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和我妈,相爱相杀!”

阿信 中信出版集团 2019-09-19

随着8月的结束,热播都市家庭剧《小欢喜》也在上周大结局了。
 
几个家长为了督促孩子学习使劲浑身解数,由于剧情过于真实,不少网友纷纷感叹:“仿佛在家里装了监控!”


这部剧豆瓣评分8.4,当之无愧的8月最强国产剧


虽然它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小欢喜的结局,但是剧中所探讨的关于教育、亲子关系等问题,依然给我们留下了很大的探讨空间。


在这部剧中,阿信印象最深的就是宋倩和女儿英子的关系:离婚后的宋倩把女儿当成了生活的一切,对英子的生活进行了过度的干涉,造成了母女关系紧张……



人们在说到母子之情往往会想到温情和慈母这样的词,但却很难用一两个词汇来形容母女之间的感情。


为什么比起父子冲突、母子冲突,母女冲突更难和解也更为复杂?


相爱相杀的母女关系


在很多的影视剧作品和文学作品中,我们都能够感受到母女关系的不平等性和母亲对女儿极端的掌控欲。


《小欢喜》中的宋倩对女儿的过分的爱和期待是一种。


“妈妈都是为了你好”


在不久前完结的英剧《名姝》中,女主玛格丽特对小女儿过分的保护也是一种。


为了保护小女儿,玛格丽特甚至可以为她上绞刑架


在电影《黑天鹅》中,母亲对女儿过分的束缚也是一种。


在各种压力下,白天鹅最终黑化成了黑天鹅


台湾女作家琼瑶在她的自传《我的故事》里,也写到她和母亲多年来的恩怨与冲突。


少女时期的琼瑶偏科严重,她不喜欢学习、考试,只对文学感兴趣,和她那门门功课拿第一的妹妹相比,她就像家里的一个另类。母亲的冷嘲热讽让琼瑶越发自卑,感到压抑得抬不起头。而更“大逆不道”的是,她在高中时与大她19岁的国文老师相恋,这件事被母亲发现后,长久的愤怒像一座火山,迸发出最强烈的火焰“几乎把她烧成灰烬”

母亲采取了最激烈的手段,一状告到警察局,说老师“引诱未成年少女”。接着又一状告到“教育部”,说老师“诱拐学生”,最终老师被学校解聘,身败名裂。


林青霞主演的《窗外》便是琼瑶根据自己这一段惊心动魄的初恋故事改编而成的


在自传里回忆起当年这一桩往事,琼瑶说,“对母亲当时的种种手段,我仍然觉得胆战心惊,我曾经听说过,母猫为了爱护它的小猫,当它发现危险靠近时,会把小猫咬碎了吞进肚子里去。当年的我,就有这种感觉。我绝不怀疑母亲对我的爱,却感到自己被撕成了一片一片,粉身碎骨了。


面对这样的母爱,女儿所想要做的就是“逃离”,英子觉得自己配不上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转而投向更加能理解自己想法的楼下阿姨刘静。



为什么亲生母女之间的爱与理解这么难?这种母女间的认同感和复杂性来源于母亲本身,也与传统理念和现代社会关系分不开。

复杂又矛盾,母女关系问题出在哪?


在《小欢喜》中,咏梅所饰演的刘静,有一个儿子,与宋倩家庭相反,刘静的家庭主要矛盾是父子关系,而母亲则扮演了父子关系缓和者的角色。那么为什么母子关系往往没有母女关系复杂激烈


因为从传统的子嗣观念来说,儿子做为一个男性,是属于家庭的继承者,是未来家庭的掌权者,所以母亲对儿子的态度更多的是包容和劝导,母亲很少能真正干涉儿子的生活和决定。



而宋倩在离婚后将生活重心都放到了女儿的身上,她希望女儿能够考上清华北大,获得一个她认为的好的人生。这也是她们之间矛盾的触点。

如果要追根溯源的话,母女冲突的本质是男性对女性长期的压制的结果。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人对某些缺陷的补偿是自卑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女性追求权利和荣誉是一种补偿自卑感的手段,表现在母女关系中就是母亲对女儿的掌控欲。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提到:

女儿对于母亲来说,既是她的化身,又是另外一个人;母亲对女儿既过分疼爱,又怀有敌意。母亲把自己的命运强加给女儿,这既是在骄傲地宣布她具有女性气质,又是在以此为自己雪耻


波伏娃认为,有些对生活十分满意的女人,渴望女儿是自己的化身,或者至少在接受女儿时不感到遗憾;她们希望为孩子提供自己曾经有过的或曾经错过的机会,希望使她有一个幸福的少女时代。

从这个角度来看,母亲对女儿又有一种“寄托”感情。


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在小说《喜福会》中说:


“我一直假定,我们母女间,持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即她并不真的认为我是个一事无成的失败者,而我,确实也从心里觉得,要多多尊重她的见解。但今晚琳达姨又一次提醒我,我们母女俩,从来没有互相了解过,我们只是在注释着彼此的见解。


而在拥有自由思想的女儿看来,无法理解的母女关系就是一种压制和束缚,于是在现代开放的社会环境下,受不了母亲束缚的女儿们选择了逃离。


逃离不是解决母女关系的唯一办法

母亲也要拥有自己的生活


知乎上曾有一个话题——有多少女儿和妈妈关系不好的?


这个话题有一千多条评论,看上去令人触目惊心。



很多人在这个话题下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原来成长后的女儿们,曾经有那么多不敢吐露的愤懑,压抑许久的怨怼,对妈妈,一边是深爱,一边又是反感,想要远走高飞,又对自己的“背叛”充满内疚。



女儿的逃离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母亲的一种二次伤害,母亲权利的崩塌和寄托的落空会使她痛苦。但是就母女关系来说,距离是一剂调和剂

离开母亲的女儿要独自面对生活,独立理解世界,她甚至会开始怀念母亲。

《女儿的选择》有一段读者评论让阿信印象深刻,说的是女儿真正理解母亲的时候,是当她成为了一个母亲:

“一个女人,要走过多少路,她才能懂得自己的母亲?其实,只要她做了妈妈。在那些深夜一个人喂奶的日子里;

在那些丈夫已经不再是情人,而变成了孩子爹,和她争吵冷战的日子里;在那些为事业和家庭做两难权衡,愧疚地看着孩子熟睡的脸的夜里。

她都在心里,一点一点,想念着,思考着,琢磨着自己的妈妈。也慢慢理解了,释怀了,懂得了,甚至成为了自己的妈妈。

她对你的那些期待,那些热诚与冷漠,那些说出口的和没有说出口的话,你都一下子,就明白了。”


心理分析理论家南希·乔多罗( Nancy Chodorow)认为,女人成为母亲是为了尝到做母亲的滋味,用这种方式可以重新感受或修复与她们生母不完美的关系。


尽管距离能够产生美,时间能够淡化矛盾,但是逃离一定不是解决母女关系唯一的办法,无论是对于母亲还是女儿,这都是一种无奈之举。


在《小欢喜》中,宋倩和女儿英子在敞开心扉之后达成了某种程度上的和解,这是影视剧对现实的一种美好想象,也展现了沟通的重要性。如果母女双方能够提前了解沟通并理解对方,就会减少许多不必要的伤害。


而让母女能够平等沟通的第一条件,还是思想的转变——真正做到相互的理解。


阿信觉得,最好的母女关系大概就像《小欢喜》主题曲中所唱的那样:我的爱属于你而你属于明天,我会目送你的背影渐走渐远。


女儿终将离开母亲,而母亲,也总得营造孩子离开后的生活。母女之间靠沟通获得全部谅解的机会是有的,但跟抽奖一样难。那就再等等,衰老和成长有时候是最好的缓和剂。


参考文献:

[1].20世纪末女性作家笔下的母女关系书写,郭鑫.

[2].中国现代文学女性观之母女关系研究,刘海燕,文学评论.

[3].第二性,[法]西蒙娜·德·波伏娃,陶铁柱 译,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

[4].女性主义围绕性别气质问题的争论,李银河,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

[5].我的故事,琼瑶,花城出版社,1996.

[6].女性的负面,[美]菲利斯·切斯勒,汪洪友 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图片出处:影视剧《小欢喜》、《名姝》、《去他的世界》、《黑天鹅》



近期好文推荐


-End-
编辑:hh
2019.9.6
更多经典书单和深度好文
欢迎关注「中信出版集团」公众号


在看,给阿信加鸡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