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期内最后的国情咨文,奥巴马力可从心?
在共和党人和外界看来,奥巴马虽然不停强调美国的领导地位,却掩盖了一部分事实,并表现出了力不从心的迹象
作者单位: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
对于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任内最后一次国情咨文演讲,外界高度关注,不少媒体还将2016年国情咨文称为奥巴马的“告别演说”,暗含了一种期待——奥巴马本人将如何定位美国历史上的“奥巴马时代”?又将如何给“后奥巴马时代”定调呢?
果然,这篇国情咨文的确超越了对过去一年的回顾和对未来一年的展望,将视野放在了过去的7年以及更久远的未来。奥巴马在演讲中细数执政以来的内政外交成就,对给美国历史交上的这份答卷显得“信心满满”。
对于这位在危机之中临危受命的总统而言,其7年来的执政成就确实可圈可点:
整体而言,美国已经走出了金融危机,经济处于强劲复苏的态势中,在全球经济中的“领头羊”地位愈发凸显。过去六年,美国的制造业创造了近90万个就业岗位,财政赤字减少了四分之三,使经济增长重回健康轨道。
在改革方面,医改法案已经顺利实施,金融监管法案也得以执行,同性婚姻在美国实现了“合法化”,美国国内政治意识形态的光谱持续朝着“自由主义”的方向移动。
在外交上,奥巴马高调宣称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他国无可匹敌。其任内成功签署伊核协议,推动了全球气候变化议程和“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实现了美古关系正常化。
关于未来,奥巴马指出了美国需要面对四大挑战,并尝试给出解决问题的答案:
一是“如何给予所有人一个公平机会和保障”。美国应当加强教育和公共福利支出,发展中小企业,改善劳工的制度环境,使经济增长的成果惠及中下层民众。
二是如何“使新科技为我们服务”。美国应传承和发扬“探索精神”,使互联网与企业发展更加紧密结合,通过技术创新治愈疾病,大力发展新能源技术,推广清洁能源,更有效地维护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
三是如何用“更聪明的方式”维护国家安全,在“不当世界警察”的情况下保持美国霸权。美国应更加重视掌控“规则主导权”,缓和同所谓“敌对国家”的关系,应更加重视“网络恐怖主义”的危害,通过和盟友的联合及切断恐怖组织“资金链”等方式,加大打击“伊斯兰国”力度,但应竭力避免陷入战争泥潭,不应“接管和重建陷入危机的国家,白白浪费美国人民的血汗和财富,最终削弱自己”。
四是如何制定政策,使其反映出美国制度好的一面而非坏的一面。美国应当打破日益严重的两党极化,推进制度改革,改变不合理的选区划分、金钱政治和限制选民投票的制度。
奥巴马的国情咨文放眼长远,看似为美国许下了一个“更美好”的愿景,实际上是在推动民主党的既定议程,暗中为民主党主要参选人的竞选纲领“背书”,打击共和党对手。如:
奥巴马在实现经济平等、降低贫富差异问题上呼应了民主党参选人希拉里为中产阶级谋福利的主张;
其强化对华尔街的监管、避免利益集团左右政府决策的观点,呼应了民主党参选人桑德斯的立场;
其发言中声称开放和包容是“美国力量的源泉”,意在敲打共和党参选人特朗普,指出他有关穆斯林和少数族裔的言论“有损美国实力、有悖于美国价值观”。
因此,奥巴马的2016年国情咨文在国内得到了两极化的反应,在演讲现场也得以体现。民主党人对奥巴马的演讲报以热情洋溢的掌声和欢呼,而以众议院议长瑞安为代表的共和党人则脸色铁青、目无表情,和民主党人形成了鲜明对比,因此,《华盛顿邮报》等媒体评论道:“奥巴马的国情咨文没有拉近两党的距离,其政策基调反而会激发更强烈的党争。”
在共和党人和外界看来,奥巴马虽然不停强调美国的领导地位,却掩盖了一部分事实,并表现出了力不从心的迹象。
奥巴马的国情咨文里八次提到了“美国的全球领导力”,强调美国“仍是地球上最强大的国家”,刻意表现出霸权牢牢在握的姿态。然而,纵观奥巴马整个任期,美国实力虽然有所恢复,但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是美国的国际影响力却在不断下降。
美国在全球战略上表现出了全面收缩的态势,在乌克兰危机、叙利亚危机和日趋严重的恐怖袭击面前,美国不愿意冲锋在前,在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的战后重建问题上,美国不愿意承担责任。这种态度不仅令东欧、中东等地区出现了大量权力真空地带,使盟友安全环境大幅恶化,对美国的承诺产生质疑,还使国内民众对自身的安全和美国的全球领导力深度焦虑。
奥巴马在演讲中还三次提到中国,其强硬的话语背后隐藏着对美国主导的国际贸易规则和国际政治秩序的深刻隐忧,美国《政治家》网站评论称,与奥巴马所宣称的事实相反,在经济和金融领域,美国的欧洲伙伴们正向中国靠拢,在打击“伊斯兰国”的问题上,俄罗斯的积极姿态似乎更受欢迎。LW
刊于《瞭望》2016年第3期,原题《奥巴马力不从心》
转发请标注【来自瞭望微信】
点击【阅读原文】 下载瞭望客户端
更多精彩,请订阅《瞭望》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