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讲欧洲团队 中信出版集团



从月初就开始大范围刷屏,全球瞩目的戛纳电影节,开到今天已经接近尾声了。


一聊到戛纳电影节,大家的第一印象往往都是走红毯啊、假摔啊、哪个哪个女明星这种话题,好好的办个世界级高水准的电影节,一打开社交媒体,以为是北京电影节分会场呢。


别聊走红毯了,据说戛纳这条红色小地毯,一共才60米。正常成年人的步速一般是1.5m/s,也就是说,40秒就走完的一条地毯,愣让大家走出了长征的感觉,也是相当勇猛了。


话说,戛纳电影节确实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最顶尖的国际电影节了,红毯这趴只是里面一个很小很小的开胃小菜,关于它的故事可远比那些女星的裙子和摔跤的姿势精彩的多。


比如,你知道为什么世界上最顶尖的电影节选在法国南部这么一个人口不到一万的小镇,而不是那些有钱有势的电影生产核心城市吗?


你知道三大电影节的诞生和国际政治有什么不可描述的关系吗?


欧洲三大电影节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为什么奥斯卡会排斥欧三的获奖电影?


本期的年讲欧洲,带你看一场不一样的电影节。



电影节,动机不纯的诞生


电影节的出现,一开始并不单纯是为了艺术。


欧洲大陆这片土地,孕育了最早的电影,也是电影节的发源地。


世界公认的电影诞生的时间是1895年12月28日。那天,法国大叔卢米埃尔在巴黎大咖啡馆,第一次公映了自己拍摄的纪录日常生活情景的短片。



当时的短片内容比较简单,比如《里昂的工人离开工厂》《婴儿的午餐》《火车到站》《水浇园丁》,却是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事件。

《里昂的工人离开工厂》资料图


自然而然的,法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电影生产中心。然而受到一战影响,19世纪末20年代初,法国经济受到严重打击,电影业停滞了。



就在这个时间,美国百姓却在一片祥和气氛中,接受了电影这种大众娱乐形式。电影起先在歌舞游乐场内放映,随后很快进入了小剧场。世界电影中心在这个时间由欧洲转向了美国。好莱坞电影也是在这个时候兴起的。


那么欧洲三大电影节又是缘何而起呢?


欧洲三大电影节,指的分别是:


  • 意大利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 法国的戛纳国际电影节

  • 德国的柏林国际电影节


这三个电影节是全球国际A类电影节中最著名、最权威的。其中,戛纳电影节又比其他两位更有影响力些。


但它们的诞生故事,却印有深深的时代烙印。



● 法西斯控制的电影节 


世界上第一个电影节,是意大利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它诞生于1932年8月。


对历史时间比较敏感的读者这时候应该看出些什么。1932年正是意大利法西斯执政期间,这个电影节最初也是在意大利的法西斯独裁者墨索里尼的操纵下一手创办的。


它表面说是为了提高电影艺术水平,但实际上,当时更多的变成了宣传法西斯的有力工具。在很大程度上,意大利法西斯借由电影告诉民众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


这样政治意图明确的行为,很快就暴露无遗。


1937年,讲述墨索里尼政府的《女人与海》赢得了墨索里尼杯;


《女人与海》(Scipio Africanus,1937)


1938年,莱尼·里芬斯塔尔执导的《奥林匹亚》和《空军敢死队》共同获得当年的墨索里尼杯,而明显质量更优的《大幻影》却遭到冷遇。


▲《奥林匹亚》(1938)海报

(当年希特勒进行种族清洗,强制规定“任何患有遗传疾病的人都将接受外科手术绝育。”而《奥林匹亚》中,雅利安人的完美身体正是对这种政策的一种侧面拥护。)


事实上,英美评委在给这两部电影颁奖前就离开了电影节,他们认为《奥林匹亚》作为一部纪实电影甚至没有资格参评。



● 戛纳电影节的起源就是俩字 

不服!


于是,1939年夏天,为了反抗德国、意大利高涨的法西斯主义气焰,英、法、美三国联手创立了戛纳国际电影节。当时第一届电影节全名只是“国际电影节”。

还请来前文提到的,在巴黎大咖啡馆放电影的路易·卢米埃尔担任第一届“国际电影节”主席。


而说到选择地点,因为电影是比较容易复制的艺术作品,所以在选址时,就开放很多。这个机会被法国风景宜人的旅游城市,把电影节开在这里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当时时间定在9月1日进行到9月30日。但是,人们猜中了开头,却没猜中结尾。


在电影节第一天,希特勒入侵波兰。9月3日法国、英国对德国宣战。电影节随即宣布取消。《巴黎圣母院》成为了这一天唯一公开放映的电影。


《巴黎圣母院》(The Hunchback of Notre Dame,1939)


再次恢复就到1946年9月了。在法国外交部、教育部、电影联合会支持下由法国艺术行动协会再次举办了戛纳电影节,这也是实实在在的第一届。


讲完威尼斯和戛纳电影节的出生故事,那柏林电影节又是怎么诞生的呢?



● 柏林电影节:一个冷战的产物 


柏林电影节说来比前面二位晚一些,不过无独有偶,它也和政治环境脱不开关系。体会一下它的原名,你可能可以猜到一二——“西柏林国际电影节”。


二战结束后,美、英、法三国占领德国西部,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东部的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第一届柏林电影节的举办时间是在1951年6月份,而对它起到关键作用的其实是美国驻德的文化官员,他们一心要将电影节塑造成鼓吹西方文明制度,反对共产主义的文化桥头堡。


所以,柏林电影节的诞生,其实完全是一个冷战产物。它的气质从出生开始,就和威尼斯电影节和戛纳电影节不太一样。


电影作为一种可以巧妙综合文化和政治的艺术形式,在历史上常常被当作有力的政治工具。纵观欧洲三大电影节源起历史,不难发现,除了文化因素外,它们和当时欧洲大陆的政治环境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三大”之间和奥斯卡的恩怨情仇


不过电影节毕竟还是电影节,尤其处在当今一个相对和平的年代,它们对世界文化交流、电影艺术的发展和世界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如今的三大电影节,各自相互独立并傲娇着。


首先三大的评选范围没有国家和地区的限制,但是他们通常会要求首映。也就是没播过,还得“独一份”。三个不能同时参加,脚踩三只船这种事儿是不可能发生的。


戛纳电影节,每年定在五月中旬举办,为期12天左右,最高奖是“金棕榈奖”。


在“三大”中,“戛纳”的选片口味更加多元和复杂。另外就是,感觉戛纳电影节随了,它的地缘特色,浪漫自由,它可从不关心政治。


柏林国际电影节,每年的2月底到3月初举行,为期两周。主奖有"金熊奖"和"银熊奖"。柏林是“三大”里相对最看重政治的,在选片和审片的过程中,“政治正确”都是非常关键的指标。


就像德国总给人严肃严谨的印象,在柏林国际电影节上,你会看到更多比例的关于二战,纳粹,犹太等等主题的电影。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每年8月至9月间举行,最高奖是金狮奖。人们发现,经过多年的发展,它形成了独特的选片传统:


威尼斯电影节更加聚焦于各国的电影实验者,鼓励他们拍摄形式新颖、手法独特的影片,哪怕有一些缺陷,只要是有创新,就能够被接纳。


比如去年的主竞赛单元 金狮奖颁给了《水形物语》就比较可以理解。



当年国师张艺谋和戛纳翻脸的故事,也从侧面反映了“三大”之间的关系。


1999年,张艺谋完成了《我的父亲母亲》和《一个都不能少》两部作品,据说,起初张艺谋打算把《一个都不能少》选送戛纳。结果当年的戛纳电影节主席雅各布认为《一个都不能少》带有政治上的偏见,张极力解释却遭到拒绝。雅各布个人表示非常喜欢《我》,希望张艺谋撤出《一》,以《我》来替代。


《一个都不能少》剧照


张艺谋很生气,决定将两部影片同时撤出戛纳,还发表了公开信:


“长期以来,我一直非常热心和积极地参加戛纳电影节。戛纳在我的心目中有着重要的位置,像世界上许多其他导演一样,能入围戛纳常常被我们视为荣誉。但今天,我决定退出是因为我对贵节珍视艺术的宗旨产生了动摇。我很遗憾最后是这样的结果。”


转而将两部电影投向威尼斯和柏林。嗯,结果大家都知道了,《一个都不能少》获得了当年的金狮奖;《我的父亲母亲》则夺得了第二年的柏林电影节评审团大奖。


虽然欧洲三大电影节的评判标准总是被人diss,但毋庸置疑的是,它们对电影艺术都有很高的追求。


有人问,为什么总感觉欧洲三大电影节和奥斯卡气质不一样?它们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



其实奥斯卡金像奖的大名是,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这个奖项是属于美国本土的,它创立的初衷最开始也是服务于美国电影工业的。而欧洲三大往往都会叫XX国际电影节,选片和视野更广。


但由于美国确实是世界电影工业的超级大国,所以每届的奥斯卡金像奖都会备受关注。


其实奥斯卡金像奖和欧洲三大的关系,从来都不是对立的。这从欧洲三大的历史也能看出。起码戛纳和柏林电影节都有美国撺掇的因素。


但受限于各自运营机制不同,奥斯卡金像奖是6000人的大投票,而三大往往是召集全球各地的著名电影从业者组成小型的评审团。


这样的评审团就会对电影作品的各方面要求更高,反观奥斯卡就会更加商业化和大众口味。所以才会出现,奥斯卡获奖作品中,同时获得欧洲三大电影节奖项的作品非常少的情况。



不过,这不妨碍好莱坞影星或参加奥斯卡角逐的作品去“三大”上参展,刷刷存在感。


比如,1991年,麦当娜就来到戛纳宣传她的纪录片《与麦当娜同床》,火爆一时;

再比如李安导演就在《十年一觉电影梦:李安传》中提到,2000年《卧虎藏龙》也是先参加了戛纳的首映,再去角逐的奥斯卡。当然,只参展,不参赛。


《卧虎藏龙》千禧年戛纳首映之后,李安一行随即在卡尔登饭店前的海滩上举行庆功宴,大家情绪都很高亢。左起:章子怡、李安、杨紫琼、张震。(张靓蓓摄)


李安说,影展(电影节)很像一个选美比赛,胜负不由己。


电影作为一门艺术,从来没有一个固定的评判标准,见仁见智。但我们丝毫不能否认,那些电影节对电影事业强大的推广作用。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有态度的电影节,我们才可以看到那么多丰富的、多元的、充满人类智慧的艺术作品,而不只是依靠院线的选片。那些有想法但不符合主流价值审美或商业价值体系的小众电影,也通过电影节拥有了展示自己的更广阔平台。


电影是一面镜子,可以照见时代。



本期书单



《人文精神的伟大冒险》

[美] 菲利普·E. 毕肖普 著


本书是全美近百所高校的人文艺术经典读物,也是深受大众喜爱的人文通识入门书,在全球拥有极高的口碑和赞誉。本书为全新修订的第七版,贴近当代读者,是人文艺术爱好者的必藏读物!


全书囊括宏富,涵盖人类精神史中的文学艺术、音乐艺术、建筑艺术、图像艺术、造型艺术、表演艺术等门类,跨越从远古到当代的整个历史发展进程,如古代世界、古代希腊的古典精神、古罗马的帝国精神、中世纪的封建精神和哥特风格、宗教改革、巴洛克精神、启蒙运动的精神、革命和浪漫主义……


“每一页都蕴含着人文主义的精髓”,发人深省,帮助我们找寻与内在的精神价值。全书内容的广度,思想的深度,都为同类书之中的佼佼者。

《樱桃的滋味:阿巴斯谈电影》

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 著;btr 译


阿巴斯是伊朗新浪潮电影开创者、诗意电影大师,一生拍摄了22部电影,受到黑泽明、戈达尔等电影巨匠的一致推崇。1997年,阿巴斯凭借《樱桃的滋味》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之后《何处是我朋友家》《橄榄树下的情人》《随风而逝》等作品均获国际大奖。


本书是阿巴斯一生导演历程的珍贵总结,细致讲述了对创意、拍摄、表演等方法论的经验体悟,更凝练了独特的艺术审美与哲学智慧,展现了阿巴斯完整而丰富的精神世界,是一部诚恳的、兼具实用价值与美学价值的电影沉思录。


《十年一觉电影梦:李安传》

张靓蓓 编著


《十年一觉电影梦》是导演李安以第一人称口述的方式,讲述自己电影生涯第一个十年的追梦历程。这不仅是一个坚持“理想不死”的电影人的成长告白,更是一部探究“如何面对磨难和荣耀”的自我对话。


《塑造世界经济的50项伟大发明》

[英] 蒂姆·哈福德 著


留声机是怎么出现的?电影的雏形是什么?还有哪些发明,改变了我们,塑造了世界经济?


《二战简史:黑暗时代》

诺曼·斯通 著


300页读完“二战”,这本书将告诉你:战争中的关键时刻,局势恶化的始末缘由。意大利怎样将这场欧洲战争变成世界大战?


《审问欧洲:二战时期的合作、抵抗与报复》

[美]伊斯特万·迪克 著


战争摧毁了人性,还是人性引燃了战争?本书不希望给你一个答案,只希望与你一起思考,一起审问欧洲!审问欧洲,审问的不只是某个人或某个国家,而是历史。历史即使没有正义,也是寻求正义的工具。


硬派历史 · 年讲欧洲

往期回顾:


听说,乔布斯想用毕生的财富约我……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一页近十万美金 史上最贵印刷品的前世今生

恺撒之后,300个雕塑沉入西欧最肮脏的河流

宙斯:把自己的风流史写满整个星空的众神之王

那些人类最伟大的思想,最终葬在了一起

这个世界曾经被一群“野蛮人”征服

欧洲的一场高烧,曾让世界久病不愈

炫富拼调料!中世纪求婚不送钻戒送胡椒


-End-

2018.5.17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中信出版集团」微信公众号

近期新书一览,点击书封即可看到有关内容!




文章已于修改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