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叹茶丨几大博物馆为何专门为他,办了一场展览?

2018-04-08 瞭望新媒体 瞭望

我们今天为何纪念张伯驹?

附部分展品图


这是一场关于张伯驹先生诞辰120周年的纪念展↓↓


展览主题:

  • “予所收蓄 永存吾土——张伯驹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展”


展览内容:

  • 张伯驹生前鉴藏的33件套书画作品,不乏许多珍贵文物,如陆机《平复帖》卷、展子虔《游春图》卷、杜牧《张好好诗》卷、范仲淹《道服赞》卷等

  • 为保护文物,有些文物不得不用复制品替代,原作尚处休眠期


时间地点:

  • 4月3日-5月6日


主办方:

  • 故宫博物院与张伯驹潘素文化发展基金会、中国国家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院共同举办


  张伯驹何许人也?


  展览入口处这样介绍:


他出身显赫,名列“民国四公子”,他绝代风流,精通诗词,痴迷戏曲,深耕鉴藏,集诗人、词人、书法家、画家、鉴藏家、戏剧家于一身,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文化名人之一。

它购藏了《平复帖》《游春图》等国宝书画,被誉“天下民间收藏第一人”。

他的名字要么不知道,知道了就再难忘记。

他,就是张伯驹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告诉《瞭望》记者,张伯驹先生收藏,初时出于爱好,后则以保护祖国文物不外流为己任,甚至变卖家产,亦不改其志,他曾言“予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体现出崇高的民族大义和爱国情操。


  新中国建立后,他把耗费了毕生心血的收藏捐献国家,尤其是自1956年起,张伯驹和夫人潘素女士分数次将收藏的部分精品文物捐赠或转让给国家,多数收藏在故宫博物院,包括西晋陆机《平复帖》卷、唐李白《上阳台帖》、杜牧《赠张好好诗》卷、宋范仲淹《道服赞》卷、蔡襄自书诗册、黄庭坚《诸上座帖》等法书精品,极大地丰富了故宫法书类馆藏,提升了故宫法书的收藏品质。价值连城,意义重大。


  所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张伯驹购藏的书画珍品,已经成为国家的重要财产,保留着中华文脉,延续着我们民族的精神和文化,并为全体国民所共有。


  他的事迹也已经转化为不朽的精神,激励着影响和激励了一批又一批社会收藏家和贤达人士,将自己的珍贵收藏捐赠给国家使其得到科学的保存与妥善的利用,同时在更多的观众面前发挥最大的社会价值。


  收藏机构也表达了对捐赠者的敬意与感恩。如近年来,故宫博物院专门设立景仁,陆续出版捐赠大家系列丛书,为农民捐赠者何刚举办追思会;吉林省博物院为张伯驹先生设立专馆等。


  “博物馆与社会收藏家及普通大众之间建立起来的这种良性互动关系,有利于营造相互信任的真诚的人文情怀,有助于推动社会力量多方面、多层次参与博物馆建设。”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说。


  关强还说,国家文物局将不断发展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切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文物藏品捐赠制度,争取财税等有关部门的支持,探索建立捐赠人税收减免优惠举措,充分调动社会各界捐赠藏品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博物馆之友等组织的积极作用,进一步优化捐赠程序。同时建立全方位监督机制,在规范捐赠管理的同时,引导博物馆给予捐赠者最高礼遇,切实维护捐赠人的合法权益,引导文物捐赠朝着有利于文物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目标健康发展。唯有如此,才能让越来越多的精美文物在博物馆展厅中熠熠生辉,接受更多普通百姓欣赏观摩,持久传递艺术的无上魅力和文明的伟大力量。这是对文物捐献者最好的感激,更是对他们的最高褒奖。


— 部分展品简介 —

注意手机往右倾


[晋]陆机草隶书《平复帖》卷

(复制品)



  • 此卷为西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陆机(261—303)写的一封信札,共9行,计84字,是用秃笔写于麻纸上的。

  • 因文中有“恐难平复”之语,故名。

  • 全帖笔意婉转,风格平淡质朴,是现存年代最早并真实可信的西晋名家法帖,它一方面是隶书发展过程中的标本,更是汉字由隶书向楷书过渡的重要佐证,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平复帖》内容涉及3个人物,贺循,字彦先,是陆机的朋友,身体多病,难以痊愈。陆机说他能够维持现状,已经可庆,又有子侍奉,可以无忧了。

  • 吴子杨,以前曾到过陆家,但未受到重视。如今将西行,复来相见,其威仪举动,自有一种较前不同的气宇轩昂之美。

  • 最后说到夏伯荣,他因寇乱阻隔,没有消息。

  • 此帖宋代入宣和内府,明万历间归韩世能、韩逢禧父子,再归张丑。清初递经葛君常、王济、冯铨、梁清标、安岐等人之手,后归入乾隆内府,再赐给皇十一子成亲王永瑆。光绪年间为恭亲王奕訢所有,并由其孙溥伟、溥儒继承。后溥儒为筹集亲丧费用,将此帖待价而沽,经傅增湘从中斡旋,最终由张伯驹以巨金购得。

  • 张伯驹、潘素夫妇于1956年将此帖捐献国家。


【隋】展子虔(传)《游春图》卷

(复制品)



  • 此图绢本,本幅无作者款印,幅前宋徽宗题“展子虔游春图”。

  • 描绘了官宦贵族在春光明媚的季节郊外“踏青”的游乐场面,整幅以自然风光为主,人物殿阁点缀其间,人们或骑马,或步行,或乘船,在花团锦簇的湖光山色中流连忘返。

  • 画家在创作中较好地表现了“远近山川,咫尺千里”的空间效果,“丈山、尺树、寸马、豆人”,比例关系适宜,改变了六朝“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无空间山水面目,造型手法更为丰富,写实能力明显提高。

  • 在用笔设色上,以青绿勾填法绘山石,局部则以金线勾描,鲜明纯净,呈现出一种富丽堂皇的古拙美。

  • 此图的时代归属在学术界目前尚有争议,但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它仍然是早期青绿山水里程碑式的佳作。


[唐]李白草书《上阳台帖》卷



  • 此卷引首有清高宗弘历楷书题“青莲逸翰”四字,正文右上宋徽宗赵佶瘦金书题签“唐李太白上阳台”一行。

  • 内容为自咏四言诗,其用笔纵放自如,快健流畅,于苍劲中见挺秀,意态万千。

  • 徐邦达先生认为此帖较为粗率,用笔缺少唐代硬毫笔的特征,认为是宋人伪作。

  • 启功先生认为此帖有李白题款,有宋徽宗鉴赏的题跋、题签,并且与李白豪迈之风相符,鉴定为李白真迹。

  • 此帖曾入北宋宣和内府,后归贾似道,元代经张晏处,明藏项元汴天籁阁。清代先为安岐所得,再入内府,清末流出宫外。

  • 民国时入张伯驹手,新中国建立后献给毛泽东主席,1958年此帖转交故宫博物院收藏。


[宋]蔡襄行书自书诗卷



  • 此卷为宋代书法家蔡襄所书。

  •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兴化仙游(今属福建)人。善诗文,书法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誉,被推为本朝第一,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 北宋皇祐二年(1050年),蔡襄罢福建转运使,召还汴京修起居注,遂从福州一路北行,历时半年多。沿途见闻有感于怀者,皆成诗章,此卷所书五言、七言诗即是。书写时间当在诗成之后不久,蔡襄时年约40岁。因属个人诗稿,无意求工,故笔致飘逸流畅,点画婉转精美,充分展示了蔡襄中年清健圆润的书风与纯熟的功力。

  • 近代朱文均赞云:“此册行楷略备,无不臻美。其婉约处极似虞永兴,而温栗不减柳谏议。盖其能博采约举以自成一家书派者。”

  • 此卷原装帧为册,由张伯驹购自朱翼盦,新中国成立后捐献国家。


[宋]吴琚行书杂诗帖卷



  • 此卷作者吴琚,“字画类米芾”。

  • 全卷以行、草书杂录前人诗句共10则,书于10纸之上,裱为6段,其中数则有缺佚字句。点划精意且多变化,风格生动自然,极似米芾书体。然圆熟婉转,欹正互补,与米芾紧结险峻之风有所不同。

  • 此帖曾为清代张应甲收藏,后归张伯驹。1956年由张伯驹潘素夫妇捐献国家。


[明]唐寅《王蜀宫妓图》轴



  • 此图原名《孟蜀宫妓图》,俗称《四美图》,由明末汪砢玉《珊瑚網·画录》最早定名,沿用至今。近经专文考证,当改为《王蜀宫妓图》,描绘的是五代前蜀后主王衍的后宫故事。

  • 作者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吴县(今江苏苏州)人。29岁得中应天府(今南京)第一名“解元”,30岁赴京会试,却受考场舞弊案牵连被斥为吏,此后以卖画为生。

  • 其绘画擅长山水、人物、花鸟各科。画法早年受沈周、文徵明影响,30余岁时拜周臣为师,主宗南宗“院体”一路,后泛学宋元诸家,自成一体。

  • 绘画上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诗文上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才子”。

  • 画面中四个歌舞宫女正在整妆待君王召唤侍奉。她们头戴金莲花冠,身着云霞彩饰的道衣,面施胭脂,体貌丰润中不失娟秀,情态端庄而又娇媚。此图为唐寅人物画中工笔重彩一路画风的代表作品,设色鲜明,既有浓淡、冷暖色彩的强烈对比,又有相近色泽的巧妙过渡和搭配,使整体色调丰富而又和谐,浓艳中兼具清雅。作品画风带有雅俗共赏的艺术特色。


记者丨刘苗苗


静读时代,感悟生活

叹茶,瞭望微信晚间副刊


总监制丨王磊

监    制 | 潘燕

编    辑|唐朵朵

觉得不错,请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