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强国:民族复兴的希望工程

2018-03-09 《瞭望》新闻周刊 瞭望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 此为瞭望两会特别报道系列《迈向“强国时代”》中的一篇

◆ 更多两会报道,请回复两会获取


    教育强国:民族复兴的希望工程

    这个新时代是中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时代,也是中国人民享受世界水平优质教育的时代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刘苗苗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这是十九大报告对教育事业发展做出的新定位。“这一论断具有极为重要而长远的指导意义。”曾参与十九大报告起草的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张力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说,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条件下教育事业的宏大背景、核心理念和历史责任。

      

      “这意味着党中央正式向全国发出建设教育强国的‘动员令’。”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高书国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建设教育强国将成为未来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指南和战略目标。

      

    ▲ 2017年5月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中国政法大学考察。这是习近平在学生活动中心参加民商经济法学院本科二年级2班团支部开展的“不忘初心跟党走”主题团日活动 王晔摄


    【教育强国内涵不断丰富】

      

      教育强国的字眼虽然是第一次出现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但是早在2010年7月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明确有“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表述。

      

      曾参与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制定的高书国,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了对教育强国的研究。他指出,教育强国有两层含义,一是通过教育自身的发展使教育的综合实力、培养能力、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增强,全面提升国家教育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地位。二是通过教育助推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

      

      纵观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仅有美、德、法、英等少数发达国家堪称教育强国。北京开放大学校长褚宏启认为,这些国家一般呈现出经济实力雄厚、教育保障强、教育体系完善、教育结构合理、教育过程充满活力、人才培养水平高、国际影响力大等共性特征,为我们理解教育强国提供了有益参考。

      

      褚宏启强调,不能只从国际竞争的视角去理解“教育强国”,更重要的是从“对内服务”的视角,关注教育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服务能力是否足够强大。真正强大的教育或真正的教育强国,应该让自己的国民活得更有尊严,使国民的潜力和创造力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

      

      高书国认为,建设教育强国是我党着眼于世界教育与人力资源发展趋势,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的政治抉择和战略选择。

      

      “教育强国精准对位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张力认为,教育强国和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多个强国目标,共同构成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

      

      “没有建设教育强国这一基础工程就难以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田慧生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认为,十九大报告首次将教育强国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联系在一起,清晰表明了建设教育强国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要求教育发展要向教育强国迈进。

      

      高书国在研究国际教育发展基础上,立足我国实际,从教育体系、教育制度、高水平人才培养能力等多个维度指出了建成教育强国的主要标志。

      

      据他推测,到2035年,中国将拥有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中国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将达到15年左右,进入世界第一梯队,同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有可能达到65%,进入高层次普及阶段,高等教育文化程度者的比例将从现在的19%提高到35%~40%,中国将成为世界上高等教育文化程度规模最大的国家。而且中国的人力资源开发将进入高层次阶段,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以上。

      

      届时,中国将与德、英、美、日一样,成为世界最重要的留学生目的地和世界重要的教育中心之一,在国际教育事务管理、规则制定和国际化人才培养,以及国际教育交流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的教育制度和教育体系将更加成熟,中国教育的发展经验、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理论将为解决世界教育发展问题提供中国方案。

      

    ▲ 2017年12月2日,小朋友们在山东省烟台市青少年宫交通安全教育馆玩“交通标志猜猜看”游戏 唐克摄


    【实现教育强国底气充沛】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在追赶发达国家和自我变革创新中,不断适应本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一过程也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它使中国不断成长为名副其实的教育大国。一个标志性变化是,我国已经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

      

      十八大以来,各级各类教育的入学率不断提升,财政性教育经费稳定增长,其他教育指标也在逐步改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贯彻落实情况总体评估报告显示,我国教育总体发展水平已进入世界中上行列,说明我国正在跨入人力资源强国的门槛。

      

      相关政策文件还在密集出台,旨在加强教育的内涵建设,促进有质量的教育均衡发展,适应人民群众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需求。

      

      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把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传递出中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决心,也显示了我国教育发展重心已由重视硬件向重视“软件”转变。

      

      通过持续监测中国和国际教育强国的发展情况,高书国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以发达国家1.5倍的速度追赶着教育强国。如今我国教育在有些评价指标上已出现局部突破,国际上对中国教育的评价也随之改变。

      

      比如,从去年开始上海版小学数学教材已正式进入英国小学课堂。“我国教育已经从发达国家的‘追赶者’向‘并行者’转变,未来还将向‘领跑者’迈进。”高书国评论说。

      

      褚宏启告诉本刊记者,能否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需求是评价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在规模扩张和外延发展上成绩斐然,但在结构体系上还不尽合理,人才结构与就业结构、产业结构还不匹配,制约了我国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且,教育质量的短板日益凸显。一方面学生总体发展水平仍然不高,核心素养欠缺,创新能力弱,可持续发展不强;另一方面教育发展水平在区域间、城乡间、校际间还存在较大差距。

      

      在高书国看来,建设教育强国依然面临诸多压力。比如在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下,我国教育保障压力还会加大,城乡和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下,“信息鸿沟”、“质量鸿沟”或将成为教育不公平的新热点。与发达国家相比,拔尖人才培养还是我国教育体系的“软肋”,等等。他表示,问题并不可怕,关键要把问题转化为建设教育强国的策略。

      

    ▲ 2017年12月22日,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的学生参加航模项目比赛 章朔摄


    【建设教育强国为民族复兴奠基】

      

      今年1月24日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出席教育工作座谈会时强调,要按照新时代、新思想、新矛盾对教育的新要求,瞄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目标,加强顶层设计,谋划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规划建设教育强国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已经迫在眉睫。

      

      张力表示,按照党的十九大的总体部署,各级各类教育要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持续发力。一是城乡义务教育要从均衡发展转向一体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重在“保基本、补短板、促公平”;二是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须更好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们就业发展需求,在“上水平、提质量、增后劲”方面攻坚克难;三是师资建设、教育网络化、教育国际化、教育治理现代化,要在“强根基、添动力、扩开放”等方面迈上新台阶。

      

      “教育强国建设最关键的是教育治理现代化,其动力固然源自改革,核心最终是法治化。”张力说,在今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进程中,如果能够理顺和构建好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关系,使依法治教、依法办学、依法治校取得实质性进展,才能确保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战略落到实处,切实惠及数以亿计的学习者。

      

      褚宏启认为,建设教育强国必须志存高远,要对当前的教育目标进行“升级换代”,更加重视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合作能力、信息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培养,以适应21世纪对人才的新要求。

      

      “21世纪是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时代,以知识记忆为主要特征的应试教育已明显滞后于时代发展,也不具国际竞争力。”褚宏启说。

      

      在褚宏启看来,目标升级要求教育发展方式同步升级。具体而言,要从主要依靠规模扩张、财力物力资源投入、时间投入、强化考试技能,转向主要依靠教育结构优化、学生培养模式改善、管理方式创新、师资队伍素质提高、教育研究支持的轨道上来。

      

      教育结构优化的重点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英才教育。学生培养模式改善的重点是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学习方式,使其与教育目标精准对接。管理方式创新重在简政放权,激发学校、教师、学生的创造活力,同时政府要适度集权,加强宏观统筹能力。教师队伍提高和教育研究是为教育向“卓越”发展提供人力支持和智力支持的,也要切实加强保障,尤其是要应对好当前教师队伍总量不足和质量不够的问题。

      

      高书国建议,应力争提速实现教育强国目标,因为教育在国家和人的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作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效果具有时间上的滞后性。张力认为,建成名副其实的教育强国应在2045~2050年间,因为根据新时代新要求滚动更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曾预定的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时点将从2020年推到2030~2035年间。

      

      无论从哪个逻辑层面提出建设教育强国的路径,无论何时实现教育强国,高书国坚信,中国教育的新时代也已经来临,这个新时代是中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时代,也是中国人民享受世界水平优质教育的时代。LW


    刊于《瞭望》2018年第10期

    延伸阅读

    ☞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文字实录)

    ☞ 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解读报告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草案)》(摘要)及王晨所作说明

    ☞ 习近平为什么在内蒙古参选人大代表? 听听他本人怎么说

    ☞ 两会实录|发改委负责人就“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等答记者问

    ☞ 两会实录|财政部负责人就“财税改革和财政工作”答记者问

    ☞ 两会实录|农业部负责人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答记者问

    ☞ 两会实录|扶贫办负责人就“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答记者问

    ☞ 回复“两会”,关注瞭望两会


    长按上图,关注瞭望微信

    瞭望新媒体,给你权威的新闻洞察力

    总监制 | 王磊

    监 制 | 潘燕

    编 辑 | 喻千桓


    觉得不错,请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