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十三五”,更要全面从严治党
1.中国重构政治生态
2.三年来,各地政治生态变化几何
3.决胜“十三五”更要全面从严治党
■ 全面从严治党是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必需的战略保障和战略举措
■ 效果显著,但从严治党未有竟时:政治生态趋好,但仍要警惕反弹;“乱作为”得到遏制,但“不作为”仍需加力解决;制度创新是永恒的课题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全面从严治党与建成小康社会、深化改革、依法治国,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不可分割。
大事业需要大党建,大党建统领大事业。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刘春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从严治党不仅是执政党对人民的承诺,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战略举措和保障。”
“决胜阶段”更要从严治党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未来五年,我国将迎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
打铁必须自身硬。“只有建设一个强有力的政党,我们党才能够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成为领导全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力量。”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辛鸣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说,“因此,五中全会特别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和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且要求更严格、更明确。”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的环境看,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可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政治生态’是政治生活的大环境、大氛围、大气候。如果党内存在着滥用权力、违法乱纪等歪风邪气,会直接影响社会风气,二者形成恶性循环,政治生态就难以风清气正。”刘春说。
在辛鸣看来,全面从严治党是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必需的战略保障和战略举措;良好的政治生态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逻辑必然和自然结果。
“未来五年是非常不平凡的五年,必须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这样才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中国社科院政治学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室主任田改伟说,“党内民主促进和带动人民民主,党内和谐推动社会和谐,党内团结状况决定着社会的整体力量状况。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关键是全面从严治党。”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任务看,五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也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领导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对党员干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目前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
田改伟分析说,从严治党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的基本原则,但党自身的建设如何严、怎么严在不同历史时期重点不同。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新时期,从严治党有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求党的组织纪律严格,党员严格遵守党规党纪,并且通过严格党内纪律,来提高党领导改革开放的水平,提高党员领导干部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
“只有广大党员干部敢于担当起深化改革的历史重任和工作责任,我们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布局才能落到实处,才能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田改伟说。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离不开全面从严治党的进一步深化。五中全会公报提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全面提高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的能力和水平。
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张希贤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是党的领导能力现代化。全面从严治党是解决党的领导能力现代化的基本手段。”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也要实现依规治党。”辛鸣说,“如果执政党是有规矩的,是令行禁止的,是懂法度的、有法律意识的,那么整个国家也更加容易建设成为一个法治国家。”
进入“决胜阶段”,“要把党的建设和全面深化改革结合起来,放到改革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大格局中去,放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去,以党的建设推动党领导的事业,以党领导的事业促进党的建设,展现出大党建与大事业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良好态势。”田改伟说。
三年实践效果显著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从严治党摆在突出位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把管党治党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提升,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进一步增强。
三年的实践效果显著。
其一,从实际效果层面看,党风不正、贪污腐败在一些部门、单位蔓延泛滥的恶性趋势得到遏制。“现在查处的腐败案件绝大多数都是十八大以前的事。可见十八大后,震慑、高压是产生效果了。”刘春说,歪风邪气、违法乱纪大为减少,这是个新气象。
其二,从思想认识层面看,党员干部对于必须严守党规党纪,都有了相当清醒的认识。
对此,辛鸣强调,当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都有纪律约束,并且自觉认同纪律的时候,从严治党就已经完成了一大半的工作量了。
其三,全面从严治党对全社会正能量的形成产生了直接的推动作用。“党风、政风和社风,相互作用,初步形成良性循环。”刘春说,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领导干部铺张浪费、请客送礼不能搞了,社会大众也反对铺张浪费,也要节约。社会风气逐步好转也反过来成为从严治党的良好环境。
“现阶段,全面从严治党最主要、最深刻的特征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全面。”辛鸣指出,管党治党,我们把它当成系统工程。不仅要治标,转作风、反腐败,还要治本,搞制度建设;不仅要管住党员的行为,还要管住党员的内心;不仅管党员干部的行为,还要管整个党组织的行为,给党的组织建设立规矩;不仅管普通党员,还要管领导干部。
田改伟认为,三年来,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在“严”的基础上,还做到了“实”和“敢”。
田改伟说,在“实”的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严治党不是停留在口头上、文件里、会议中,而是实实在在地落实在行动中,重在取得实绩、实效。无论是落实八项规定还是惩治贪污腐败干部,就是在一个个具体问题的解决中,在一个个腐败案件的查处中不断推进党的建设。
在“敢”的方面,最为百姓称道的无疑是敢于“打老虎”、打“大老虎”。刚刚结束的五中全会确认中央政治局之前作出的给予令计划、周本顺、杨栋梁、朱明国、王敏、陈川平、仇和、杨卫泽、潘逸阳、余远辉开除党籍的处分,就是一个鲜明的例证。
从严治党未有竟时
“当前,全面从严治党面临一个新节点,已进入一个深化发展的新阶段。”刘春说,在这个阶段,必须正视仍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首先,当前政治生态趋好,但仍要警惕反弹。
刘春说,下一阶段能否保持三年来取得的成绩,防反弹、防回潮、防卷土重来,既是一个主要问题,也是一个难点。“强力反腐、大力纠风,不在于一时,也不在于一事,关键在于长久和全面。”
辛鸣也认为,“常态化”是巩固成果,扩大“战果”的关键所在。“在雷霆万钧的力度和坚定不移的决心下,全面从严治党这三年来已经取得了很明显的成效。祛沉疴、除痼疾,没有坚定的决心、坚强的意志是不行的,但全面从严治党更应保持常态化,自然地体现于政党建设的日常政治生活之中。”
辛鸣认为,全面从严治党的“常态化”,一可“治未病”。“唯有保持常态化,才能腾出手来前瞻性地开展工作,把可能发生问题的领域、环节提前予以重视,在政党还没出现毛病时提前保养,在政党成员开始有亚健康状态的时候及时保健、提醒”。
二可“治内伤”。“现阶段从严治党所面临的、大家关注的问题,大多属于‘皮外伤’。下一阶段真正要解决的,是已经潜移默化在广大党员思想观念中,习以为常,进而视而不见的‘内伤’,例如理想信念的动摇。”辛鸣说。
其次,当前“乱作为”得到有效遏制,但“不作为”仍需加力解决。
刘春认为,在复杂和艰巨程度上,打击“不作为”更困难。
“广大党员干部如何既遵守党纪国法的底线要求,更有积极推进中央布置的各项改革和发展任务的担当意识?如何鼓励党员干部敢于担当?都需要在进一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过程中寻找答案。”田改伟说。
其三,在7月底举行的修订廉洁自律准则和纪律处分条例座谈会上,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制度创新是永恒的课题。三年的从严治党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也面临着如何将经验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问题。
刘春说,十八大以来,制度建设更多地关注了惩办和打击,下一步应该更多地强化监督和相关配套制度的建设。
“巡视制度之所以发挥了很大作用,就是因为它起到了杠杆的作用,将过去上下监督脱节、党内监督资源各自为政的缺陷弥补了,把群众和广大干部的监督跟上级的监督连接、整合起来了。”刘春说,接下来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如何发挥和组织党内的监督力量、整合监督资源上,不能总让纪委唱独角戏。
记者丨张程程 韩冰 实习生甘兰蕙子
刊于《瞭望》2015年第45期
转载请注明【来自瞭望微信】
点击【阅读原文】 下载瞭望客户端
更多精彩,请订阅《瞭望》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