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为啥大家逢人就叫“老师”?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央视网 Author 杨瑞 陈艳欣
记者老师、编辑老师、设计老师、销售老师、插画老师、产品老师、“托尼老师”……
如今,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似有“通货膨胀”之势,各行各业,或年轻、或年长的职场人,几乎都被叫过“老师”。
为啥现在“老师”这么“普遍”?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不叫“老师”能叫啥?
小时候过年,对着一大堆亲戚,不知如何“开口”时,尚能在“爸爸的爸爸叫什么”儿歌里找答案。长大后,面对各种复杂关系与微妙情感,怎么称呼别人,很难有标准答案。
比如面对领导,若真要公事公办地称呼职务,比如“李总监”“王处长”,总有些生硬,管人叫“李哥”“王姐”又过分亲昵,直呼其名“李某某”体现不出对上级的尊敬,但脱口而出一句“老李”,只让人想吐槽:“你礼貌吗?”
如果关系好,平时说笑时,叫声“某哥”“某姐”也无妨,可在正式场合,或是捅了娄子,再这么叫,难免有不专业、拉关系的嫌疑。
看似简单的“叫个人”,其实处处是人情世故。
话没说出口,光是想称谓,
就能耗尽i人的社交体力值。
加上现在出现了不少新职业,比如视频博主、美食探店员等,由于没有特定称谓,不能像传统职业一样,当面称“赵工”“杨记者”“陈医生”等,在这种情况下,怎么称呼就成了个难题。
于是,“万能称谓”应运而生。从清朝的“大人”、民国的“先生”,到新中国后的“同志”“师傅”,个个对应着时代的价值取向。
如今,人们重视知识,“老师”这一称呼也走出校园。一声“老师”,既把人抬了起来,显得尊敬;又与人拉了关系,显得亲近,好用又安全,自然就传开了。
“老师”称谓也因此成了懒人福音。无论身份地位、不分男女老少、甚至无需记住姓名,只要见人一概“老师”叫过去,也算不失礼了。
只要尊敬
就能叫“老师”
和吃饭口味一样,同样的说话习惯,有人适应就有人不适应。
这种不适应,有时源于文化差异。比如,一名广东人在路边买瓶矿泉水,被叫“老板”会感觉很正常;在北方,被年长者称为“老师”就容易感到别扭。
有时受价值判断影响。由于一些劣迹网红、艺人的不良行为,污染了整体形象,因此有人就无法接受网红这一群体的“老师”化。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师德”。
千年来,叫“老师”的工种一变再变,可都离不开”德高望重、传道授业”的内涵,加上“尊师重道”的传统,人们潜意识里,已经默认了老师就是值得尊敬、值得学习的人。
如今,人们的思维开阔了,尊敬的范围也更广了。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是“老师”,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的也是“老师”。每一个普通人,只要用自己的方式,为他人、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即便没上过讲台,称之为“老师”,也未尝不可。
毕竟,古人早说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生活中,值得尊敬、学习的人很多,人均“老师”才是常态。
来源 | 央视网
审核 | 于佳 责编 | 武智勇 编辑 | 黄亦轩(东北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