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WeChat ID citicpub Intro 我们提供知识 以应对变化的世界 他们常说:“人生应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他们还说“先去观世界,才有世界观”。 阿信想说,他们啊,真的是年轻,冲动,形式感太强! 你要知道,其实世界不是平铺的,它的维度是纵深的,更是多菱的。我们总是热衷于跑去看看北美的世界、欧洲的世界,甚至非洲大陆的世界。但我们从来没想过,看看生物学家眼中的世界,符号学家眼中的世界,地质学家眼中的世界,以及今天想为你推荐的——量子物理学家眼中的世界。 1936年,查理·卓别林主演的《摩登时代》上映,它的片头写着“本片讲述工业时代,个人企业与人类追求幸福的冲突”。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流水线小工”的故事,描述了工人查理(卓别林饰)在工厂干活、发疯、进入精神病院的悲惨命运。 查理进了精神病院,于是电影控诉了企业主、流水线,以及彼时那个美国社会。前几年,富士康工人跳楼自杀,媒体炮轰郭台铭、富士康,以及当下的中国社会,两者如出一辙。仍然有“查理”,仍然是相同的控诉,仍然还是“流水线”,不知道是历史总在重演,还是我们根本没有长进。 从这个角度对比来看,虽然我们的生活方式日新月异,但几百年来,社会、体制到观念的一些基本面,其实并没有改变。 为什么我们对很多事情会习以为常,并称之为“常识”?比如从达尔文的进化论到“优胜劣汰”的观念。为什么很多让我们呲之以鼻的事情,却又始终改变不了?比如每个月要填的KPI表格。 我们都知道,几百年现代化进程的过程中,社会的运作、制度的构建,以及我们的观念已经被上个世纪、上上个世纪的大牛们规范和定义,那是群星闪耀的时代,生物学的达尔文、管理学的德鲁克、生产的伟大实践者福特公司······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实这一切都源于牛顿经典科学奠定的理解世界的思维。 18世纪,自然和自然界的规律都还隐藏在黑暗之中,上帝说,让牛顿去吧!天不生牛顿,万古如长夜。 牛顿证明我们看到的一切物体,包括我们在夜空中所能看见的星辰万物,都服从万有引力定律。牛顿力学的直接后果在于,它使人们相信世界是由精密的零部件组成的完美运作的钟表。  牛顿之后的两百年,人们通过万有引力和微积分来诠释地球和月球、太阳和行星之间的运行关系,甚至猜想上帝应该是个精明的数学家,设计了精美的符合数学原理的宇宙。这种思维方法被后来许多人借鉴。分析总结出了各个领域的“客观规律”,并被人们所接受和运用,逐步用来构建“现代人”的观念、体制,规划“现代人”的生活。比如达尔文的生物学理论,亚当斯密的经济学理论、马克思的社会学理论、德鲁克的管理学理论····· 但,问题来了。 虽然没有再出现下一个牛顿,但物理学已经飞速发展了几百年。量子物理的最新发现,就动摇了在经典物理学基础上奠定的思维方法。 简单来讲,以牛顿开启的以牛顿为代表的经典科学思维认为:世界是可分割的,可以观测的,甚至是可被独立改造的。世界是完美的,确定的,可预言的,可统一的。 而量子力学告诉我们了什么呢?世界是不完美的,不确定的,绝对随机的。 我们每一次观测行为都改变了被观测者,我们与客观世界互为因果,纠缠不清。非常小的局域的小概率事件都与整体相干,甚至是重要的影响全局的因素,不可忽略,不可分割。 量子力学这一套观念,还并没有像几百年前牛顿力学所引起的震荡一样,划破黑夜长空,逐步扩展到社会其他领域。即便是进入21世纪,从管理方面,随着苹果、谷歌等知识型企业的兴起,传统的管理学理论不仅常常无效,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教育方面,受普鲁士式教育模式以及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影响影下的体制教育,已经完全无法应对技术革新带来的挑战······这些问题逐步的凸显,但绝大多数人,还笼罩在以牛顿为代表的经典科学思维的浓雾里,并没有找到量子思维这一观念宝藏。 也就是说,在量子物理学家眼里,我们身子已经到量子科学创造的信息发达的21世纪了,可是脑子还停留在18世纪的古代。 没有多少人能完整背出牛顿三大定律,但依然不影响几百年来,人们依靠它演发的观念生活。同理,没有多少人,可以真正理解量子力学,甚至能称得上懂量子力学的,全中国也只有两三个人而已。但把量子思维,移植到我们认识世界、判断事物上来,却并不困难。 所以,你或许不用从头去学微积分、线性代数(因为阿信也不会),但以下几个例子,或许能让你从中发现趣味: ●大数据是个诡异的骗局? 量子物理学里的波粒二象性实验发现的“观测行为本身改变了被观测物体”,不要被这个实验名称吓到,倒是可以细细体味一下这句话,毕竟,我们总以观测某物,来得出结论,指导行为。 例如,近几年,互联网大数据的兴起,不少商业机构监测抓取用户网络行为踪迹,并对数据做出分析,判断人的需求趋势,进而推送相关广告给“精准用户”,并认为可以大大节约广告费用。 这件事如果细细细推敲起来,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悖论:究竟是被推送者本身是精准客户?还是推送行为使得被推送者成为所谓精准客户? 我们之前的社会经济学课本里有一条“价格围绕价值做上下波动”的规律理论,认为那条“价值线”是客观不变的。我们可以假设,有个以前非常草根不知名的群众演员,他以前大约只有每天200元的工钱,在导演和制片人眼里,他的价值也就在200元左右。可是某一天,他突然机缘巧合地在某部热映的影视剧里出名了,有了数量众多的粉丝,他的演出价格比以前要高很多。开始的时候有些人会非常不屑地说他的价格与价值不符合。可是几年之后,那些当初质疑他的人会发现,他的表演技能真的越来越好,总是出现在大牌的影视剧里,粉丝越来越多,广告代言也越来越多,成了货真价实的好演员。他的“价值线”随着价格发生了改变。 那个演员出名之后,他有了更多的收入,他可以挑更好的剧本和剧组,他有了更好的学习锻炼的机会,他的表演技能在逐步提升,最终发生了价值与价格相符的状况。这个案例实际上已经破掉了亚当.斯密的提出的一些以前我们奉若真理的经济学原理。 将这个实验“观测行为本身改变了被观测物体”稍做改变,成为这样一句话:众人的关注行为本身改变了被关注者。 ●先设定一个小目标的思路根本就是错的? 经典科学的思维是一对一的因果律,是决定论。但量子科学里常常出现不确定的"东成西就" 经典统计的情况下,把每一个东西都作为粒子,缺乏足够信息的时候,粒子的随机分布导致了正态分布。在量子情况下,粒子行为叠加出来不是正态分布,它会有彼此发生关联而产生复杂的状态,这些复杂状态可能就是要用不同的方法来面对。 举个例子。在一些科研单位,每年要定小目标,几年要定一个大目标。按照传统管理学绩效管理办法,依靠现有资源,设计考核指标,让研发人员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执行者的自由和创造的核心问题在于寻求从A点出发到B点结束的最佳路径,最有效地达到目的。这是一个典型的在经典科学观念下的工程性的科研思路。   但有个老笑话。宇宙飞船里有个实验记录本,宇航员不断地要对航行状况做记录,当然这些数据以现在的技术根本不需要手工记录,但考虑到长期在狭小的空间里飞行,宇航员会很无聊,所以要给他找点事情做。但这就存在写字的问题,钢笔和圆珠笔在无重力的情况下不出水写不出字来。美国人花了两百万美元研发了一种可以在无重力情况下写字的圆珠笔。 当苏联宇航员上天时,他们用铅笔。之前我们一直当作笑话来看,但是最后美国人这项研究解决了远距离的输油管的问题,重力差很小的情况下怎么把黏稠的液体长距离运输。一项新技术的开发之初可能看起来似乎很愚蠢,但功不唐捐,与别的应用关联,就有可能解决全新的问题。 相关书籍推荐 《量子大唠嗑:开启未来世界的思维方式》 马兆远 著丨2016.10 购买详情,请点击“阅读原文”” -End- 编辑:杨梦迪   2016.10.24 近期新书一览,点击书封即可看到有关内容! Author requires users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 before leaving a comment Write a comment Write a comment Loading Most upvoted comments above Learn about writing a valuable comment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