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无问西东》:上大学到底在上什么?

2018-01-17 爱看电影的 中信出版集团

最近大火的《无问西东》是一部为献礼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而作的电影,用四个清华年轻人的故事串起历史的四个年代。


每一个时代不同,每一代人的困惑也不同:


20年代,陈楚生饰演的吴岭澜拥有优异的文科成绩,却认为“学习好的都读实科”而在文实科之间迷茫。



40年代,王力宏饰演的富家子弟沈光耀在西南联大求学时亲身经历了战争的残酷从而萌发从军念头,但他的家庭却不希望他还没有好好体验人生就牺牲在战场,他陷入了深深的内心挣扎。



60年代,黄晓明饰演的陈鹏自始自终都坚持着对自己心爱人(章子怡饰演的王敏佳的真心),也把自己的命运和王敏佳的命运绑在了一起。



张震饰演的现代青年张果果,在面对职场尔虞我诈时感觉精神焦虑,在面对是否要继续救助困难家庭时,难以抉择……



在不同时代,面对不同的未知和困惑时,他们的相同之处是选择了对自己的真实。


在他们的人生选择中,给他们坚定选择勇气的,是他们的清华前辈,是被清华教育深深影响的一代人,而塑造那一代人的是真正的“自由教育”。


很多人说《无问西东》中张果果这个人物是最不像大学生也是最能体现现代大学生困境的一个人物——毕业名校,在一个领域中可谓之精英,却依然迷茫、焦虑、疲倦,面对问题时难以遵从本心。


在影片的末尾,七分钟的彩蛋定格了一张张影响清华甚至中国一整年的面庞:钱学森、梁思成、林徽因、朱自清、沈从文……


为什么当下再难培养出这么多的杰出人物,同样是面对时代的焦虑,为什么当下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越来越浅?


或许这才是《无问西东》真正的内涵:追寻大学教育的本质。

大学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大学的精神》——书中写道:“大学的目标是要培养“完整的人”


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都必须理解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文化的自然的——从而追求一种富有意义的人生,正如马斯洛所说:“教育就是让一个人成为更好版本的自己。”


在当下这个越来越世俗化和功利化的今天,大学所要做的,不仅仅是培养一个领域的精英,而在于人格的塑造。


如何培养一个有人格的大学生呢?


答案是四个字:通识教育。


什么是“通识教育”呢?《中庸》中就提到,做学问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通识教育就是一个“以人为中心”,一个追求“真心”的教育,正如电影里的一句话:这个世界上不缺完美的人,却的是从内心发出的真诚、正义、无畏和同情。


不同的大学,赋予了学生不同的精神气质,究竟什么样的大学才能培养出“真正的杰出人才”呢?


《大学的精神》作者陈赛和蒲实实地探访了国外七所知名学府: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海德堡大学,追寻大学于人的意义。陈赛在后记中提到:等到我们真正追寻到这个答案的时候,却是在哈佛大学这一期。


哈佛大学所坚持的……

▲哈佛中心校园


“哈佛大学在“通识教育”上的做法和改革的确能给我们的大学带来更多的思考。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哈佛就把本科生的课程分成三个部分:主修课、选修课、通识课(此外还有写作课与课外活动)。


主修课致力于培养学生对某一学科的深入理解,这是专业化时代的要求—只有当一个人深入钻研了某一复杂学科之后,不仅学会分析问题,还要能合理地解释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明白真正的智力探究与探索是什么意思。

即使一个人学生时代选择的专业与他未来的事业之间毫无关联,或者20年后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全部忘光,他至少懂得精通一门专业是怎么回事。

▲ 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的毕业生参加毕业典礼


选修课占1/4,是为了让学生按自己的兴趣自由探索主修专业之外的知识,比如一个文科生偶尔也会仰望星空,追问宇宙大爆炸是怎么回事;或者一个满脑子代码的计算机系学生可能也愿意欣赏一点贝多芬、莫扎特或印象派。


剩下四分之三则是通识课(General Education)。所谓通识课程,就是学校提供给本科生的一系列基础课程,学生必须从中选出几门作为必修课,无论他们的专业或兴趣是什么。


在哈佛,主修课可以任意选、任意换,连专业也可以换,唯有通识课属于校方指定必修的,非选不可。


这是大学主动为一个年轻人的4年求学生涯开出的一张关键处方,代表了一所大学对于知识与教育最基本的哲学与态度:一个人在大学期间应该学些什么?什么知识或方法是每个学生都应掌握的?大学最希望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

▲ 哈佛学生正在上一堂天文课


哈佛大学认为,比起古典名著或者最前沿的科学知识,某些学问的方法才是学生必须掌握的


比如你可以没读过莎士比亚的作品,但必须在教授的指导下以评论和分析的方式研读过经典文学;


你可以不了解法国大革命的历史,但你得懂得如何将历史作为一种探究和理解的方式,观察和分析当今世界的主要问题;


你可以没上过“经济学原理”,却不能没修过一门探讨社会问题基本原理的课程。


一个哲学系的学生应该能理解物理学的基本观点:这个世界是一个理性的、可预知的系统,我们可以通过经验发现其规律;而一个穿着白大褂在实验室里捣鼓细胞的生物系学生应该具备最基本的道德推理能力,以应对未来可能遭遇的道德困境。


▲ 2002年波士顿剑桥镇举办查尔斯河划艇大赛,9000多名各国运动员参赛,哈佛大学也派队参加


这是哈佛运行了30多年的通识教育系统—“核心课程”的基本观点: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本科教育的重心必须从具体知识的获取转化到“获取知识的方法与途径”。


哈佛著名的“正义课”就是一门“核心课程”。


在第一节课的末尾,桑德尔教授就对学生发出了警告:这门课并没有教给你任何新的知识,而是通过将你原本熟知的事物变得陌生,给予你另一种看待事物的方法。“


这是一种风险:一旦那些熟悉的东西变陌生了,就再也不会和以前一样了。”他说,“自我知识就像失去的天真—无论这让你多么不安,你也不可能再回头。”


30年前,哈佛“核心课程”的设计者亨利·罗索夫斯对于“何谓一个受过良好教养的人”有着明晰的界定:


能清晰而有效地思考和写作;在某些知识领域具有较高的成就;对宇宙、社会及人类自身有深邃的理解;勤于思考伦理道德问题,具有明智的判断力和抉择力;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对于世界各种文化及时代有深刻的认识。


今天,哈佛认为,“核心课程”已经过时了——既然只有10%的哈佛学生会选择以学术为业,而60%会进入商业、律师、医学等职业领域,为什么还要花费那么多的精力试图把他们塑造成学者、教授呢?


但对于未来的律师、医生、商人们,这个汇聚了世界上最多天才的大学,却无法为21世纪前25年的“良好教育”开出一份明确的清单。


对此,哈佛通识教育改革委员会的成员之一、英语系教授路易斯·梅纳德是这样分析的:


“在知识专业化愈演愈烈的时代,绝大部分教授都是专门学科的专家,他们在自己的领域有足够的权威,他们能告诉你,如何才能成为英语教授、物理学家、经济学家等等,但对于一个‘普通的知识核心’, 或者‘所有人都应该知道的知识’,他们一样困惑,不可能在任何具体的内容上达成共识,这不是他们的惯常思维。”


2007年通过的《通识教育工作组报告》是这样写的:“我们在报告中所描述的通识教育计划的理想,就是要使本科生能够在一个他们毕业后将成为什么人和他们将过什么样的生活视野下,在哈佛课堂的内外进行一切学习。”


冯友兰回忆梅贻琦(清华大学在任时间最长的校长)时曾说:


“清华建校以来,有个问题,一直是教授们不断争论的焦点,那就是大学该培养怎样的人才。如何教育学生,培养什么人才,大家各持己见,彼此各不相让。梅贻琦则始终认为:大学教育之重,在于人格。如果一个学生没有完善的人格,那么走上社会也不会对社会有利。”


正如清华的校歌: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附 录

在哈佛学什么?


2013年哈佛新的通识教育计划正式推行,重新划分了学生需要涉猎的八大知识范畴领域,艺术与诠释、文化与信仰、经验推理、伦理推理、生命系统科学、物理世界科学、世界中的社会、世界中的美国,共计400多门课程。


修辞的元素

诗、诗人与诗意

5部音乐著作的首场演出

一门已死的语言中的爱:经典印度文学与理论

美国音乐剧与美国文化

佛教与日本文化

伊斯兰建筑中的纪念碑

文学与革命:文化转型时期的巨著

奥托曼帝国的视觉文化(15~17世纪)

俄罗斯与东欧的艺术与政治

当代中国的禁忌之爱

中世纪的想象:视觉、梦与预言

喜剧的宇宙

莎士比亚,早期戏剧

现代艺术与现代性

……

(摘自哈佛新通识教育计划“艺术与诠释”板块课程内容)


理解伊斯兰与当代穆斯林社会

西方的推理与信仰

经典希腊文明中的英雄概念

从希伯来圣经到犹太教,从旧约到基督教

研究佛教,穿越时间与空间

中国的日常生活文化

看见就是相信:摄影的历史

疯狂与药物:心理咨询历史上的主题

浪漫:从简·奥斯汀到小鸡文学

从布拉格起义到羽绒革命:共产主义制度下的捷克

纳粹影院:第三世界的迷幻产物

动画、漫画、电影中的日本宗教

雅典、罗马与我们:身份的问题

……

(摘自哈佛新通识教育计划“文化与信仰”板块课程内容)


你为什么听到以及听到什么:音乐与声音的科学

如何搭建一个可居住的宇宙

爱因斯坦革命

时间

能量宇宙

什么是生命:从夸克到意识

科学的单位:从大爆炸到雷龙及其他

原始导航

科学与烹饪:从高级烹饪术到软物质科学

看不见的世界

气候—能量挑战

……

(摘自哈佛新通识教育计划“物理世界科学”板块课程内容)


人权:哲学入门

自我、自由与存在

“如果没有上帝,一切皆可允许”:有神论与道德推理

经典中国伦理与政治理论

自我、宁静与脆弱:西方与东方

道德推理与社会抗议

正义

自由

自然

生物伦理

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道德质询

哲学家与暴君

医学伦理与历史

……

(摘自哈佛新通识教育计划“伦理推理”板块课程内容)



相关书籍推荐

《大学的精神》

蒲实 陈赛 著丨2017.1

购买详情,请点击“阅读原文”


-End-

2018.1.17

近期新书一览,点击书封即可看到有关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