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对生活不满意,也许是不会选择

点击蓝字关注→ 中信出版集团 2018-12-27

这些年,许多网友问过刘润关于“个人选择”的问题。


我该不该放弃这家公司?该不该转行?摆在面前的是机会还是陷阱?……


刘润说,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做过3次“降薪换工作”的决定。如今,他不仅是前微软战略合作总监,海尔、百度、恒基、中远等众多大企业的战略顾问,还是拥有23万+用户的——线上专栏《刘润·5分钟商学院》的创始人、润米咨询的董事长。


对于网友的“选择困难”问题,刘润说,也许可以从以下3个视角重新审视。



1

用商业视角看行业


我有一个亲戚,今年就要高中毕业了,他很聪明,画画学的非常好,音乐天赋也特别好。我相信未来他在这两方面都能有巨大的成就。但这个时候必须要做出选择,究竟选哪个继续精进。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生问题。你觉得这个问题背后有没有商业逻辑呢?


如果真的要对这个问题有准确的看法,就必须要理解一个重要的商业逻辑——“边际时间成本”。我来解释一下这个概念,以及如何用它影响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生决策。


比如,你去生产iPhone的手机,可以在生产100万台,也可以生产1 000万台。就像我今天的《5分钟商学院》,可以有2 000个学员,也可以有7万个学员。每一台手机它交付到消费者手上的时候,它所投注的时间——边际交付时间几乎为0,所以我们把这种东西统称为产品



那与产品相对的另一个东西叫什么呢?我们把它叫服务


什么叫服务?今天我去找个理发师理发,他特别优秀,是总监级的理发师。他给我理发花了整整一个小时,即便我付了他很多钱,但在这一小时里,他也没有办法给别人理发。所以说,理发的边际交付时间大概是一个小时,他一天能理几个发,大概数得过来了。因此,我把这类行业统称为服务业。


生产iPhone是做产品,理发是做服务。什么叫产品?什么叫服务?你可以用一个基本的概念——边际交付时间把它分开来。边际交付时间越长的,越在服务业这端。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亲戚的选择问题。


他未来是画画好呢,还是做音乐好呢?是做钢琴家呢,还是做画家呢?


这个问题的核心就是,“画画”跟“音乐”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其实就是二者的边际交付时间不同。


今天,在中国立刻能想得起来的优秀钢琴家有几个?我不是这个领域的,能想起来的大概就两个吧:一个是郎朗,一个是李云迪。要说第三个,我就真不知道了。


为什么?因为音乐是一个产品,一旦灌制成一张CD后,它每一次交付,李云迪是不需要为你再弹一遍的,郎朗也不需要再为你弹一遍。在边际交付时间为0的时候,它会形成“头部资源”,会成就像李云迪和郎朗这样超级成功的人。但是其他人,几乎大部分都会碌碌无为,或许会变成一个习惯,变成一个喜好,但是不会变成一个产品。



而另外一端的画画又是什么情况呢?我把一幅画画出来,可能要花一整天。一旦交到你手上,它就不能再交给别人了。可见,每一幅画都凝聚了边际交付时间。因此,画画是服务业,而弹钢琴是做产品。


音乐是“头部市场”,而画画是“分散市场”。所以,这时就可以给亲戚一个这样的建议:


如果学音乐,你可能就要跟一群特别优秀的人去争取顶尖级的巨大成功,但大部分人很可能是无法成功的。但如果你要画画,市场上2 000块钱一平方尺的画有一大批人,你如果画得好,可以变成5 000块钱一平方尺,再好一点,可能变成10 000块钱一平方尺。所以你是做分散市场还是做头部市场。


即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生决策里,都可以用到商业的逻辑。


2

用行业视角看企业

刚才我们用商业的逻辑去分析了,画画和做音乐是不同的。看行业,应该用商业的视角。


那么,看企业呢?


应该用行业视角。


举个例子,你是一个优秀的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毕业生,有3个公司都给你发了offer。


第一家是刚拿到了B轮融资的搞人工智能的创业公司。它开的工资不是很高,因为是创业公司,给了你一些股份。


第二家是今天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级别的一个互联网公司,它开了相当高的工资。


第三家则是一个很传统的机构,在里面你可以很稳定,也可以拿到很不错的薪水。


请问,你会去哪一家?这又是一个重要的人生决策,在这个决策背后,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商业逻辑,那就是“行业规律”



行业规律是什么?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无外乎要经历这么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我们称之为“人无我有”。


什么叫做人无我有?我把一个你们连想象都想象不出来的产品做出来,那我就可以卖很高的价格,这种企业就是人无我有的创造型企业。


第二个阶段,我们称之为“人有我优”。


某个产品你也做出来了,他也搞出来了,这个时候大家研究的问题,就是所谓的人有我优。谁能做得更好,用户体验更佳:你的按钮做得再大一点,他的配色做得再好一点。比如说我小时候卖的是9寸的黑白电视机,后来电视从9寸变成了14寸,从14寸变成18寸,从18寸开始变成彩色了,然后彩色越来越大,到21寸、28寸、29寸、32寸、60寸,最后你发现有些电视机厂商开始研究电视机边框能不能变成土豪金的。


第三个阶段我们称之为“人优我廉”。


最后的阶段叫什么?人优我廉。大家都做得很好了,这个行业必然会进入第三阶段,就是你必须把东西做便宜了。


你卖20块,我就卖15块;你卖15块,我卖13块。当行业开始拼价格战,这个行业基本上已经走到头了,再往下走没什么好比了,必须得转型到另外一个行业。


个人选择职业的时候,你要做个判断,这个行业目前到了什么阶段。


如果行业工程技术已经发展到瓶颈期了,这时你进去只能伴随它走向一个稳定的而不会有大发展的时代。


比如,诺基亚在2010年的时候,占全球手机市场40%的份额。当时诺基亚的广告是这么说的:你可以一天换一个彩壳,7天用7个彩壳。


当时很多人嘲笑诺基亚,说你们这家公司,以前的口号不是叫科技以人为本嘛,我觉得你可以改一改了,叫科技以换壳为本了。


当一个手机开始以换壳为本的时候,这个行业工程技术的发展,差不多就已经到头了。通过判断这个行业的发展阶段,你就会对自己的选择有一个预期。


所以要记住:


第一,看看你的行业中间哪些公司正在做人无我有的事。


第二,哪些公司正在做人有我优的事,就是把体验做好的事。


第三,叫做人优我廉,你们行业中间哪些公司在做这事的。


如果我是那个清华毕业生,会选哪家呢?我很可能会选第一家公司——人工智能公司。


因为,随着时间的发展,它会越做越好。你的时间、精力投资进去,有可能会获得越来越大的收益。如果在那个人优我廉的国有企业里面,你终有一天发现,这个公司可能快不行了。而公司快不行的时候,你再高的工资都有可能会发生重大的变化。


所以,如何选择行业、如何在行业中间选择企业,其实要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和人优我廉里做个选择。


3

用企业视角看个人事业


第三个视角面对的是,在一个公司里面应该如何选择岗位?我做哪件事是最有价值的?


面对这样选择的时候,你要去思考一家公司它的核心价值是哪一个部分工作创造出来的然后,你就要去做那部分工作,这样你与这家公司才可能走得最长远。



比如说,宝洁是做洗化用品的。假如要去宝洁公司的话,应该去它的哪个部门?


对于洗发水,你能说这个洗发水跟那个有天壤之别吗?你能做出花来吗?恐怕不能,所以,宝洁最核心的部门是营销,它真正的强项在于通过各种各样的营销手段,最终影响消费者的认知。


所以,如果要想要在宝洁获得长远发展,你就必须得去做市场,就必须走品牌,必须在这方面培养你的核心能力。


相反,假如你是做IT的技术人员,在宝洁和微软之间又该如何选择呢?微软最核心的部门是工程师部门,最重要的是产品,很自然的应该选择去微软。


又比如,在GE(通用电气),因为它最核心的、真正创造价值的、最大的收入来源是它的金融部门,所以你要真正掌握金融投资的能力、并购的能力。


当你理解了一个公司核心的商业逻辑——它最重要的创造价值部分——就有机会去选择你在那个公司里面,占据哪个位置会是最有发展的。


反过来说,如果你拥有一种能力,你就会知道应该去哪一个行业,去哪一个公司会对你未来的发展是最有帮助的。


其实,每一个选择背后都有商业逻辑,通过对商业的洞察,对每一个人与人之间交易的理解,可以做出一些真正聪明的决定。


以我个人为例,我在1999年加入微软,2013年离开,在微软工作了将近14年。在这当中,我做出过三次类似的重大而艰难的人生决定。


第一,决定加入微软。


1999年,我从北京到上海去面试。我记得当时面试是非常不容易的,早上9点火车到上海,9点半进了微软的办公室开始面试,一直到下午4点半。面试了整整7个小时,每个小时进来一个人跟我聊整整一小时,一刻不停。甚至,中午吃饭时还有人陪着聊,一边吃一边聊也是一个小时。


我觉得微软面试就是考体力的。最后一个人,是当时微软全球技术中心的总经理唐骏,结束后,他站起来握我的手说,欢迎你加入微软。


然后,我们开始讨论待遇。我听完之后,当时就傻眼了,微软的待遇居然比我之前还要低。


我当然还是进了微软,但涨了三年工资之后,才相当于进微软之前的薪水。我当时年轻,思前想后很久,最后觉得微软是在这个行业里面的核心企业,且不说更低的薪水,就算它不给钱也应该进去。


这个对我来说,是个非常重要的决定,因为在行业中间选择了企业。


后来,我就在微软干了7年,而且一直在技术部门,直到遇到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市场营销部门来找我说,你要不要考虑到市场和营销部门?


我是特别感兴趣的,因为当时技术部门的人都说,你们这些销售太销售了,一点不懂技术。而销售部门说,你们这些技术人员太技术了,哪懂什么市场跟销售。


我当时觉得人生经历中间不能少这段啊,那就去吧。于是又面临一个重要的人生决定,就是去市场销售部门。因为薪酬结构改了,可变部分大了,基本薪水反而降低了,而且我当时有个独立的办公室,要从独立办公室搬出来,又纠结了很久。


最后,考虑到微软在中国的市场销售部门是非常核心非常重要的,所以我接受降薪,去了市场和营销,这是我的人生第二次降薪换工作的决定。


而我第三次降薪换工作又是什么呢?


2014年,我离开微软,要知道那是多么艰难的一个决定。而我决定出来的最大原因,就是我认为咨询行业一定要有大变。为什么呢?因为麦肯锡这样的公司它过去成功有两个要素。


第一,在行业发展不是特别快的情况之下,它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库、大量的经验:这家公司怎么做,那家公司怎么做,每咨询一个就会积累自己的经验。


第二,它雇用了很多特别聪明的小朋友,MIT毕业的、斯坦福毕业的,然后教他们方法,再加上这些知识库,他就能给那些行业里面工作了三、五十年的人提供咨询服务:你这个行业应该怎么干。过去很多咨询公司就是这么干的。


但是,突然之间到2013年,世界变了,移动互联网来了。


我当时认定,这个行业的格局要变了,未来很难再用知识库做咨询,而必须要对行业有自己的深刻的洞察,才有机会能够真正的做出恰如其分的咨询。


咨询行业又回到其本质,回到以人为本的手艺活,所以我就出来干这件事。


第三次决定,我放弃了一个很不错的职位,一个光环,什么都放弃了,出来做咨询公司。从0开始做到今天,我觉得正是因为对行业的理解和洞察。


其实,每一件事情背后都有其商业逻辑,如何善用商业看行业,用行业看企业,用企业看个人的事业,通常能够帮助你做出一些关乎人生选择的聪明决定。


本文整理自刘润直播内容

原文标题:“如何用商业思维做出聪明决定?”


《5分钟商学院》这个系列主要有四个大的话题。


第一个话题是讲商业。什么叫商业呢?商业是我们与外界的关系,就是企业与外部怎么去交易,商业的核心的逻辑是交易,我们与外部怎么去交易。


第二话题是讲管理。管理是什么呢?管理是我们与内部的关系,一个企业内部与员工之间是怎么来协作,怎么来合作,与员工之间怎么来达成一种共赢的关系。商业是与外界的关系,管理是与内部的关系。


第三话题是讲个人。作为一个CEO,作为一个管理者,你必须个人要做最好的修炼,所以这个个人我们说是与自己的关系。所以我们讲这三个关系,与外界的关系,与内部的关系,与自己的关系。


第四话题是讲工具。你要想把自己做得最好,你要善用工具,就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就是如何去利用工具来把事情做好,所以我们专门讲一讲工具,提升前面三个部分的效能。



近期好文推荐

「职场」人生的四大错觉,越早认清越好!

「时间管理」做到这10条,每天时间多一倍

「书单」这30本书是你最需要的自我投资

「人物」10年,雷军没小米时就看好他

「话题」 看脸的时代,简历上的照片应该怎么放?

「力荐」 让别人赌运气吧,这本书教你怎么赢

「人物」她九死一生守护了一辈子,全捐了。

「生活」不吃主食,只吃水果不能减肥!


相关书籍推荐

《5分钟商学院》

套装共4册

刘润 著丨2018.5

购书详情,请点击“阅读原文”


-End-

2018.5.30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中信出版集团」微信公众号

近期新书一览,点击书封即可看到有关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