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创造奇迹的「中国机长」,背后离不开这个细节

阿信 中信出版集团 2020-08-21


国庆大家都去电影院了吗?国庆档的三部献礼片联合砍下50亿票房,其中又以《我和我的祖国》和《中国机长》表现最为亮眼。

今天《中国机长》的原型人物,川航机长刘传健的微博还冲上了热搜第一,大家纷纷在底下留言说英雄机长了不起。


2018年5月,川航8633航班从重庆起飞,起飞不久后驾驶舱玻璃整块脱落,在副驾驶半个身子都被吸出窗外、气压急剧下降、通讯不通等恶劣条件下,机长临危不惧,以过硬的专业素质手动操作飞机备降成都机场,堪称“奇迹备降”。


今天阿信想来说说《中国机长》这部电影的故事,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学开飞机肯定是来不及了,但里面化险为夷的细节,是“救命”关键,也是任何人都能copy的。


关键时刻的“救命”利器


阿信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注意了一个人物,就是李现饰演的西南空管局管制中心管制员。虽然他的台词不多,但是句句重点:

“四川8633,下降8400保持。”
“先降8400保持,四川8633,连续右转飞崇州!”
“四川8633成都叫,收到请回答!”
 
网友将李现的台词与川航8633的录音对比后,发现李现的台词与真实录音几乎一模一样,语气和停顿都基本一致。


李现的表演极大还原了当时地面连接员与飞机沟通的真实情境,虽然只有短短几句,但在氧气有限与极度低温的驾驶舱内,越是简单有力、信息明确的沟通,越能为整个机舱乘客和工作人员顺利生还提供保障。

在危险第一现场的驾驶舱内,机长与副驾驶也有着及时有效的交流。

当机长发现玻璃裂了的时候,抓起话筒向地面管制部门发出“风挡裂了,我们决定备降成都”的信息。与此同时,机长迅速给副驾驶做了一个“7”的手势,意思是让他发出一个A7700遇险的信号。


话音未落,一秒不到的时间,驾驶舱的玻璃就被全部吸出窗外。


可以说,创造奇迹的川航8633,从管制员、机长、到副驾驶再到常乘务长,每个人在面临危机时,都保持了极高的专业沟通效率。

但不是所以诸如这样九死一生的事情都能让人体会到劫后余生的喜悦。


 

不是所有航空事故都能化险为夷

“请在主跑道左边第3个出口处转弯离开。”

“PA1736收到。”
 
1977年3月27日下午5时左右,泛美航空PA1736号班机的机组成员在接到控制塔的指令后,决定从C4出口转弯离开。

但不到10分钟后,一场史上伤亡最惨重的航空事故——特内里费空难,就在这个出口发生了。

这场航空事故造成两架飞机共583名乘客和机组人员遇难,而酿成这场悲剧的最重要原因,便是一个几乎每天都会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思维陷阱——沟通不当。

图片来源:凤凰网

 
让我们回看空难发生前的10分钟究竟发生了什么?
 
当时停留在主跑道上的飞机有两架,分别是泛美航空PA1736号班机和荷兰皇家航空KL4805号班机。当泛美的班机滑行到C1出口和C2出口之间时,收到了上文所述的控制塔指令。

从泛美的班机当时所处的位置来看,“左边第3个出口”是指C4出口,但控制塔想表达的从头开始数第3个出口,即C3出口。

特内里费空难现场相对位置图

尽管泛美的机组成员其实当时也不确定到底是哪个出口,但他们并未向控制塔提出疑问并确认,只是依照自己的经验想当然地往前开。
 
10分钟后,悲剧发生,正在滑行的泛美班机与正在起飞的荷航班机在C3出口与C4出口之间相撞。


当然,导致这场空难发生的原因不止这一个,当时的大雾天气,通信设备信号不稳定都是影响因素。

但毫无疑问,泛美的机组成员与控制塔沟通不当是导致这场悲剧发生的一个关键因素。

塔台人员用描述性语言而不是明确的出口数字,以为机组和自己理解的位置一样;机组人员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不问清楚就走。结果两者的理解根本不是一回事,于是悲剧发生。
 

图片来源:腾讯新闻

不管是在职场中还是在生活中,相信大家都遇到过上面这种“是我没说清楚,还是你理解有问题”的困境。

 

以PA1736和四川8633两起结局截然不同飞行事故作为引子,不难看出,合理有效的沟通虽然在平安无事之时看起来毫无存在感,但在危难来临的时候,却是决定生死的头等大事。


 

影响沟通的四大杀手


我们在和别人交谈时常常会发现,自以为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对方却还在云里雾里;自以为理解了对方想表达的意思,再次确认时却发现并没有。

那么,影响沟通的“杀手”都有哪些呢?
 
第一个因素:由“不了解”带来的“假设信息填补”是绝大多数误解和矛盾的根源。
 
什么叫“假设信息填补”?

在生活中,我们在对他人做出判断时,往往会假设他人跟自己一样,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价值观填补对他人了解的空白,然后再做出判断,这就是“假设信息填补”。


你很善良,就会倾向于认为对方也善良;你爱财,就会倾向于认为对方也爱财;你是个疑心重的人,就会倾向于认为对方也在怀疑你;你计谋多,就会倾向于认为对方也经常对你下套。

假设信息填补最大的漏洞在于,用自己来填补他人,得出的结论往往很主观,因此无法客观、全面地看到他人的全貌。

在沟通中,这种假设信息填补尤其容易引发问题。试想一下,如果双方都在进行假设信息填补,又怎么能准确地传递信息,高效地沟通呢?

举个例子:新产品上市之际,总监对小张说做一份“有温度”的发布会方案。于是,小张苦思冥想了一番后,决定以“亲子关系”为主题,自认为十分符合“有温度”这个要求。


当小张拿着方案信心满满地走进总监办公室,总监却大失所望,觉得这个切入点太幼稚了。



很多刚步入职场的人应该都遇到过类似的困境——方案明明是按照领导要求做的,可为什么就是得不到认可?


实际上,在沟通中接收到信息时,我们会根据自身的经验进行加工,脑补出许多信息。


上述案例中,小张对“有温度”的理解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得出的,在他的脑海中,与“有温度”联系最紧密的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


而在总监的认知中,与“有温度”联系最紧密的可能是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爱和支持,这就导致了小张的方案和总监心里预期的方案大相径庭。



第二个因素:人与人的社会交往中,误解似乎是一种必然结果,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每个人对他人的了解都是基于自己的经验进行推测的,而推测必定会产生误解。

除此之外,事情的复杂程度对误解程度的深浅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件事情越复杂,就越有可能出现误解,而且误解的程度可能会越深。
 
因为一件事情越复杂,单一的个人对其所了解和掌握的部分就越少,推测的部分就会越多,误解就会越深。


第三个因素是情绪化。

说着说着火气就上来了,大家沟通中肯定都遇过。尤其是当被他人误解时,我们通常不会平心静气的解释清楚,而是本能地反抗。

这时,负面情绪如愤怒、烦躁、焦虑等就会像小火苗蹭蹭地烧起来,这无疑也会激起对方的“逆火效应”。你态度这么差,也别指望我有好脸色,进一步加剧误解。
 
第四个因素:简化、偏移和重构是沟通过程中存在的陷阱。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障碍可以归结为一个非常简单的模型——人际沟通ABCD模型。

甲和乙沟通时,甲在大脑里想的是充满画面感的A,但说出口的是简化后只剩三言两语的B,乙接收到的信息是偏离重点的C,但乙会基于自己的经验在头脑中对其进行加工,重构出画面D。


上文提到的特内里费空难便全面地展示了沟通中的ABCD错误模型:

1. 控制塔工作人员脑子里想的是C3出口(A),但说出口时变成了“左边第3个出口”(B)

2. 泛美的机组成员接收到的是从自己的角度看过去的“左边第3个出口”(C),并在大脑中直接将其加工成了C4出口 (D)

而这一连串的在脑中和口中的信息“变动”,便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促进高效沟通的三大原则

了解影响沟通的几大杀手后还需要掌握破解之法,阿信参考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实践教授池宇峰博士所著的《人的全景》中论述的有促进高效沟通的三大原则,与上面的问题一一对应,沟通正确姿势秒get!
 
第一原则:建立价值模型,参考第三方意见,尽可能消除不合理的“假设信息填补”。

这里要分两种情况来探讨:一是如何应对他人对自己的假设信息填补,二是如何避免自己对他人的假设信息填补。

对于第一种情况,常用的方法是模型法,即先在心中建立几类人的行为价值模型。那么,当你和来自不同行业的人共事或相处时,就可以想到,他们会以怎样的自身行事规则来要求你,因为他们会从自身视角出发对你进行假设信息填补。
 


对于第二种情况,需要多参考第三方的意见。

当你开始从自身的视角出发对一个人进行假设信息填补时,避免错误的最有效做法是,多找几个信任的人咨询对方的相关情况,这是对个人独有视角的有效补充。

在总监和小张的案例中,如果小张首先对总监的偏好进行过了解,多问问身边的同事,或者在做方案前就和总监沟通,他也许就不会选择以“亲子”作为主题从而能避免方案的返工。


第二原则:对于会发生的误解情况,“确认”很有必要!

首先,在误解产生之前,我们应该树立这样的意识:推测必误解,你不可能完全理解别人,也不要奢望别人能完全理解你。

所以,别想当然,别脑补。

 
其次,如果你不确定,一定要和对方直接沟通并进行再次确认,甚至是多次确认。比如上文提到的泛美航空,如果机组人员能和管控人员对出口进行确认,惨剧完全能避免。
 
最后,如果误解产生了,我们要加强“职业化沟通”。

什么是职业化沟通?

就是沟通者要尽量避免情绪带来的影响,就事论事,不要进行人身攻击或是被情绪主导。一句话:多陈述事实,少代入观点。
 
第三原则,避免简化、偏移和信息重构,成为一个好沟通的人。


首先,鉴于语言的局限性,在沟通交流中,尽量多说几句,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怎么多说?——尽量多从不同角度重复明确自己的想法,以避免误解,减少信息损耗。

其次,学会倾听,全面把握对方想表达的意思,尽可能减少因熟悉偏好导致的信息获取不全。

这一点在和熟悉的人沟通中尤其常见,因为熟悉,往往会觉得对方能get到自己的意思,但实际情况往往是,“你不说,我怎么知道?”


最后,如果真的产生了误解,一定要及时澄清,快速解决,避免问题发酵。因为如果误解长期得不到恰当处理,随后而来的麻烦是相当棘手的。


《中国机长》讲述的真实故事虽然发生概率极低,但当危难真正来临的时刻,娴熟的操作技术、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整个飞行团队的紧密协作多种要素缺一不可,高效的沟通就是联系这些要素的纽带。
 
在日常的职场中,一句得体的“您刚刚的问题我没有理解清楚,可不可以麻烦您再说一遍”,其实和电影中危难时刻的“四川8633,成都在叫你”有着同样的重要性。



近期好文推荐




-End-
编辑:Yoyo
2019.10.10
更多经典书单和深度好文
欢迎关注「中信出版集团」公众号


「在看」,给阿信加鸡腿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