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安徽药采新政半年节省46.3亿 其他省份怎么看?

2016-08-12 郝兰兰 健康界
摘要
2016年1~7月,安徽省药品中标采购价与国家药品零售指导价相比,节约费用46.3亿元。带量采购之后,再降15%左右,节约费用约18.6亿元。
来源:健康界 作者:郝兰兰

近期,国家卫计委连续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综合医改试点省份改革成效。在8月12日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安徽卫计委主任于德志集中介绍安徽省医改情况。

节约46.3亿元费用的秘诀
据于德志介绍,2016年1~7月,安徽全省医疗机构通过省药品采购平台采购药品总金额124.1亿元,药品中标采购价与国家药品零售指导价相比,节约费用46.3亿元。带量采购之后,再降15%左右,节约费用约18.6亿元。会上,于德志详述了安徽省是如何取得这一骄人成绩的。

安徽省在省级进行集中招标采购,价格和国家零售指导价相比有很大的差距,把价格作为医保支付价,医保来报销,让各医院按照数量联合起来。

安徽药品采购模式通常被称为“16+1”,即17个省直医院作为一组,推选一个组长单位、一个监督单位。由于使用的药品档次比较高,省级医院手术相对复杂、病种也比较复杂,所以药品使用目录跟市县的不一样。据于德志介绍,安徽共有16个市,市级医院、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组成一个联合体,所以是“16+1”。

“为什么医院有动力降低价格呢?”于德志称,主要是因为安徽省开展了大量的病种付费,每个病种的价格是核定的,医院降低药品采购价格、耗材采购价格,其收益回馈率就会相应提升,能够有效节省采购成本。

“将每个联合体药品使用数量集中起来跟厂家谈,厂家就愿意把价格降下来。省级招标是安徽省的准入门槛,医联体是带数量的,是医院的门槛,加上病种付费的动力,就会进一步压低价格。”于德志补充道。

据悉,在安徽省,最好的情况下,一台CT降低了40%的价格。正如于德志所言,医院的机制变了,就有了降低价格的动力。“以前是提高价格,价格越高,挣的越多;现在是价格越低,省的越多。”
多面透视安徽医改
一、药品耗材采购供应制度改革

安徽省提出省级招标、医疗机构联合带量采购。即以省级药品集中招标中标为安徽市场准入,省级招标中标价作为药品医保支付参考价;以药品带量采购为机构准入,以此降低采购成本。

在具体实施中,安徽实行全省集中招标,省属医疗机构和16个市分别组成医疗机构采购联合体,按照“遴选目录、确定数量、分类谈判、以量换价、合同管理、网上交易”原则,通过省药品采购平台等发布具体采购信息,药品购销主体在双方自愿、公开透明、协商一致的前提下,实行量价挂钩,确定药品实际成交价格,签订规范购销合同。

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安徽省成立了县级公立医院临床路径管理指导中心,遴选100个病种,在所有县级医院全面推开临床路径管理,将21种辅助用药不纳入表单。

2016年第一季度,安徽省75家县级医院临床路径病人占出院病人20.29%,药占比下降9.69%,出院患者人均辅助用药费用下降18.57%,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下降4.28%,医患纠纷明显减少。2016年,安徽省将在省内67家三级医院、227家二级以上医院全面推开临床路径管理。

2014年,安徽省还推出了53种疾病不输液“负面清单”,医院门诊输液率明显下降,基层、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普通大输液金额占比持续下降,1~7月分别降为6.9%、1.6%。

安徽省在村卫生室标准处方集试点病种129个,输液率降至16.7%,抗生素二联使用率降至6.5%,激素使用率降至2.1%,“三素一汤”现象明显改善。

此外,安徽省还建立了重点药品监控目录预警管理制度,定期公布价格高、用量大、非治疗辅助性药品监控目录并进行通报。据统计,1~7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采购重点药品金额占比4.1%,与公布前18.6%相比下降显著;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采购金额占比11.6%,与公布前13.9%相比也有所下降。

三、多举措构建分级诊疗新秩序

为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安徽省希望做到“三个强化”:强化转诊服务与技术帮扶,实现县域分级诊疗;强化公共卫生与慢病管理,减少疾病发生,延缓重病发展;强化医疗质量与病人安全,改善居民就医获得感。

“一个建立”即通过开展签约服务,建立居民健康和医保基金“双守门人”制度,使有限卫生资源最大限度发挥保护人民群众健康的效益。2015年以来,共有两批40个县开展试点,覆盖人口2891.5万,占新农合覆盖人数的56.3%。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试点县住院总费用减少6.38亿元,新农合资金支出减少4.02亿元,农民个人负担减轻2.36亿元,次均住院费用减少221元。首批15个、第二批25个试点县县外住院病人同比下降了11.87%、8.20%;县内住院病人同比提高了11.05%、12.13%;乡镇卫生院住院人次同比增长了12.08%、4.83%。

此外,安徽省还建立了儿科医疗联合体,创新儿童医疗分级服务新模式;实施城市三级医院门诊限时限号制度,引导患者分流;建立全省统一的医疗便民服务平台;取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支两条线,增强机构运行活力;改革高级职称评审标准,取消晋升副高英语论文要求。

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改革

按照“省级定政策、市级抓督促、县级管执行”的思路,安徽省实现全省范围内新农合筹资政策、补偿方案、报销目录、信息系统、基金管理、定点医疗机构“六统一”管理。在支付方式改革上,安徽省大力推进病种付费,病种总数达800种。

在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上,安徽省将同级同类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次均三费”(药品费、检查费、材料费)水平、结构和涨幅变化等数据每季度定期进行对比分析、排名通报。

结果证明,安徽省新农合住院费用实际补偿比63.7%,比居民医保高5个点,比中部地区平均水平高4个点。全省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均开展了住院按病种付费,出院病例数比例达到36%,属全国最多。

五、监管倒逼机制建立健全

为保障以上改革举措顺利实施,各项机制逐步建立健全,安徽省在监管方面下足功夫。

开展患者满意度调查,截止2015年第四季度,对三级医院76万多人次患者进行短信问卷调查,患者综合满意度达92.1%。

向社会公示三级医院包括门诊输液率、出院患者次均费用等关键运行指标。2015年,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向社会公开包括医疗费用、医疗质量、运行效率等6大类24项医疗服务信息制度。

完善公立医院人事薪酬制度,在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实施专项绩效奖励,建立公立医院经济管理制度。

作者
郝兰兰 健康界高级编辑关注医改政策,透过最权威的声音挖掘“红头文件”背后那些事儿。


本文系健康界原创,转载需授权

商务咨询:010-82736610-8877

点击“阅读原文”,参与擂台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