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甲午医事:受伤就是丢命,清军没有战地医疗队

2014-07-27 健康界

甲午战争,中国为何失败,从医疗上来看,当时日本军队已经有相当成熟的战地救护体系,而清军的救治体系几乎形同虚设,只有数量极其有限的中医负责救治伤员,且不擅长外科手术。士兵受伤,往往是发些银两,让他自己去寻找医所求治。


  来源:华西都市报 作者:王国平


  来远舰大事记 黄海海战中弹最多


  “来远”号由德国制造,管带邱宝仁。黄海海战打响后,“来远”奋勇迎战。后来,据日方统计,“来远”号在黄海海战中中弹最多,有225弹。但在如此重伤的情况下,“来远”号竟能坚持到战斗结束,中西方人士“无不大奇之”。


  威海卫海战被偷袭


  可惜,在1895年2月的威海卫海战中,“来远”号没能再创奇迹,日本用鱼雷艇偷袭“来远”号,舰身倾覆,邱宝仁被救上刘公岛。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后,邱宝仁被革职,不久病逝。


  一场战争,有战场上将军与将军的对抗,士兵与士兵的交锋;有背后兵力武器的比拼,排兵布阵的博弈;有后方皇帝大臣的运筹帷幄,国与国之间的合纵连横;这里面有铁与火交织的暴烈场面和人类智力较量的最高表现。这是一场战争的正面。


  战争还有另外一面,它躲在并不广为人知的历史幽暗角落。120年后的今天,再来看中日甲午战争,它的另一面或许意味更为深长。

  1895年,送往红十字医院的伤员。


  中医不擅外科手术 难救治伤员


  “赤十字社中医生及看护妇之驰战地者多至十万人,不特日兵临阵受伤蒙其医疗,即华兵之中弹而仆者,便不分畛域,一体留医。”这是甲午中日战争期间上海《申报》的报道,文中“赤十字社”是日本的红十字组织。


  敌我双方一视同仁是红十字会的宗旨,但在中国人看来,赤十字社的行为简直无法理解,震惊之余,更感难堪。


  当时日本军队已经有相当成熟的战地救护体系,从队属卫生员、卫生队到野战医院一应俱全,医疗水平在西医的影响下也有了长足进步。


  而清军的救治体系几乎形同虚设,只有数量极其有限的中医负责救治伤员,且不擅长外科手术。士兵受伤,往往是发些银两,让他自己去寻找医所求治,完全成了个人的私事。


  “在1894~1895年的中国军队中,没有任何战地救护服务组织。士兵们在什么地方受伤,就躺在什么地方,即使躲过难挨的饥饿,也会在寒风中很快死去,因为当时气温在零下很多度,一个晚上就足以致命。如果一个伤员能够幸运地找到某个遮风避雨的地方,或同伴把他弄到相对安全的地方,都常常只是推迟了死亡的时间而已,因为没人能够给他疗伤。”苏格兰传教士杜格尔德·克里斯蒂对此有深切的描述。


  英国传教士阿瑟·道奥斯卫特的妻子康妮在给她母亲的信中,有更为骇人的描述:“你难以想象,一些在威海卫伤势严重的士兵,爬行着去村里寻找避难所,却被人们扔到海里淹死。”


  1894年 中国第一所红十字医院成立


  自己治不行,让日本人救又太过难堪,这个时候,杜格尔德和阿瑟站了出来。


  当时普通中国人对于西医一无所知,甚至有乡下人被杜格尔德拿的听诊器吓得落荒而逃。甲午战争爆发后,一些狂暴的满族士兵打死了杜格尔德的一位牧师朋友,杜格尔德因为与总兵左宝贵有私交才幸免于难。


  目睹了伤兵的惨状,杜格尔德决定建立一所红十字医院。1894年12月3日,杜格尔德租用了一所客栈,在营口成立了中国第一所红十字医院。医院刚开始只有8名医生,负责人是杜格尔德和医务官戴利,还有两名从营口英美军舰上下来的外科医生,其他人多是医学传教士。


  刚开始来的伤员并不多,但随着口耳相传,官兵的信任与日俱增,到医院来的伤员越来越多。


  医生头疼:清军伤员宁死也不愿截肢


  由于没有专业助理,阿瑟必须把必需的器材尽量放在手边,省略助手的传递。但这还不是阿瑟最头疼的,最大的难题是他得说服伤员进行截肢手术,他们宁死都不愿意让身体残缺:“如果没有腿,我还有什么面子活在世上,我死后怎么见祖宗呢?我娘要问,你的另一条腿哪里去了?娘明明给你的是两条腿嘛。”


  越来越多的伤员涌入红十字医院。据不完全统计,营口红十字医院救治了1850名伤员。


  甲午大数据 你或许不知道的几个数字


  4小时40分


  黄海海战的时长。1894年9月17日12点50分海战打响,至下午5点半结束。中国30年洋务运动的自强成果,就在这4个多小时中灰飞烟灭。


  166.6


  甲午时清军的平均身高166.6厘米。除身高(高两厘米)与胸围两个数据占优之外,清军的体格数据几乎全面落后于日军:体重、肺活量、握力、呼吸差。


  5000


  甲午战争期间,日本买春私娼横行,仅在日军大本营广岛,战时便有5000名私生子出生。


  85%


  日军将85%的战争赔款用来扩军。用于陆军扩充军费为5700万日元,海军扩充费为1.39亿日元,临时军事费为7900万日元,发展军舰水雷艇补充基金为3000万日元,共3.05亿日元,占偿金总数的85%。


  10%


  日军将10%的战争赔款用来推进小学义务教育。


  战争另一面:伤员带病毒回国 12万日本民众死于“生物战”


  整场甲午战争,那么“激烈”的一场决定国运与整个东亚世界体系的大战,日军只战死了1132人,海军加陆军。


  在日军战时总共阵亡的13488人中,病死的人占到了阵亡总数的88%之多,也就是说,我威武的大清陆海军击毙的日军大约只有疾病的1/10,如果不包括台湾义军消灭的数字,大清陆海军消灭的日军只有700多人。


  与上一个数据相关,甲午日军在台湾的阵亡人数高达10841人,占日军阵亡总数的80%之多。从这一点来说,清朝的北洋舰队等正规军还远远不如台湾的“抗日游击队”。


  甲午战争期间,不仅日军因为各种传染病伤亡惨重,由于部分病毒被伤病员从中国带回国内,导致各种传染病如霍乱痢疾在日本大流行。最惊人的是,战争期间连日本在两年前宣言消灭的天花也死灰复燃,造成了3000多人的死亡人数。


  据不完全统计,日本民众在战争期间因为上述传染病共导致12万人死亡。可见,与清军的坚船利炮相比,“生物战”要有效太多。


  主炮晾衣?日本人造的谣


  关于北洋舰队有著名的“主炮晾衣”的故事,称北洋舰队在访日期间被日方联合舰队司令东乡平八郎看到在主炮上晾晒了衣物,由此论证军律涣散,注定打不赢战斗。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有一节叫《炮上晒裤,太监阅军》,说中国水兵在炮上晒裤子,其藐视武装若此,东乡看到以后谓中国海军不堪一击。而“能把个无知腐烂的太监(李莲英)放在海军检阅台上作检阅官,那么在主力舰大炮上晾几条裤子也就微不足道了”。


  根据海军史学者陈悦的考证,最早记载这件事的是日本人小笠原长生。小笠原长生曾在甲午战争中参加过黄海大东沟海战,退休后开始文学创作,因视东乡平八郎为偶像而被称为“东乡的跟班”。他在歌颂东乡平八郎的代表作《圣将东乡全传》中记载,1891年北洋舰队访日期间,东乡平八郎说他看到平远舰上晒着衣物,“很不整洁”。然而考诸丁汝昌、李鸿章的相关史料,可知当时“平远”舰根本没有去日本,更不可能被看到在炮管上晒衣服。小笠原在该书的英译版中删去了这一则晒衣服的故事。


  然而在中国,田汉、罗尔纲、唐德刚均在各自的文章著述中绘声绘色地讲了“主炮晾衣”的故事,原型基本都是小笠原长生经不起推敲的创作。在田汉的叙述中,晒衣服的成了“济远”舰,而事实上“济远”舰也没有去日本,更不会被看到晒着水兵的短裤。唐德刚的版本中,晒衣服的是“定远”舰,然而它的主炮炮管长不到2米、离地3米、直径接近0.5米,晒衣服稍有不慎便有可能从高处摔落。


  此外唐文提及东乡平八郎时对其职务、经历的叙述均有错误。然而以《晚清七十年》之著名和流传广泛,唐著的记载成为“主炮晾衣”的故事流传最广泛的一个版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