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她是英国庄园版的“萧红”,谈了无数场恋爱后终遇真爱,40岁写小说一举成名,女王都是她的“迷妹”读者

2016-08-24 韩蕊阳 中信出版集团


“在现实世界中,先知、惊世骇俗的美女、英雄并不多见,因此我不能把所有的爱与崇敬都奉献给他们。我要从芸芸众生中找出在日常生活中与我们朝夕相处、为数不多的优秀人物,然后谦恭有礼地向他们奉献我无尽的爱与敬意。” -- 乔治·艾略特(George Eliot)《亚当·比德》



▲乔治·艾略特画像和《唐顿庄园》中的二小姐Edith剧照


她是19世纪英语文学中最有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与萨克雷、狄更斯、勃朗特姐妹齐名;她是把情节发展寓于心理描写的第一人,连维多利亚女王都是她的“迷妹”读者。


她并非拥有美貌,在三十岁前不断地遭到拒绝,年近四十岁才开始写小说,却从未停止寻找爱。


有人说她是英国时代剧《唐顿庄园》中二小姐Edith的原型,当了很多年拧巴的文艺女青年,也有人说她和刘易斯的爱情像是维多利亚时代的“萧红和萧军”,她是因爱而生的女小说家,乔治·艾略特。




艾略特生于英格兰中部的华威郡,在成为小说家之前,她叫玛丽·安·伊万斯,父亲本来是个木工,因为善于捕捉机会成为了成功的地产商。艾略特出生时非常崇拜父亲,后来她以父亲的特质为原型创作了好几个深受欢迎的角色。父亲去世后,她保留了父亲的金丝边眼镜作为纪念,并提醒自己不可忘记父亲敏锐的观察力和世界观。


父亲去世后她去日内瓦住了一段,当时的邻居画家François d'Albert Durade为艾略特画的画像,但真人好像是上图这个画风的…(黑白那张哦!)
 

艾略特是家里的第三个孩子,母亲在生下她一年半后,失去了一对双胞胎儿子,由于担心过度劳累于是把孩子们都送去了寄宿学校。艾略特仿佛失去了母爱,内心开始非常渴望得到关爱。起初这个小姑娘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哥哥艾萨克的身上,她总是跟在哥哥身后,但在哥哥得到一匹小马驹之后,就把她甩在了一边。种对爱的热切盼望以及遭到男性的拒绝,构成了她人生前30 年的主旋律。

 

16岁的时候,母亲患了乳腺癌。从5 岁就开始上寄宿学校的艾略特被叫回家照顾母亲,打理父亲代理的庄园地产。



▲阿伯瑞庄园(Arbury Hall),小时候艾略特经常跟随父亲参观里面的房间和阅读图书馆中的藏书,她深深地热爱着家乡的田园风光,这也为她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基础。

 

这个时候的艾略特孤芳自赏,她认为自己在公开场合表现出来的自以为是其实是为了博取他人注意力的表演,她很enjoy一直给自己强加精神束缚的感觉。她也狂热地迷上宗教,后来她认为装模作样地遵循自己认为有害的教义,是一种彻头彻尾的伪善行为

 

这种性格实在是不讨人喜欢,所以在步入成年后,艾略特做好了放弃遗产、丈夫和前途,离开家孤身一人闯荡世界的打算。到32 岁时,她的圈子里流传着一个笑话,她见到谁就会爱上谁。男人闯进她的世界,她不顾一切地爱上,最后男人离开了, 这样的情节不断上演。 艾略特的长相确实在恋爱中也不占优势。当时年轻英俊的小说家亨利·詹姆斯说到艾略特,“她的相貌之丑陋让人难以忘却”。



▲亨利·詹姆斯年轻时候完全是当红小生style,难怪嫌弃艾略特


但优秀的人还是能发现她的内在美。她与一位音乐教师和作家查尔斯·亨内尔发展了炙热的爱情,后来又和一位准牧师纠缠不清;之后迷上了一位已婚中年艺术家;朋友们有时邀请她到家中小住,之后她会与这家的父亲发展成亲密关系。传记作家们普遍认为,由于艾略特缺少父母的爱,因此她一辈子都在挣扎,希望能填补内心的那片空白

 

32 岁时,艾略特爱上了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这是她有生以来结识的唯一一个智力水平与她接近的男性。她给斯宾塞写了一封大胆而诚恳的信:“无论那些庸俗的人会怎么看我,我都不会有一丝一毫难为情。因为理智和良好的教养告诉我,我值得拥有你的尊敬和柔情。”但斯宾塞还是拒绝了她的爱。



▲赫伯特·斯宾塞,也是一张好自恋的脸~ 


但这也正是她人生之路的重要转折,她终于可以发表维护爱的尊严的宣言了。直到她认识乔治·刘易斯之后,爱的能动性才真正产生。

 

从乔治·艾略特的角度来看,刘易斯的爱使她不再是一个自我关注、绝望的女孩,还给她带来了渴盼的爱情、支持和安全感。从刘易斯的角度来看,这段感情也帮助他从破裂人格发展成为完整人格。


刘易斯出生在一个贫穷而复杂的家庭,求学欧洲时接触到了知名学者的思想。回到伦敦后,他靠写作谋生,只要有人付钱,无论让他写什么内容他都会接受。



▲乔治·刘易斯画像


刘易斯长的不好看,但是在与女性聊天时,他安然若素,而且能敏锐地把握对方的心理。这个特质让他受益匪浅,23 岁时就娶了一位19 岁的美貌少女。在结识艾略特时,刘易斯正处于分居状态,因为妻子怀上了另一个男人的孩子。当时艾略特已经搬到伦敦,并且是《威斯敏斯特评论》的匿名撰稿人了,他们在伦敦的一家书店邂逅。艾略特很快就发现刘易斯亲切、有趣,然后不由自主地喜欢上了他。尽管刘易斯在生活的其他方面总是漂移不定,但自从与艾略特在一起后,他就变得异常坚定,十分值得信任。

 

他们思想相投,被相同的作家所吸引,写作的主题也有重合的部分,抱着同样强烈的热情追逐真理。艾略特认定了刘易斯就是她的灵魂伴侣。

 

爱情不关心或者不应关心对方以往的经历,也不应受到它的影响。爱情是一个轻松而牢固的庇护所。 1854 年,艾略特和刘易斯共同远赴国外生活。对他们而言,这是对爱情做出的一个了不起的承诺。但回到伦敦后,他们遭到了潮水般的谩骂,一些人咒骂艾略特是偷情狂、家庭破坏者、荡妇。艾略特毫不退缩地坚持自己的选择,她坚持以刘易斯夫人的身份出现在人们面前,两人一起散步、工作、阅读,过着热情、稳重、充实的生活。


“两个人的人生交织在一起,同舟共济,相依共存,并在对方的灵魂深处留下一段无声、难言的记忆,有这般情感,夫复何求?”
--《亚当·比德》(Adam Bede )


很早以前,刘易斯就开始鼓励艾略特写小说,他知道艾略特在描写人物与塑造性格方面是个天才。艾略特37岁时,有天上午她脑海里突然蹦出一个小说的标题:“阿莫斯·巴顿牧师的悲惨命运”,刘易斯听到后立刻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一周之后,艾略特把写好的部分读给刘易斯,刘易斯听完认为她会成为一位伟大的小说家,从这时起,她不再是玛丽·安,她决定用乔治·艾略特作为笔名,也足以见得乔治·刘易斯对她的意义。

 

不久,刘易斯就成为艾略特的顾问、经纪人、编辑、公关人员、心理治疗师和写作指导老师。他发现艾略特的才华远远胜过他,但他毫不介怀,反而发自内心地为她高兴。白天,艾略特潜心写作,晚上,她会读给刘易斯听,而且刘易斯是一位善于鼓励她的听众。

 

最初刘易斯和出版社谎称乔治·艾略特是一位神父的笔名,在真相大白之后,刘易斯又想方设法保护她免受批评。即使在艾略特被公认为当代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后,他依然十分留意艾略特的报道,如果哪篇文章没有对她大加恭维,他就会把文章剪掉。这样做是要让她尽可能地集中精神写作,不因为公众的评论而分心。


6 年后,艾略特这样写道:“在一起之后,我们都比以前幸福。我亲爱的丈夫给了我完美无缺的爱情,帮助我扬长避短,为此我十分感激他,而且我更加坚信他就是上帝赐给我的最重要的祝福。

 

艾略特的作品从来不讲大道理,不同年龄段的读者在进入她创造的世界之后也会得到不同的启迪,甚至维多利亚女王都成为了她的读者。



▲1859年,40岁的艾略特发表了第一部小说《亚当·比德》,这本小说立刻大获成功,一年内再版8次,图为第一版扉页


在经历了过度关注自我的时期后,她可以敏锐地洞察他人的想法,并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理解、同情他人,这也始终贯穿在她的作品中。人们经常用一个词来评价艾略特的作品:“成熟”。弗吉尼亚·伍尔芙评价艾略特的作品都是适合成年人阅读的文学作品,从更高、更直接,同时也是更英明、更善良的角度去看待人生

 

玛丽·安·伊万斯在经过很大一番周折之后才变成了乔治·艾略特。她必须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培养善意的同情心,最终这个成熟过程取得了满意的结果。尽管她从来没有摆脱抑郁症以及对自己作品质量的担忧,但是她能考虑、感受到他人的思想和感情。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她对乔治·刘易斯的爱使她沉静下来,给了她鼓舞,帮助她修身养性。从她的每部作品的献词就可以看出他们的爱情硕果累累:


《亚当·比德》(1859 年):谨以本书献给我亲爱的丈夫乔治·亨利·刘易斯。如果没有他的爱为我的人生浇灌幸福,本书永远不可能成稿。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1860 年):献给我亲爱的丈夫乔治·亨利·刘易斯。这是我的第三本书,写于我们共同生活的第6 个年头。


《罗慕拉》(1863 年):这是作者—一个忠诚的妻子献给丈夫的书。他完美无缺的爱是她的洞察力和力量的源泉。

 

《费利克斯·霍尔特》(1866 年):在婚姻步入第13 个年头之际,谨将本书献给我亲爱的丈夫。13 年来,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但是我们之间越来越浓的爱情给了我安慰。

 

《西班牙吉卜赛人》(1868 年):献给我亲爱的丈夫,我对你的爱与日俱增。《米德尔马契》(1872 年):谨以本书献给我亲爱的丈夫乔治·亨利·刘易斯。写于我们天佑之合的第19 个年头。




购买详情,请点击“阅读原文”


-End-


编辑:杨梦迪  2016.08.23



八月书展季来啦!

点击下方图片或标题,即可查看书展相关信息!



上海书展开幕在即,你要的攻略都在这里!



送礼!这本《中信好书》给你,因为不忍心看你在书展彷徨无依



这20本书,逛上海书展的你绝对不能错过丨中信书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