的学生真正得到高等教育阶段精准的资助,通过减免、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俭学等,让寒门学子真正靠知识改变命运。LW
刊于《瞭望》2018年第7-8期
延伸阅读
☞ 关注瞭望微信,回复“扶贫”获得系列报道
长按上图,关注瞭望微信
瞭望新媒体,给你权威的新闻洞察力
总监制 | 王磊
监 制 | 潘燕
编 辑 | 唐朵朵
精准下药,脱真贫、真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