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动荡的40年,又一位国王人头落地 | 硬派历史

年讲欧洲团队 中信出版集团


上期 路易十四的最后一场床戏 在年讲读者群中反响强烈,除了终于弄清楚路易十三、十四、十五谁是老子谁是孙子之外(十三是十四的爸、十四是十五的太爷爷、十五是十六的爷爷),不少读者都在评论区留言感叹“叛逆”“愤怒”“不服管”的巴黎人民实在太有种了,正是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奋勇向前,拖动了法国、甚至整个欧洲的历史进度条。


本期的年讲欧洲,就来聊聊由这群“愤怒的”巴黎人民推动的法国大革命。我们的故事首先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一幅名画讲起。

 

1

藏在名画里面的秘密



喏,就是这幅画——《自由领导人民》,大家肯定都看过。它是卢浮宫的三大镇宫之画之一,作者是法国浪漫主义画派的领军人物欧仁·德拉克罗瓦。这幅画作又名《1830年7月27日》,是纪念1830年7月27日巴黎市民为推翻波旁王朝的一次起义。


不少读者对这幅画作并不陌生,尤其是牢牢霸占大C位、高举法国国旗、坦胸奋勇向前的女英雄,更是被当做“自由”“解放”的标签演绎成各种版本并广泛流传。



那么问题来了——她究竟是谁呢?19世纪的评论家曾一度认为她是卖鱼女或是农妇,原因有理有据:她身材壮硕、衣衫褴褛、皮肤粗糙,一看就是劳动人民。可随后越来越多的声音倾向于:她不是人,而是神!


为什么这么说?

111


▲请注意两人头上的同款帽子


首先请注意她戴的这顶红帽子,叫弗吉尼亚帽,是自由的象征,在希腊和罗马被解放的奴隶都带同款小红帽。


其次她袒胸露乳,同时赤脚不穿鞋。如果按照我们凡人的思维是因为买不起衣裳和鞋子而裸露,那就大错特错了。受古希腊神话的影响,在19世纪的艺术创作中,只有赤脚和裸身才代表着“天神降临”。


而半裸的上半身,更是“肉欲与神行”的女神的升级版。

只是这位女神毕竟还是和其他高高在上的女神们有点不一样,她没有陶瓷般的肌肤,丰腴且柔美的体态,不刮腋毛、毛孔粗大、双颊还有被晒伤的高原红、小瑕疵不断……

 

原来,画家是将女神升级为健康强壮、威风凛凛的女战神,旨在号召巴黎民众只有通过躁动,反抗,斗争等途径,才能推动大革命的进步。除此之外,“裸”也深藏了另一心机,请注意她的裸既不像断臂维纳斯那样直接袒露上半身,也非全裸,而是穿了一件斜肩的希腊款长袍,自然很容易让人想到另一个喜爱斜肩长袍的女子,那就是“带翼的胜利女神”。作者把胜利女神画在人群之中,暗喻着人民有神的的指引,这场战斗必定胜利!


其实除了抢眼的女主角,这幅画中还深埋了很多的线索,我们来一一排查。

    2



左下角这个不穿裤子的尸体,同样是被作者想象出来的人物:他是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参加特洛伊战争的一个凡人英雄,特洛伊的王子,第一勇士赫克托(Hector)


赫克托最终的结局是兵败沙场,但是并不会贬低他在人们心中的伟大英雄地位。把赫克托画在这里,把虚拟的英雄和残酷的现实合二为一,英雄同样为我们而战,这场为自由而生的革命,值得所有人为之赴汤蹈火。


也有评论说他只是非常普通的一位革命者,战死沙场后被后继的衣衫不整的革命者拿走武器、脱掉裤子,革命自来都是踩着尸体向前淌:热血却残酷。

1  3



画中左侧一位头戴高礼帽,下身穿着宽松长裤,脖子上系着法兰绒丝巾,手持猎枪的这位,有人说是画家欧仁·德拉克罗瓦把自己画了进去,想要抒发自己参与革命的热切的心情。不管这种说法是否准确,这个着装体面的角色都代表着资产阶级,代表着巴黎市民这一人群是支持革命的重要力量。

    4



画中有两位少年,其中一位,不太起眼,在画作的最左边缘,已经扑倒在地上,左手死死抓住路上的石头,而他的眼神狰狞,右手牢牢抓住一把短军刀,头上戴着的是国民护卫队的帽子,应该是从倒下的护卫队队员中捡来的。


另外一个孩子,就是胜利女神旁边的孩子。他戴着一顶法国学生常戴的黑色天鹅绒贝雷帽,在他的肩膀上挂着一个大尺寸的弹药盒,他的右脚向前,一只手举在空中挥舞着骑兵手枪,急速向前奔跑,表现了为了自由全民参战的的情景,他代表着巴黎少年们也同样为了自由和民主奋战。而这个角色在多年以后,被大文豪维克托·雨果写进了《悲惨世界》。

正如读者们所见,画中有女神、有资产阶级、有英雄、有工人还有儿童。社会上各个阶层的代表都在画中,他们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为了自由民主的真理而奋战。



实际上,这幅画的创作日期处于法国大革命的中后期,不过即使百年后的我们依旧能真切地感受到当年法国社会各个阶级迫切又决绝的革命诉求。


现在不如将时间轴拉回十八世纪末,去看看大革命前夕的法国社会是怎样的景象。

 

2

黎明前的黑暗


美国国父之一汉密尔顿有句名言说:“所有政治问题,归根结底都是财政问题。”


法国大革命的导火索也是财政问题。英法两国矛盾由来已久,在1756年—1763年间,也就是“七年战争”期间,英法冲突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峰,两个殖民帝国在美洲、西非、印度和太平洋都爆发了殖民地争夺战。战争以法国的失败告终。


到了1775—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法国为报七年战争失败之仇,出兵帮助美国从英国的统治中独立。法国大革命发生在1789年,在此之前的20年里,法国不是在打仗,就是在准备打仗。

 

此时统治法国的是末代君主路易十六。在他执政之初,成功地介入了美国独立战争,在英法争霸中为法国扳回了一局。不过同时,战争也加速了国库的亏空,法国饥民暴动频发,持续了很多年。1788年冬天法国遭遇严寒,农业遭到重创。在一次饥民暴动时,据说巴黎市长评论道:“如果农民没有吃的,他们可以去吃稻草呀。”


《蓬帕杜尔夫人的肖像》反映了当时宫廷人士以及上流社会的奢华情景。

莫里斯·康坦·德拉图尔 1748-1755


看过雨果著名小说《悲惨世界》的都知道,该作品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巴黎上层人士的繁华和贫民窟的悲惨破败。男主人公冉阿让最早是一个农民,因为偷了一块面包,最终坐了15年的牢。出狱之后,他多亏一位善良主教的资助,最后成了一位工厂主,却依然无法摆脱过去的污名,遭到警官沙威的追捕。


冉阿让的背后,我们看得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革命时代,法国下层人民的艰难。即使当冉阿让成为一个有地位的“资产阶级”,仍然要受到警官沙威所代表的缺乏公正的国家法律和国家行政权力的侵扰。


《午餐前的祈祷》如实描绘了法国普通市民朴实的日常生活画面。

 让·巴蒂斯特·西梅翁·夏尔丹 1740


平民生活艰难,富人的情况又如何呢?在大革命前的法国,人被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教士,第二等级是贵族,余下的都被归入第三等级。前两个等级的人享受着广泛的特权,可以把自己拥有的土地租给农民并收取地租,同时可以或多或少地免交国家税收,在法律上也有诸多优待。贵族把持着国家的权力,不肯放弃自己的特权。

 

3

三级会议

国王:我只是想要个钱而已啊!


在1788年冬天这个节点上,饥荒横行,农业颗粒无收,法国国家财政也濒临破产,国王已经没有办法筹到更多的钱了。


最后,路易十六迫不得已,于1789年5月召开三级会议,商议国家的财政改革。参加会议的包括来自三个阶级的代表:贵族、教士和平民。但很快,国王就后悔把这三个社会阶层的代表召集到一起这个决定了。第三阶层开始不服管束,坚持要求三个等级的所有代表一起参与表决:毕竟第三等级的代表人数占多数。但是前两个等级的人坚决反对这一提议。


《荷拉斯兄弟的誓言》 是大革命前夕画家为路易十六所作,这部作品以古罗马建国王位继承事件为主题,寄托了画家对于共和制的理想和希望。

雅克·路易·大卫 1784


从问题的本质上说,国王单纯是想要征税,拿到更多的钱以供财政支出。其实人们并不反对这一点,大家只是想弄清楚:这多交的税到底由谁来交?显然要让享有特权的教士和贵族来交。三级会议成了第三等级在政治上发声的一个契机,他们抓住这个机会,要求取消特权阶级,实现“平等”。明白了这点,就相当于知道了法国大革命的根源


然而,对于国王路易十六而言,第三等级代表们要的太多了。他于是把他们赶出了会议厅。代表们并不离开,开始聚集在附近的网球场上,宣誓不实现改革决不解散。第三等级代表集会宣布自己是“国民议会”,也就是说,他们认为自己可以代表所有法国国民。


最终路易十六妥协了,命令三级会议前两个等级的代表加入国民议会。这样,国民议会成了法国的国家立法机构。


但是,国王紧接着调来2万军队进驻巴黎,这一波操作下来,人们纷纷惊恐地猜测,国王要军事镇压国民议会了。于是形势转向了暴力,声援第三等级的巴黎市民在1789 年7 月14 日发起了暴动,超过8000名武装的巴黎市民占领了巴士底监狱,释放了关押在里面的犯人。


画作描绘了1789年7月14日攻占巴士底狱的场景。

让-路易·普里厄


占领巴士底狱是法国大革命中最有名的事件,它确实标志着第三等级的胜利。7月14日也立即成为革命的最重要纪念日,以及日后法国的国庆日。不过,平民革命也难以避免地伴随着失控的暴力。比如,之前那位让农民去吃稻草的市长就遭到了清算,他被砍下头颅,并被暴民举着游街,嘴里塞了一把稻草。


巴黎暴动对大革命的意义在于,它支持的是刚刚夺权的国民议会,使得国民议会在路易十六面前挺直了腰杆。

 

4

国民议会的改革


说起法国大革命,很多人第一个联想到的是巴士底狱的陷落;不过,大革命的真正内容,其实发生在巴士底狱陷落之后。


国民议会毫不犹豫地开始了激进的改革。关于大革命初期的改革,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高中课本上学的《人权与公民权宣言》。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讲,宣言中一个最实际的原则是平等。在革命轰轰烈烈的宣传中,很多农民望文生义地觉得平等就是均平富,要把贵族的财产抢过来大家平分。很多人旋即去抢劫贵族的庄园和修道院。


画作描绘了巴黎庆祝攻占巴士底狱一周年的盛大庆典。1790年7月的联盟节是革命团结和乐观主义的顶峰。

皮埃尔·加布里埃尔·贝尔托


当然,如果法国大革命提倡的“平等”真的是这个意思的话,那它不就和一千年前中国的黄巢起义差不多了?《人权与公民权宣言》中阐释的“平等”,其实是现代意义上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论贵族还是平民,拥有同样的经济权利和义务,遵守同样的法律。当然,除了“平等”之外,宣言肯定了人天生享有自由、财产、安全、幸福等方面的权利,这些权利构成了现代国家的公民权的基础。


伴随着这份宣言,一组操作性的法令——统称为《八月法令》——确确实实对特权阶级下手了。之所以叫《八月法令》,是因为它是在1789年8月通过的。


法令一开篇便无比霸气地宣布:“国民议会完全废除封建制度。”《八月法令》激进得近乎粗暴,似乎在那个“革命”依然是新事物的时代,人们不知道“循序渐进”的道理。《八月法令》宣布,废除一切封建特权和贵族头衔,取消农民对领主的义务,从此所有法国人享有相同的权利,遵守同一套法律。


这是少有展现1789年七月至八月间大恐慌的画作。事实上,对于领主或者他们管家的人身威胁远比烧毁城堡普遍的多。


在废除封建制度的这段时间,领主们的财物遭到农民的疯抢,平民疯狂砍伐原本属于贵族的森林,捕捞原本属于贵族的池塘湖泊。直到最近,才有历史学家重新提起了这段时间法国遭遇的生态灾难。当然,社会上的动荡更为明显。用革命者米拉波的话说,各种各样的特权在一种“旋风闪电般的慷慨”中消失了。

 

5

分裂与危机


在大革命的初期,有很多党派和组织在争夺革命的领导权:


1
保王党
他们一心希望路易十六继续做一个有绝对王权的国王,当然他们的努力是徒劳无益的。
2
温和的自由主义
他们想要制定一套宪法,并保留国王作为权力受限的君主。
3
温和的共和派——吉伦特派(Gironde)
主张建立共和体制,并不惜与周边支持国内贵族反叛的国家开战,以推翻君主制。
4
极端的共和派——雅各宾派(Jacobins)

激进的革命民主派,他们主张不惜一切手段(包括暴力和屠杀)来实现法国的民主自由。


《马拉之死》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经典画作。描绘的是法国大革命时期遇害的雅各宾派领袖马拉被刺的情景。1793年7月13日,反对暴政的女刺客科黛,以商谈事宜为由,进入马拉浴室,趁机行刺。

雅克-路易·大卫


在国外,尤其在英国,有一些逃避大革命的法国流亡贵族,他们不断地密谋围剿大革命。欧洲各国都加入了围剿法国大革命的行列。由贵族统治的英国的议会,以及欧洲大陆的国王和皇帝们,对这个异国的平民暴动都同样害怕,都试图去镇压它。


1791 年,法国社会似乎洋溢着乐观的情绪,一首流行的庆典歌曲《一切都会好》唱道:

啊!一切都会好,都会好,都会好,

贵族说,是我的错!

教会为富有感到悔恨,

这些财富要归正义的国家。


但是此时的国民议会无法掩饰的是,改革的法令正在政府和人民中引发分裂。剧院里,一句赞美国王的台词,让爱戴国王和观众和支持共和的观众大打出手。为了平息事态,剧院的乐团欢快地奏起了《一切都会好》,但是两派观众还是越打越凶。


1791年6月21日,发生了一件决定大革命命运的大事件,这就是国王路易十六和玛丽·安托瓦内特乔装出逃事件。他们逃到了法国边境。但是,在凡尔登附近的瓦雷讷(Varennes),一些农民认出了他们。于是,他们被截住并被带回了巴黎。国王的出逃让人们意识到,国王随时可能背叛革命。


1791年9月,回到国王位置上的路易十六颁布了法国的第一部成文宪法,同时设立了一个新的国家立法机构“立法议会”,取代了国民议会。科学家拉勒芒·德·圣克鲁瓦为了庆祝新宪法,坐上了一个热气球(那个年代的超高科技)从巴黎出发,沿途将宪法的复印件绑在鸡腿、面包和酒上投放下去。


宪法似乎标志着大革命的最终果实。但此时废除封建制度的余波非但没有平息下去,反而愈演愈烈。地方上农民任性解读革命法令,造成持续的骚乱;普通民众中有反教会,也有挺教会的,有反对国王的,也有支持激进共和派(雅各宾派)的,造成了层出不穷的流血事件


与此同时,欧洲列强在惊恐地观望着法国发生的一切。迅猛发展的法国大革命,引起了普鲁士、奥地利和俄罗斯等国的注意。欧洲各国在对付法国大革命这事上,难得地全员达成一致意见,多次组建反法联盟,武装干涉大革命,大有不败法国誓不罢休之势。


一些人相信,国王与敌视革命的外国人结成了联盟,法国已经危机四伏。法国人惊恐地认为大街小巷处处藏着间谍和叛徒。在这混乱关头,代表激进共和派的巴黎革命委员会掌握了政府的领导权。


1792年8月10日在巴黎攻占杜伊勒里宫。

雅克·贝尔托


1792年8 月10 日,巴黎革命委员会下令进攻国王的宫殿,并迫使立法议会废黜并监禁了国王。同时,他们开始四处抓捕可疑的人。这些被捕的人中间有许多人无疑是有罪的,但是,许多无辜的人也遭到了逮捕和监禁。几天之后,他们在经过一个虚假的审判后,杀掉了大部分囚犯。在这次被称为“九月大屠杀”的行动中,有1200人被杀。


屠杀之后的1792年9月20日,一场全国选举最终选出了国民公会,取代了立法议会。这是一个由共和派主宰的最高权力机构。国民公会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宣布成立法兰西共和国。


共和国,什么意思?一个月前被废除的路易十六应该是最紧张的了。不久之后,路易十六被判处死刑;1793 年1 月21 日,路易十六用自己的脑袋偿还了君主制的罪孽。

 

1793年1月,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


路易十六死后,吉伦特派和雅各宾派还在激烈的争夺法国的政权,最终,雅各宾派将对手踢出了国民公会,却转而开启了残暴冷血的“恐怖统治”。1794年9月,巴黎人民发动“热月政变”。我们可以狭义的把热月政变当做法国大革命的终点,当然, 大革命的故事并没有完全结束。


1794年之后,法国的军事行动和政治动荡还在持续。大革命在诸多领域推进的激进的改革,在接下来的数十年中反反复复,历经了激烈的,流血的争夺。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1795年之后,又一位深刻影响欧洲格局的军事家、政治家——拿破仑登上了法国的政治舞台。下一期年讲欧洲,我们的C位男主角就是拿破仑·波拿巴


接下来是年讲粉丝专属特权环节

官宣!

我们邀请读者抢先欣赏
由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编室 
新思文库出版的新书 

《不自由毋宁死》的封面



写在21世纪的法国大革命全历程解读,国家、社会精英和平民大众应对变革时代的启示录,重新思考现代世界的诞生时刻。墨尔本大学法国史教授、总督学的生涯集成之作。一本故事版的《旧制度与大革命》。


本书预计今年年底上市。更多社科新书动态,请关注每周四的【年讲欧洲】专栏。



相关阅读


《从黎明到衰落》


一册在手,纵览五百年西方文化的宏伟画卷。本书内容极为丰富,涉及面广;思想,论点独特,融会了几个世纪以来西方文化研究的精髓;充满了睿智而理性的论述,渊博而深厚的知识。点击下方小程序,即可购买


《给商务精英的美术史》


路易十四执政期间,法国在政治和艺术上的影响力都达到了巅峰。而后来,繁荣盛景如何急转直下?艺术上如何促成印象派的诞生、引来华丽的洛可可时代?请听木村泰司为你娓娓道来。点击下方小程序,即可购买


《现代欧洲史:革命的年代 1789-1850》


从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到1848年革命,欧洲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事件都发生在这一时期,书中尤为精彩之处在于对法国大革命的描写——从前期汹涌狂热的革命派,到中期软弱无力的执政府,最后讲述拿破仑时代的终结。点击下方小程序,即可购买


《人文精神的伟大冒险》


经典人文艺术通识全书,清华大学通识课推荐读物,全美近百所高校指定教材。人类文明史、艺术史、思想史的经典通识课,囊括人文精神历程的一卷本全书。点击下方小程序,即可购买


年讲欧洲第28期【穿越的悲剧:学霸活在文盲圈,下场就是一个字】推荐的盐野七生的好书《皇帝腓特烈二世的故事》新书现货发售了。!对如《权利的游戏》般精彩的中世纪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直接点击下方的小程序购买,把好书带回家。



# 今日福利#


传奇大人物拿破仑,用一期年讲的篇幅肯定是讲不完、也讲不透的。不如我们换个讲法,请年讲的读者们提问题,我们来回答。


把你最想了解的关于拿破仑的问题告诉我们:政治的、军事的、个人的、八卦的……方方面面,越细节越好。

被下期年讲采纳并作答的问题我们将赠送经典中信人文社科好书1本。本次活动开奖时间:2018年10月26日 上午10点



硬派历史 · 年讲欧洲

往期回顾:


路易十四的最后一场床戏

读历史,也是会上瘾的...

No!互撕了一辈子,死后竟葬在一起

穿越的悲剧:学霸活在文盲圈,下场是...

20万人围观,死刑变成一场全民“娱乐”

十一假大家都准备去这个国家了?坐等放假了

这个国家如人生,起起落落落落落…...

[双月书单] 看了这份排行榜,想要重上历史课

三年死了3000万,这场疾病差点让欧洲灭亡

公然支持抢劫,一个大国的强盗式崛起



更多往期内容,请点击菜单栏

【阿信宝藏】-【年讲欧洲专栏】查看哦~


-End-

编辑:Yoyo 责编:YQ

2018.10.18


更多经典书单和深度好文

欢迎关注中信出版集团」公众号

近期新书一览,点击书封即可看到有关内容!





文章已于修改
    Read more

    发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