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瞭望丨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

2018-03-18 《瞭望》新闻周刊 瞭望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大红色标题为本文文章,浅红色标题为已发篇目,灰色标题为暂未发篇目
◆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准确把握新时代新方位新坐标,增强发展优势,补齐发展短板,拓展发展空间,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王仁贵


  习近平总书记3月7日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这是一个必须跨越的关口。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要通盘考虑、着眼长远,突出重点、抓住关键。


  此前的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现在,我国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化,居民消费加快升级,创新进入活跃期,如果思维方式还停留在过去的老套路上,不仅难有出路,还会坐失良机。


  多位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的两会代表委员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发展的论述,既进一步强调了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紧迫性,也给地方推进相关工作指明了方向。


  受访两会代表委员、专家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在此基础上准确把握新时代新方位新坐标,增强发展优势,补齐发展短板,拓展发展空间,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 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的审议(盛佳鹏摄/本刊)


【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


  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要立足优势、挖掘潜力、扬长补短,努力改变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低端产业多高端产业少、资源型产业多高附加值产业少、劳动密集型产业多资本科技密集型产业少的状况,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新体系,形成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城乡一体的发展新格局。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表示,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发展实体经济的难点正在于制造业。当前制造业重新成为全球竞争的焦点,应充分认识和把握新一轮工业革命给制造业发展带来的历史契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建设形成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还要进一步优化制造业发展环境,加强统筹协调、部门协同和各级联动,推动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汇集到实体经济特别是先进制造业上。”张占斌认为,进一步优化企业营商环境,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提振企业家信心也尤为重要。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总经理助理、彩虹集团公司董事长朱立锋结合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指出,经过多年努力,中国制造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已得到较大改观。但受经济发展方式和各方面能力资源条件制约,中国制造绝大多数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仍普遍较低,大多数产品的质量也仍然处于中下水平,中国制造的低质量形象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朱立锋认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制造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提供了进一步的发展机遇。抓住当前机遇实现转变,需要通过质量技术创新,推动产品质量从低质量水平向高质量水平的提升,不仅使中国制造继续保持高性价比的优势,同时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制造低质量的形象,实现中国制造从中低端消费向中高端消费的渗透和发展。


  在全国人大代表、天能集团董事长张天任眼里,智能制造是制造业转型的最佳路径。他表示,应加快我国制造业数字化变革,推动传统产业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转型升级,引领经济增长从“低起点高速追赶”走向“高水平稳健超越”,供给结构从“中低端增量扩能”走向“中高端供给优化”,动力引擎从“密集的要素投入”走向“持续的创新驱动”,技术产业从“模仿式跟跑并跑”走向“自主型并跑领跑”,促进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以优质供给增强发展竞争力】


  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效能,推动资源向优质企业和产品集中,推动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和聚集,使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以优质的制度供给、服务供给、要素供给和完备的市场体系,增强发展环境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提高绿色发展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更是明确指出了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新增长极的方向,包括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军民融合产业。


  “实现高质量发展,一个根本要求是供给体系的质量要提高,也就是市场提供的商品和服务质量要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表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要转变生产方式,转变体制机制,转变思想观念。


  目前,国内高品质的需求尚无法完全得到满足。“有需求而没有供给,显示出供需脱节和供给响应机制的失灵。”刘尚希表示,这主要反映出两方面问题:


  一是市场优胜劣汰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这导致谁搞高端产品,反而谁就可能被淘汰,因为搞高端产品需要更多的物质投入和时间成本,高端供给的形成尚需假以时日。”刘尚希说,现在的关键是要避免出现逆向淘汰,要真正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


  二是有关部门在质量标准的制定和监管上仍待加力,以便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市场生产产品、提供服务都得有标准,只有从国家层面建立健全完善的标准体系,产品标准才能更符合群众需求。”刘尚希说,现在很多产品都已有标准,但标准偏低,低标准下出不了高品质产品。同时,针对创新活动形成的新业态和新模式等,相关标准仍待及时制定,补齐标准缺位。


  “政府在标准制定和市场监管上做到位,再加上优胜劣汰机制的形成,那么供给响应机制也就灵敏了。”在刘尚希看来,这样才能确保发展向着高质量方向迈进。


  结合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明确的培育新产业、新动能的方向,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表示,新技术对旧动能相关领域的改造、融合与提升日益加快,创新驱动在微观领域得到更多验证。比如,创新驱动正逐渐成为中国经济非常重要的推动力,以网络消费、互联网+、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行业为代表的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投资。而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材料、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都是未来壮大经济新动能的重中之重,也是产业体系的新支柱。


【以现代化经济体系赢得国际竞争主动】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内容。他曾明确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事关我们能否引领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潮流、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事关我们能否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张占斌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分析,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协同发力。


  一要推动经济发展质量、效率、动力变革。要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传统的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已难以奏效,必须更多依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发展,在保持一定增长速度的同时,必须切实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提高质量效益增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二要加快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尤其要看到,科技创新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支撑。要着眼国家战略需求,主动承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引进国内外顶尖科技人才,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支持,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再者,必须大力发展现代金融。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三要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要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实施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同时协调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科学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激活农村要素资源,促进乡村繁荣与发展。


  四要发展开放型经济。全面推进双向开放,促进国内国际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更好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继续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国际交流合作。


  五要构建起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力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决扫除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推进基础性关键领域改革取得新的突破,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LW


刊于《瞭望》2018年第12期


延伸阅读

☞ 定航:谋划2018中国高质量发展走向

☞ 瞭望|新气象是开创出来的

☞ 关注瞭望微信,回复“两会”获得系列报道

长按上图,关注瞭望微信


瞭望新媒体,给你权威的新闻洞察力

总监制 | 王磊

监 制 | 潘燕

编 辑 | 唐朵朵


觉得不错,请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