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瞭望圆桌| 巴黎恐袭影响七面观

2015-11-24 记者/刘延棠 瞭望

■ 巴黎恐袭事件将如何影响欧美的安全、外交及难民政策走向?

■ 俄欧美等能否摒弃前嫌,在打击IS上同仇敌忾?

■ 瞭望圆桌,约请10位国际问题专家深度解读

■ 后附:国际反恐联盟或难形成


法国安保政策趋于强硬

  

  张健:可以看到,恐怖袭击事件发生以来,法国安保政策正趋于强硬。法国总统奥朗德在参加16日举行的参众两院联席会议时坚定地表示将“消灭恐怖主义”。


  对外,法国将加大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的力度,法国唯一一艘现代化航母“戴高乐”号已经前往中东参与打击“伊斯兰国”的军事行动。


  对内,法国呼吁欧盟各国加强协同合作、加强边境控制;法国国内也会出台一系列措施,如加强警方执法权限,修改部分法律条款等。

  

  沈孝泉:巴黎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舆论对法国情报部门、安全部门的工作提出了质疑和批评。奥朗德在16日举行的参众两院联席会议上提出了一系列措施来改进安保工作,应对未来可能面临的新的恐怖袭击。

  

  首先是增加警力。近几年来,为了减轻财政压力,法国实行了裁减军队以及警察等政府公务人员的计划。面对反恐新形势,目前的安保力量显然不足。因此,奥朗德提出,未来两年法国将增加8500名军警和司法职位,其中内政部5000名、司法部2500名、海关边检部门1000名。目前的裁军计划也已经停止实施。

  

  其次,修改宪法。这次的恐怖袭击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用奥朗德的话说就是,法国当前面对的是“战争行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宪法有关规定已经难以适应目前的反恐形势。因此,有必要从法律层面上改变被动的局面,对宪法进行必要修改,内容包括宣布全国实施紧急状态的时限、取消恐怖嫌疑人的双重国籍、警察授权对嫌疑人预防性搜查和实行软禁等条款。

  

  此外,人们看到,在巴黎发生的连环恐怖袭击事件,对整个欧洲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震慑力。比如,事件发生之后,意大利立刻宣布要在首都罗马增加700人的警力去维护治安,同时在铁路、机场等交通要道提高安保级别。

  

边缘群体极端化是潜在隐患

  

  金灿荣:经过调查,截至18日,在法方公布的9名恐怖嫌疑人中,5人为法国籍。法国本土的恐怖分子参与到袭击当中,这已经成为一个问题。

  

  在法国,穆斯林群体占了很大比重,但是这些人群和主流社会有些脱节,尤其是穆斯林男青年,辍学率高,就业不理想,成为潜在的隐患。如何让这些外来移民融入法国社会,是一个大的挑战。德国在解决外来移民问题上处理得相对好一点。另外,法国的外交政策也需要进行一些调整,要更加稳健。

  

  周弘:法国的移民融入问题处理得不大好。在法国,穆斯林移民基数比较大,而且很多人并没有融入主流社会,在经济和社会上处于社会下层。在欧洲的经济危机中最先受到影响的,同时受影响最严重的就是这些人。他们感到被边缘化,而且未来没有出路。


  此外,法国右翼极端主义势力比较强大,导致外来移民更加抱团,极端主义的思想加上异教认同,这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也形成一种滋生极端主义的土壤,给社会的稳定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

  

  张健:伊斯兰教与基督教的冲突延续到现在,造成的隔阂是客观存在的,社会上普遍存在歧视少数群体的情况。如今,右翼势力在法国的声势提高,与主流民众对穆斯林群体的担忧不无关系。如果政府不采取合适的应对政策,边缘群体更加边缘化、污名化,再加上现代媒体的影响,这类人群很容易极端化。

  

  沈孝泉:法国虽然是一个移民国家,但是近些年来,法国人对于外来移民,尤其是穆斯林群体存在恐惧和排斥心理。一次次的恐怖袭击活动肯定会撩拨并且强化人们排外的情绪。

  

  目前,法国有十分之一的人口是外来移民,穆斯林有600万。他们是法国社会的一部分,应当融入法国的主流社会。不应一提到“伊斯兰国”就立刻联想到伊斯兰教,继而联想到法国的穆斯林,认为他们都是潜在的恐怖分子。

  

  法国研究伊斯兰教的专家也指出,从教义上看,伊斯兰教也是倡导和平的,而受到宗教极端主义蛊惑的人已经远离了伊斯兰的教义。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恐怖事件的频繁发生使得广大外来移民融入主流社会的难度更大了。这是法国政府需要应对的现实。

  

  张健:政府肯定是希望外来的穆斯林群体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中,能够不受歧视,避免边缘化和极端化。但是,由于一些根深蒂固的偏见,政府政策的实施会受到影响。

  

  法国青年人失业率约20%,穆斯林青年失业率则近50%。在其他欧洲国家,穆斯林人群失业率也普遍高于白人失业率,穆斯林移民的后代的受教育程度、就业水平大大落后于所谓的主流社会。

  

  周弘:对法国来说,需要反思两个主要的问题:一个是文化问题,一个是社会问题。


  文化方面,法国政府要考虑如何处理西方主流文化与伊斯兰文化之间的关系,让伊斯兰文化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积极的要素,而不是让西方文化去全面取代伊斯兰文化。


  在社会方面,法国的教育、就业、住房等一揽子的政策都需要进行调整,让伊斯兰移民有归属感。

  

欧洲难民政策面临更严峻考验

  

  沈孝泉:2015年以来,面对汹涌而来的难民潮,欧洲面临巨大压力,各国在难民问题上的态度并不一致。巴黎此次暴恐袭击发生后,从欧盟整体层面上看,执行目前的难民政策的难度会更大。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已经表示,欧盟的难民政策不会因为巴黎发生的连环袭击案有所改变,他呼吁欧盟各成员国民众不要陷入巴黎事件造成的恐怖心理之中而丧失理智。

  

  值得注意的是,对“难民”和“恐怖分子”,两者之间不应划上等号。尤其是对于欧洲国家政府来讲,还是应该保持理性,毕竟接收难民也是欧洲长久以来的传统。

  

  张健:事件对欧洲难民政策的冲击事实已经开始显现。比如,波兰已宣布,如得不到安全保证,将不会实施欧盟推进的难民分配计划,匈牙利则呼吁加强边境管制,法国国内的讨论也在升温。欧洲难民政策将越来越难以协调,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而此前欧盟内部本来就有很大分歧。

  

  金灿荣:目前看来,巴黎暴恐事件会对欧洲主流社会接受难民产生非常负面的影响。众所周知,欧洲很多国家共同签署了申根协议,任何一个申根成员国签发的签证,在其他成员国也被视作有效,而无需另外申请签证。这样,人们看到的一个结果就是,比利时成为此次巴黎恐怖袭击后方基地。


  因此,申根国家对待申根协议的态度或多或少会有所转变。这种态度的转变并不是说要放弃申根协议,而是会在技术上采取一些措施,重点是加强对欧洲外部边境的控制,包括难民的流动等。

  

  周弘:具体而言,这种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欧洲政府的难民政策会更加严格,对难民的认证会更加谨慎,甄别工作会更加细致。


  第二,欧洲各国政府接收难民的政策本身会受到国内更大的舆论压力,反对接纳难民的政治势力会积极活跃起来。


  第三,欧洲各国在接收难民的问题上会加强协调,欧盟成员国需要在内务与司法领域加强合作,实行包括移民信息登记、犯罪记录等资源的共享。

  

欧元区经济不排除再次衰退可能

  

  姜跃春:恐怖袭击首先对法国及欧洲的旅游业造成强大冲击。本来欧洲经济刚刚企稳回升,但毕竟是刚刚走出危机的“病人”,机体还很脆弱。恐怖袭击之后,又将引起国际资本大量外流,在美元升势不改的情况下,欧元下降趋势在所难免,这将使市场需求进一步削弱,形成恶性循环。明年的欧洲经济面临再次陷入衰退的可能性。

  

  对此,欧洲国家可能坚持已有的量宽政策,但这也面临不小的压力。欧洲债务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继续放宽货币政策,欧元贬值压力进一步加大,对经济整体复苏更加不利,因此欧洲的货币政策调控空间也有限。

  

  周弘:特别担心这次的恐怖袭击会让低迷的欧洲经济雪上加霜。因为经济发展要有一个稳定的环境,经济和安全缺一不可。现在欧洲安全问题突出,新的壁垒出现。这种壁垒在阻止了恐怖分子的同时,也使人员和其他一些要素的自由流通受到影响,使投资环境受到影响,同时使政府开支加大。本来就复苏乏力的欧洲经济,受到恐怖袭击的影响,恢复速度将会减慢。但是具体影响到什么程度,是否会对世界范围内的其他经济体产生影响,还需要继续观察。

  

  从欧洲目前的情况看,我认为安全问题凸显,需要优先解决安全问题,要快、准、狠地打击恐怖主义,没有安全就没有发展。在“伊斯兰国”不断宣称还有进一步行动的情况下,欧洲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环境都会有相应的改变,安全措施会进一步加强,经济战略中的安全因素会进一步提升。

  

  陈凤英:客观地说,欧洲经济已经走出谷底,最悲观时候已经过去。所以,这次恐怖袭击对整个欧洲经济影响不会太大。

  

  而且,如果我们再从另外一个角度观察,还会发现,由于受到恐怖主义威胁,欧洲对反恐的投入反而会增加,与其相关的高新技术、军工产业、情报产业会得到发展。由此,依托反恐兴起的军工业会成为旅游业的补充。

  

  此外,大量难民的进入将缓解欧洲劳动力缺乏的状况。我们说,美国经济复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廉价劳动力。难民不断从墨西哥流入美国,使美国永远保有廉价劳动力,而欧洲之前并没有。


  当前,欧洲服务行业中低层次劳动力是欠缺的,难民进入欧洲后,虽然反恐难度上升了,恐怖袭击发生几率增大,但难民潮一定意义上是对欧洲劳动力的输入。这些劳动力中,又有一批受过良好教育的技术劳动力,他们有可能成为研发人员、熟练工人等。因此欧洲对难民流入处理得当,就可能有变成好事的一面。

  

  而就世界经济而言,虽然未来恐怖袭击事件发生的时间、规模都没法掌握,但对世界经济不会有大的影响。就像“9·11”事件并没有把美国经济搞垮一样,相反,它促进了军工产业发展。

  

  姜跃春:恐怖袭击给欧洲经济带来冲击,但对世界其他地区经济形势则有利有弊。


  比如,恐怖袭击事件对美国经济也会产生正面影响。由于美国历来是投资者乐园,去年、今年经济形势好于其他发达国家,且“伊斯兰国”目前主要的袭击目标在欧洲。因此,在恐怖主义的威胁下,将有更多的国际流动资本选择流向美国,这对美国经济会有正面效应。


  法国和俄罗斯都是恐怖袭击的受害者,现在法俄联手反恐的可能性增加,但欧洲是否就此取消对俄的经济制裁,还要看美国与俄罗斯、美国与欧洲的政策协调。

  

欧美俄三角关系愈发微妙

  

  赵明昊:巴黎恐怖袭击之后,“伊斯兰国”的表态很明确,华盛顿、伦敦,甚至罗马都要成为接下来袭击的对象。欧洲正在变得相当脆弱。美国政府应该会提高对“伊斯兰国”恐怖袭击的重视程度。而俄罗斯在叙利亚采取军事行动承担着经济压力。美、欧与俄都有缓和对立、协调政策的需求。

  

  这次G20峰会,奥巴马和普京利用场外时间进行了一次简短的对话,我觉得这是美俄两国在就打击恐怖主义问题“对对表”。双方不一定会实现真心合作,但至少会在打击恐怖主义方面做到互不干扰,是一种不太积极的合作形态,因为毕竟双方针对乌克兰问题仍存在巨大分歧。

  

  金灿荣:巴黎恐怖袭击事件应该会促使美俄合作打击恐怖主义。过去两国在叙利亚问题、恐怖主义问题上有一些分歧,但是现在看来不管立场如何,大家都公认一个事实,就是“伊斯兰国”的威胁还是排在第一位的。俄罗斯以打击“伊斯兰国”的名义进军叙利亚已接近两个月,目的也是逼迫美国合作。但是,美国始终有些犹豫,美俄深入的合作是没有的。

  

  但巴黎恐怖袭击事件会促使两国在打击恐怖主义上进一步合作,双方会有比较实质性的接触。但两国是否会以此为契机缓和其他方面的关系,比如对乌克兰问题的处理等,目前还不能确定。俄欧关系和俄美关系的逻辑是一样的,应该也会出现一定程度上的缓和。

  

  陈向阳:确实如此,巴黎恐袭对美俄关系一定程度的缓和提供了重要契机。从去年乌克兰危机到现在的叙利亚问题,美俄双方一直都是矛盾重重。而面对迫在眉睫的共同威胁和当务之急,也就是“伊斯兰国”的恐怖威胁,美俄有可能暂时“搁置”分歧,开展一定程度的合作(尤其是反恐)、沟通、对话,以打击双方共同的敌人。但是在叙利亚问题上,彼此分歧还会继续存在。尽管各方11月14日就叙利亚政治过渡进程问题达成共识,但对叙总统巴沙尔的去留,俄美之间仍存在较大分歧。叙政治过渡进程虽然有了路线图、时间表,但变数依然不少。

  

  相比俄美关系,巴黎恐袭后俄欧关系则有了更大的改善空间。欧洲国家的当务之急不是乌克兰危机,也不是所谓“俄罗斯对欧洲的威胁”,而是恐怖威胁和难民危机及其深层次的根源——中东乱局。从这个意义上讲,俄欧双方有着重大共同安全利益。因此,俄欧有可能改善关系,并联合打击“伊斯兰国”。

  

  需要指出的是,在俄欧关系中、美国一直扮演着特殊的角色。美国希望操控俄欧矛盾,包括利用乌克兰问题做文章,唯恐俄欧,特别是俄德关系走近,会令美国在欧洲的霸权和北约的主导权受到挑战。

  

  说到底,欧美俄的三角关系,在巴黎恐袭之前呈现为欧美联手对付俄罗斯,但巴黎恐袭之后俄欧正逐步走近。普京在叙利亚毅然展开打击恐怖主义的行动,是一步高明的“险棋”和“奇招”,再度体现了普京高超的战略博弈手腕及其过人的胆略。如今,俄正通过叙利亚问题和反恐,来争取欧洲,削弱美对欧操控,摆脱自乌克兰危机以来相对孤立被动的战略处境。

  

  赵明昊:总体上,这场袭击的影响不能只看现在,其注定是深远的。法、德,或者说整个欧洲的对俄政策会有一个调整。已就打击叙利亚境内的极端主义势力展开协调,奥朗德也将访问莫斯科。这或许是欧洲与俄罗斯开始缓和彼此关系的信号但正像前面所说欧洲对俄政策很大程度上受到美国的影响,如果美国表现出对俄缓和的迹象,欧洲也会借势向前走几步。因此,短期内俄欧关系即便出现转暖,也很难说是全面修复。

  

  金灿荣:针对欧美关系,我觉得暴恐事件带来的影响会有些复杂。

  

  从操作层面讲,双方会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这是肯定的。但是,从政治层面上来看,欧洲可能会有一些抱怨的声音。比如,法国一些政客批评政府在某些问题的处理上跟随美国,导致了恐怖分子将法国作为袭击的目标。从长远来看,如果这种情绪占了主导地位的话,以后欧洲就会和美国保持一点距离。

  

大国中东政策也存变数

  

  赵明昊:现在美国急于从中东地区撤出。经过这次恐怖袭击事件之后,欧洲对美国的不满将会进一步上升。很多欧洲人认为是美国造成这些麻烦,导致局势失控,但遭受灾难和痛苦的却是欧洲人。

  

  欧洲现在更像是一个无力的地缘政治玩家,不论从资金、人力还是军事安全准备方面看,欧洲都显得有些疲弱,没有能力独自应对中东的复杂局势和恐怖主义威胁。因此,欧洲会对美国施加更大的压力,让美国在解决中东地区问题方面切实负起责任来,尤其是要求美国向其在中东的盟友沙特施压,促使沙特在解决叙利亚问题,遏制“伊斯兰国”等方面更加配合。

  

  陈向阳:但是,美国短期内不会转向大规模介入中东事务。美国会在口头上“主导”打击极端组织的行动,并提供情报支持,以及进行金融反恐等。但从现在看,不会进行大规模的地面作战。而仅仅这些,对打击“伊斯兰国”来说作用有限。

  

  首先,美国目前最着力和最看重的仍是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重返”亚太以来乃至今后,亚太地区才是美国地缘和安全战略的重心。加之美国实现了“能源独立”,中东对其重要性进一步下降。相比之下,亚太对美国更为重要。当然,美欧作为盟友,美国在中东反恐方面会适当加大投入,但不是战略性调整。

  

  第二,奥巴马政府对外惯于推行所谓“巧实力”战略。在地区热点问题上,美国往往不负责任。从无端发动伊拉克战争到后来助推所谓“颜色革命”,美国对当前中东乱局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巴黎恐袭后,美国会适当加大关注中东,但不会改变其投机取巧和不负责任的本性。何况美国至今仍陷在阿富汗战争泥潭,美国不会再大规模派出地面部队到中东反恐,以免“重蹈覆辙”。

  

  第三,美国2016年“大选”业已启动,奥马巴政府现在能做的相当有限。如果明年美国总统大选民主党上台,亚太仍将是其“主攻”方向。

  

  李国富:由于深受其害,法国会加大在中东地区反恐、打击“伊斯兰国”的力度。但从大国的中东政策层面,不会带来多大影响。


  比如,短时期内美俄双方会一定程度上加大推动政治解决叙问题的力度,反恐合作上也会有所加强,但双方在如何解决叙利亚问题上存在分歧,双方并不会因一次恐怖袭击就改变各自在中东问题上的战略利益取向。LW

 

刊于《瞭望》2015年第47期



国际反恐联盟或难形成

  

《瞭望》:此次巴黎恐怖袭击事件出现哪些新特点?

  

  傅小强从组织层面上看,“伊斯兰国”的威胁超越了以往任何历史时期的恐怖组织,它是有一定的国家行为,或者类国家行为的,和跨国恐怖组织相结合的复合体。这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从技术层面上看,这次袭击的规模、手段、运用的武器装备等,都带有明显的“战争”性质。这是值得警惕的。

  

  从思想层面来看,在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的诱惑和煽动下,“末日决战”等极端思想在欧洲的穆斯林群体中已经有了很大的市场,拥护者越来越多。

  

  此外,巴黎恐怖袭击表明,欧洲目前的安全问题和难民问题是密切相关的。难民大量流向欧洲,但是这些难民却很难融入到当地,如此导致的族群割裂为极端意识形态的扩张提供了土壤。

  

《瞭望》:面对当前恐怖活动的新动向,应采取何种打击策略?

  

  傅小强:目前,打击“伊斯兰国”的行动陷入了两难的局面。如果“伊斯兰国”仅仅是一个政权,那么采取大规模的军事打击就可以将其消灭。但是,“伊斯兰国”的情况十分复杂,如果单纯采取军事行动将其铲除,那么,通过跨国网络传播的极端思想会有更加剧烈的波动。因此,打击“伊斯兰国”并不能仅依靠一种手段,或者单一的力量,而是需要从军事打击、思想铲除、人员控制、网络管理等多方面采取综合的手段。这就需要国际上要有一套统一的联动机制,不能有双重标准。

  

《瞭望》:这次恐怖袭击事件能否促成国际化反恐联盟的建立?

  

  傅小强:短时间内,国际上势必会加强在反恐方面的协调工作。但是,不论是欧洲各国内部,还是和美国、俄罗斯,以及中东国家之间,不同的立场导致很难凝聚共识。此外,作为超级大国,美国的态度很重要。如果没有美国牵头和投入,国际反恐统一阵线联盟很难建立。从目前看,法国主要还是借助欧洲的安全机制来打击“伊斯兰国”,美国并没有过多投入。因此,我觉得短时间内很难出现一个国际范围内的反恐联盟。



瞭望 OutlookWeekly1981


转载请标注【来自瞭望微信】

点击【阅读原文】 下载瞭望客户端

更多精彩,请订阅《瞭望》新闻周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