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台湾光复70年:以史为鉴防止悲剧重演(附台湾同胞抗日大事记)

2015-10-24 杨琳 张程程 瞭望

▲一列火车开出台湾阿里山沼平车站。本刊记者 黄晓勇 摄


2015年10月25日,是台湾光复70周年纪念日

台湾同胞的抗日斗争是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 如今台湾岛内对于台湾光复存在不同看法,甚至是曲解和抹杀历史

■ 隆重纪念台湾光复70周年,警示世人,必须巩固抗日战争胜利成果,坚决反对台独分裂行径,两岸共同确立民族复兴目标,防止历史悲剧重演

■ 附《台湾同胞抗日大事记》



受访专家

郭震远: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

杨立宪:全国台湾研究会副秘书长、研究员

朱松岭: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两岸关系研究所所长、教授


  “日本人比森林的树叶还繁密,比浊水溪的石头还多,可我反抗的决心比奇莱山还要坚定!”在根据“雾社起义”史实拍摄的台湾本土电影《赛德克·巴莱》中,台湾原住民赛德克族马赫坡部落头人莫那鲁道,在决定起义时对自己的族人这样说到。


  在这场令日本举国震惊的事件中,300名起义台湾原住民,共杀死侵台日寇134人,杀伤215人。日本殖民当局调集大量日军,动用飞机、大炮以至化学武器,极其野蛮地残杀起义民众,造成900余人死亡。


  在抵抗中,数百名赛德克老人和妇女为了使儿子、丈夫无后顾之忧,纷纷自缢,云雾缭绕的高山深林之中挂满遗体。起义被镇压后,莫那鲁道独自进入山林,饮弹自尽。整个部落最后只剩不足300人存活,被日本殖民者强行迁离雾社地区,并被迫改名。


  雾社起义,只是台湾同胞在日据50年间开展武装抵抗的若干悲怆事件中的沧海一粟。台湾历史学家认为,有65万台湾同胞为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献出了生命。


  10月23日,纪念台湾光复7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10月23日,纪念台湾光复7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出席大会并发表题为《共同铭记历史 共圆伟大梦想》的讲话。 新华社记者 马占成 摄


  2015年10月25日,是台湾光复70周年纪念日。70年前的这一天,日本在台50年的殖民统治彻底结束,宝岛重归祖国怀抱。其后数天,全岛民众举行了各种形式的光复庆祝活动。


  史料记载,当时岛内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许多家庭还焚香祭祖以慰先人。台北市30万人盛装而出,欢呼歌舞,三天三夜不断地举行火炬大游行,其他县市也都举行了大规模的欢庆活动。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台湾同胞的抗日斗争是全民族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透过近代历史风云,两岸同胞深刻体会到,大陆和台湾是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我们的命运从来都是紧紧连在一起的。国家强大、民族强盛,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每一个中国人生存、发展、尊严的保障。站在台湾光复70周年的历史坐标点上,两岸同胞更应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同承担起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台湾光复是重大历史转折


《瞭望》:如何看待台湾光复的历史意义?现在,在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时间点上,两岸共同纪念台湾光复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郭震远:台湾光复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转折。1895年,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这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是一个非常严重的事件。19世纪80年代,中国已在台湾设立单一行省。自1840年以来,虽然清政府陆续签订了一些不平等条约,也有割地赔款的情况,但是将一个省成建制地割让出去,无疑是空前绝后的屈辱事件。


  通过《马关条约》,日本从中国获得了2.315亿两白银赔款。虽然金额稍低于1901年《辛丑条约》赔付给八国联军的巨额赔款,但如果从单独赔款给某一个国家的口径来计算,《马关条约》的赔款金额最大。


  割让台湾,给中华民族造成的心理冲击也非常强烈。一向被认为是“蕞尔小国”的日本,居然如此地狂傲、暴虐,这极大地刺激了中国人的社会心理,以至于此后第3年便发生了戊戌变法;16年后爆发辛亥革命,清王朝覆灭;1945年,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胜利,收复失地,台湾光复。可以说,台湾光复的现实意义和《马关条约》带来的民族屈辱,是一体两面的。


  如今,我们站在抗战胜利70周年的时间点上回顾历史,真是感慨万分。现在的中国不仅洗雪了百年耻辱,更已跻身世界大国行列。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我们已经走过了一段路程。此时两岸共同纪念台湾光复70周年,是一种缅怀,一种感慨,更是一种鼓舞。每个中国人,都应由此更加坚定正在为之奋斗的民族复兴道路。


  杨立宪:台湾光复使我们的国家洗雪了割地赔款的民族耻辱,结束了台湾被日本殖民统治50年的历史。由此,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版图,毫无疑问地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同胞也重新成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这是台湾光复的历史意义。


  两岸同胞共同纪念台湾光复的现实意义更加深广。我们重温历史,更要牢记历史,不能忘记台湾光复是付出了多么大的代价和牺牲才换来的。因此,必须巩固抗日战争胜利的成果,坚决反对台独分裂行径,两岸共同确立振兴中华的目标,防止历史悲剧重演。


  朱松岭:台湾光复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一雪甲午战败前耻的重大事件,它是中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重大成果,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两岸共同纪念台湾光复的现实意义重大:


  • 首先,这有助于明历史、正视听。现在,台湾岛内有个别人“皇民”思想抬头,妄图篡改历史,为日本军国主义、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翻案。两岸共同纪念,摆事实、讲道理,借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将二战时期两岸人民共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史实公之于众、广为宣传,使之深入人心,以达到帮助民众了解历史、以正视听的效果。


  • 其次,有助于通过历史、警示未来。台湾从割让到光复的历史充分说明,台湾、澎湖列岛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两岸共同纪念,有助于警告日本右翼势力和台湾分离主义势力,展示两岸通过历史警示未来的决心。


台湾同胞从未停止抗争


《瞭望》:如何评价台湾同胞在日据50年间的抗日历史?哪些重大历史事实证明台湾同胞始终没有放弃对日本侵略的反抗?


  郭震远:台湾同胞抗击日本殖民统治的历史,原本就是铁的事实,不容任何人歪曲和抹杀。1895~1945年的50年日据时期,台湾同胞的抗日行动从未停止,武装抗日此起彼伏、前赴后继,这不仅铭记在中华民族抗击外侮的历史中,更在世界人民反殖民统治的斗争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曾多次访问台湾,尤其非常关注台湾中南部地区的抗日遗址。上世纪30年代的“雾社起义”,对日本国内的震动非常之大。2011年,我到访台中的一个山区。那里正是当年的雾社部落残部不足300人被日本殖民者强行迁址的所在地。在那里,部落被迫改名为“清流”部落。我在那里住了3天,与部落的头人、原住民亲密交流。


  这些原住民对于祖国大陆充满了向往,自发在山坡上设立了一个纪念“雾社起义”的陈列室。陈列室非常简陋,只有3个房间,加起来不过50多平方米。部落头人说,这个陈列室是他们自己弄起来的,没有得到任何资助。但他们会永远把它保留下去,因为他们对于自己祖先的英勇抗日行动充满了自豪。


  日据时期,非武装抗日行动也持续不断。这期间,日本以极端暴力的手段推动“皇民化”运动,以废汉字、禁戏剧、毁寺庙、建神社、讲日语、改姓名(中文改成日文)等激烈手段,对台湾人民进行了一场人类史上前所未有的认同改造运动,意在“使本岛人成为真正日本人”。


  面对这样的形势,岛内先贤以多种形式进行反抗。比如蒋渭水先生,学医出身的他目睹日本统治的残暴,毅然放弃了优越的工作待遇,投身民族运动,创建台湾文化协会,极力推动保持中华传统文化,抵抗日本的文化殖民。


  “皇民化”运动影响极为恶劣,李登辉就是“皇民化”运动结下的“毒瘤”。然而即便是在那一时期,也有非常多的台湾同胞自觉保留中国名字,讲自己的语言。1945年台湾光复,台湾作家吴浊流形容当时的情境:“五十年间的皇民运动,只仅一天就被吹走了”,这本身就体现了台湾同胞对中国强烈的祖国认同。


  朱松岭:日据50年间,台湾同胞一直与日本殖民主义者进行着不屈不挠的英勇抗争。50年的日本殖民史同时也是一部台湾同胞的抗日斗争史,同时更是一部台湾同胞渴望回归祖国的奋斗史。


  50年间,台湾同胞先后在简大狮、林少苗、柯铁、黄国镇、罗福星、余清芳等领导下进行抗日斗争,先后爆发了北埔事件、林圯埔事件、苗栗事件、六甲事件、西来庵事件、太鲁阁事件等抗日起义,1930年更爆发了“雾社起义”。日本殖民台湾后中后期,蒋渭水等抗日英雄领导台湾同胞进行了反对日本殖民的政治斗争和文化斗争。


  50年间,台湾同胞为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共付出65万人的生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告诉后人,反抗侵略、回到祖国怀抱是台湾同胞在殖民时期不变的价值追求。


  今天的台湾同胞已经不单纯是1945年从日本殖民主义者手中接受过来的台湾民众,他们还包括1945年尤其是1949年以后从大陆跨海移居台湾的中国民众。这两部分中国人共同在台澎金马书写着纪念抗战的历史。


  杨立宪:日据50年,也是台湾同胞持续抵抗日本殖民统治的50年。初期的武装反抗十分激烈,从林少猫等领导台湾抗日武装,到丘逢甲开展反割台斗争;从黑旗军首领刘永福领导全台武装战斗,到1930年高山族原住民领导的“雾社起义”,台湾民众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上世纪20~30年代,岛内各种形式的抗日斗争兴起,比如林献堂、蒋渭水等人创建的台湾文化协会积极推动保留中华文化,成为重要的启蒙文化团体。可以说,50年间台湾同胞的抗争一直没有中断。台湾能够光复,台湾民众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贡献。台湾光复后,台湾民众在大街小巷敲锣打鼓欢庆胜利,持续了整整三天,彰显出中华民族共同的抗日心态和民族气节。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台湾的抗日斗争与祖国大陆的抗战是一个整体。全面抗战期间,在大陆参加抗日的台胞就有5万多人,还成立了许多颇有影响的抗日组织。比如李友邦将军领导“台湾义勇队”,在江苏、浙江、福建一带打游击,开展抗日斗争。


  两岸人民共同反抗日本侵略的历史令人感叹——民族衰落的时候,台湾被迫割让;当民族奋起反击外侮,抗战获得胜利,台湾也得以光复。这鲜明地体现出,两岸之间的命运与共、不可分割。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未来更是这样。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台湾同胞的抗日斗争是全民族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因也就在于此。


历史不容曲解和抹杀


《瞭望》:历史映照着现实。如今台湾岛内对于台湾光复存在不同看法,甚至是曲解和抹杀历史,这折射出岛内怎样的政治氛围?


  郭震远:对这个问题,我感到深深的忧虑。近两个月来,我们观察到岛内关于台湾光复的一些杂音和乱象。比如8月份的所谓“反课纲”运动。“反课纲”虽与去年的“反服贸”运动性质相同,但其折射的问题和指向却各有侧重。


  “反服贸”着重于反对两岸经济交流;“反课纲”则是反对历史教科书中关于“日本对台湾殖民历史的批判”。比如,将“日治时期”改为“日据时期”,在“慰安妇”一词前面加“被迫”,这些微调实际上是恢复历史事实。“反课纲”实际上是反对回归历史的真实。


  50年日据时期,台湾同胞的反日斗争从未中断。但是现在,岛内某些人却出于政治考量,故意歪曲历史。尤其是李登辉今年7月下旬访日期间,大发媚日言论,说什么“台湾那时候属于日本,哪有去抗战”,“钓鱼岛属于日本”。这样的荒唐之语,连一些绿营人士都看不下去了。


  这种种丑态,与其个人特质有关,其背后更有明确的政治考量和利益驱动。


  “欲灭其国,先去其史”。自1988年开始,李登辉在台湾岛内掌权12年,2000年陈水扁掌权8年。二人极力抹杀台湾先贤的光辉抗日史实,前者取消“台湾光复纪念日”法定假日,并将其窜改为“终战纪念日”;后者则窜改历史教科书,旨在于意识形态上切断台湾同胞的两岸历史连结记忆,断绝台湾同胞对祖国的认同。台独势力就台湾光复一事炮制所谓“台湾地位未定论”,误导台湾同胞的祖国民族认同。


  杨立宪:台湾光复后,虽然我们从日本人手中夺回了台湾,但是祖国的真正统一并没有实现。在台湾岛内,50年日本殖民统治余毒未清,特别是“皇民化”运动贻害深远,比如李登辉等老牌台独分子甚至认同日本是祖国,对台湾光复的历史大肆曲解、抹杀。岛内的台独势力从来没有放弃分裂主张,李登辉和陈水扁执政20年间推行的“去中国化”,使得台湾民众对于祖国的认同感难以真正建立起来。岛内民众的“心理回归”任务还相当艰巨。


两岸共同撑起民族复兴重任


《瞭望》:从未来看,两岸共同的发展前景在哪里?两岸如何才能够共同撑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这需要两岸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做哪些努力?


  郭震远:当前,我们应该更加理性地看待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以及实现祖国统一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过去一段时间,特别是2008年以来,两岸间的经贸发展、文化交流、人员往来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确立了“九二共识”作为两岸制度化协商的基础。但是社会各界对于取得这些成果的曲折性和复杂性,了解得并不充分,有时过于乐观。


  应该引起高度警觉的是,岛内台独势力从未放弃台独分裂主张,并一直得到某些国际势力的支持。因此,我们宁可把困难因素考虑得更复杂一些,这对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乃至最终实现祖国统一,都非常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增进两岸政治互信,夯实共同政治基础,是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着眼长远,两岸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终归要逐步解决,总不能将这些问题一代一代传下去。


  立足于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形势的清醒判断,我们更要坚定祖国和平统一的信心。中国的日益强大举世公认。在此背景下,两岸之间的依存度必然会越来越紧密,这是祖国和平统一的坚实基础。


  朱松岭:两岸长期分治,化解政治坚冰也需时日。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需要建立互信、增进互信,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以民生福祉、民族复兴为依归,达成两岸和解、两岸合作、两岸和平,双方不断磨合、不断整合,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


  这需要两岸建立和增强政治互信,协商、谈判、签署和平协议;需要两岸经济合作进一步制度化,落实两岸两会协议,使得两岸政治、经济、社会关系不因政党轮替而涨落,不因岛内政治变化而变化。两岸社会层面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合作,比如社区建设合作、青少年交流互动合作、两岸互派教师讲授各自的社情民意,等等。总之,两岸共同发展、繁荣需要双方合作、共赴荣景。


  杨立宪:台湾光复之后,与祖国大陆仍是分治状态。60多年过去了,还未完成统一大业,这是国家和民族的不幸。


  过去的8年,我们确定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和方向,求同存异、共创双赢。可以说,这是两岸关系最好的时期,也是台湾与外部关系最为顺畅的时期。这样一个和平发展的成果必须得到珍视。从未来看,无论以后谁在岛内执政,都必须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成果,并且将其持续推向深入。


  从大陆方面看,我们要继续坚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


  • 在政治上要正视现实,通过政治对话和谈判,对统一前的两岸关系有一个合情合理的安排,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前景。


  • 在经济上,两岸每年2000亿美元的贸易额已经相当可观。但仍然不平衡、不全面,大陆对台湾开放的多,台湾对大陆开放的少。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抵挡,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依存度发展速度非常之快。在这种情势下,台湾到底还有多少时间可以拖延?


  • 在人员交往、文化交流方面,两岸每年941.1万人次的往来量,通航、留学、就业等方面的发展态势不错,但也还不够。大陆方面态度积极,台湾方面顾虑重重、条条框框很多。这些方面应该更加开放,促进民间深入的了解、理解。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所追求的国家统一不仅是形式上的统一,更重要的是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如何达到心灵的契合?只有在深入交流中相互了解、达成理解,在合作共事中释放善意、巩固互信,逐渐抚平历史给台湾同胞造成的心灵创伤,使两岸同胞自然而然地建立起新的统一、一致的国家民族认同,心往一起想,劲往一起使。LW


原标题丨台湾光复70年:历史昭示未来

刊于《瞭望》2015年第43期


了解多一点


台湾同胞抗日大事记

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翌年清政府战败,于1895年4月17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消息传出后,举国同愤,反对割台;台湾全省“哭声震天”,鸣锣罢市。从1895年台湾被侵占到1945年台湾光复的50年间,台湾同胞在岛内和大陆不屈不挠地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对日斗争。
1895年5月,地方绅民丘逢甲等创议成立“台湾民主国”,抗击日寇侵占台湾。唐景崧为“总统”,刘永福为“大将军”,丘逢甲为“义勇统领”,立年号“永清”。唐景崧电奏清政府:“今之自主,为拒倭计,免其向中国饶舌;如有转机,自仍归中国。”随后,各地义军并起,全岛人民展开了英勇的武装反割台斗争。
1896年1月,抗日武装民众攻进台北,与敌激烈巷战。台北至淡水一线被民众收复,切断了南北交通电讯。日军对北部地区进行报复性“大扫荡”。
1897年5月8日,《马关条约》规定台湾同胞选定中国国籍最后期限。同日,台湾同胞渡海回祖国大陆的有7000多人。当日,简大狮、詹振等率领抗日武装6000余人袭击台北,冲进市区,一度占领奎府街、大龙峒等。
1898年2月,简大狮、罗锦春领导的抗日武装,在竹子山倒照湖一带,与日军激战6天,罗锦春牺牲,简大狮率部退进深山。12月,林少猫率领抗日武装3000余人袭击潮州、恒春。柯铁等抗日武装占据大坪顶。
1902年5月,抗日武装领袖阮振、林少猫等被日寇诱捕杀害。台湾同胞抗日武装斗争转入低潮。据日方统计,自1898年至林少猫牺牲为止,4年间,日寇杀害我抗日民众共11950人。
1912年12月,孙中山派同盟会会员罗福星等秘密到台湾,宣传抗日复台,回归祖国。罗福星随后策动多次起义,1913年12月,日警在全台大搜捕,罗福星等921名革命志士被捕,其中罗等200余人被杀害。
1914年6月,日总督佐久间亲自指挥万余军警进攻太鲁阁,台湾少数民族同胞奋勇迎敌,苦战90天,毙伤日军300余人,佐久间坠崖身亡。
1915年5月,余清芳、江定、罗俊3人为首领,率领数千民众起义。7月,起义军队进攻噍吧哖(今台南玉井乡),全歼甲仙埔、大邱园、小张犁、阿里兰等地日警。起义被日军镇压下去,1000多人被日寇判处死刑。
1921年

10月,台湾文化协会在台北成立。这是民族主义重要启蒙文化团体,主要成员有林献堂、蒋渭水、蔡培火、洪元煌、林幼春等人。在该协会影响下,台湾各地青年相继组织各种文化团体。

1922年1月,旅居北京的台湾学生成立“北京台湾青年会”,蔡元培、梁启超、胡适等为名誉会员。大陆各地的台籍学生也纷纷成立学生组织,广泛开展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
1927年12月,台湾农民组合举行全岛第一届大会,成立了全台领导机构。农会会员迅即发展到数万人,农民运动蓬勃展开。
1930年10月27日,爆发震惊中外的“雾社起义”。雾社的台湾少数民族同胞为反抗日本殖民者的压迫奴役,经过周密计划发动起义,共毙伤日警数百名。日本殖民当局调集大量日军,并动用飞机、大炮以至使用化学武器,极其野蛮地残杀起义民众,被日军杀害的有900余人。日寇暴行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日本政府被迫撤换台湾总督及有关人员。
1937年11月,宜兰等地700多名矿工集体暴动,反抗日寇迫害。
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前,抗日志士丘念台等组织“东区服务队”,在惠、潮、梅所属的25个县中,宣传抗日,发展组织,训练民众。
1939年2月22日,台湾民众的抗日组织台湾义勇队成立,以李友邦为队长。义勇队主要从事抗日宣传,教化日军俘虏,战时医疗服务,搜集、传递情报,参与战时社会服务等活动。同日,在浙江金华成立了台湾少年抗日组织——台湾少年团,李友邦兼任团长。
1941年2月,台湾革命同盟会在重庆成立,并发表宣言,号召台胞参加抗战,表示只有光复台湾,抗战才能胜利;只有协助祖国抗战,台胞才能获得自由解放。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接受无条件投降。10月15日,中国军队在台湾基隆登陆,台湾民众传诵着“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诗句,唱着“六百万民同快乐,壶浆箪食表欢迎”的歌曲,热烈欢迎祖国军队进入台湾。10月25日,台湾地区日军投降仪式在台北市公会堂(即今“中山堂”)举行。台湾省行政长官陈仪代表中国政府正式宣告:从即日起,台湾和澎湖列岛正式重新归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国民、政事皆置于中国主权之下。这一天被定为“台湾光复日”。


资料整理/杨琳

刊于《瞭望》2015年第43期


瞭望 OutlookWeekly1981

转发请注明【来自瞭望微信】

点击【阅读原文】 下载瞭望客户端

更多精彩,请订阅《瞭望》新闻周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