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给冬奥会带来变革的16项黑科技

HISTORY 运动科学论坛 2023-01-19


奥运会向来是展现科学技术发展的圣地,从提供优良的比赛场地,到保障赛事以公平、公开、公正的宗旨进行,再到提升运动员的竞技水平,这些都离不开最新科技的应用。本文会带您回顾冬奥会历史上出现的16项科技应用,现在看来,其中部分也许已经见怪不怪甚至可能有些过时;但在当时,它们足以给冬奥会带来革命性的改变。


一直以来,冬奥会的参赛者与赛事举办方都面对着寒冷的气候、湿滑的场地条件以及冰封的温度所带来的严酷考验。为了应对这些恶劣的客观条件,科技创新始终发挥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从能保障冬奥圣火燃烧不息的全天候火炬、到动力增强的大马力雪橇,接下来就让我们去了解一些冬奥会历史上出现过的“黑科技”。


1. 全天候火炬




为了1988年卡尔加里冬奥会的火炬接力( 奥运火炬接力的传统起源于1936年),加拿大国家科学研究院(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of Canada)特别研发了一款全天候火炬。这款火炬以卡尔加里当地最为著名的地标性建筑——卡尔加里塔为设计样本,并印有“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口号。在研发之初,它就被设计得极为轻质,并且以特别的燃料填充,足以保障冬奥圣火能够在长达88天、穿越18000公里距离的火炬接力中应对各种天气状况,保持燃烧不息。


2. 风洞测试




在冬奥会的舞台上,往往百分之一秒的微小差距就能改变奖牌的归属,这让空气动力学成为了决胜的关键。为此加拿大国家科学研究院就制造了的一个规格为2*3米的风洞设备,来帮助本国速滑名将卡特里奥娜-勒梅-多恩/Catriona LeMay Doan(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金牌得主)等一众运动员测试比赛服的气动性能。再往前追溯,70年代末加拿大代表队之所以能在高山滑雪项目中展现出傲人统治力,并被冠以“疯狂加拿大人”的称号,风洞测试带来的帮助也一样功不可没:1980年普莱西德湖冬奥滑雪项目铜牌得主——史蒂夫- 波德博尔斯基/Steve Podborski就曾使用风洞设备来测试他的比赛装备。


3. 金属滑雪板带来的革命




美国工程师霍华德-海德/Howard Head在1950年首先面向非专业的滑雪爱好者们推出了一款由铝合金制成的金属滑雪板。这样颠覆性的设计引起了法国人埃米尔-阿莱/Emile Allais的注意,这位前滑雪世界冠军用自己的经验结合美国人的创新,与法国户外运动品牌Rossignol共同制造了一块铆接的铝制滑雪板。这块滑雪板帮助阿莱的同胞让-维亚尔内/Jean Vuarnet在1960年斯阔谷冬奥上摘下了高山滑雪速降金牌。自此,金属制滑雪板获得了世界级滑雪运动员、教练以及设备生产经销商们的广泛认可;海德亦潜心钻研,专注于减轻金属材料给滑雪板本身带来的震动。最终在1963年,从瑞士滑雪国家队开始全面使用海德制造的金属滑雪板后,后者一举在国际领域内变得名声大噪。


4. 朗格滑雪靴的诞生




传统皮革制滑雪靴带来的糟糕穿着体验令美国爱荷华州迪比克的鲍勃·朗格/Bob Lange感到厌倦,作为一名业余爱好者,他憧憬着一款舒适实穿的全新滑雪靴。于是在 1963年,他推出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个人品牌——朗格牌滑雪靴,这款崭新的滑雪靴由玻璃纤维材料制成,并配有鞋带系统。在研发过程中,朗格更与加拿大国家滑雪队通力协作,聆听后者的专业意见并做出改进,使朗格滑雪靴足以胜任竞技比赛的重担。在1968年的格勒诺布尔冬季奥运会上,朗格滑雪靴一共帮助五位运动员夺得了奥运金牌,朗格滑雪产品公司也借此奠定了行业统治地位。


5. 即时回放技术在冬奥花滑项目的首次应用



▲由于裁判丑闻遭到揭发,国际滑联举办了奖牌补发仪式,为加拿大及俄罗斯组合双双颁发了金牌


2002盐湖城冬奥会,赛会首次在花样滑冰比赛项目中启用了即时回放技术。当年双人滑项目中爆出的裁判丑闻直接导致了国际滑联在后来废除了原本的6.0打分系统,改用更为客观的花样滑冰国际裁判系统(International Judging System)。在这套新打分体系之下,将有一名专门的“技术专家”使用即时回放系统来确认并评估选手的技术动作及完成度(诸如选手在冰上起跳及落地时的精确位置)。在必要情况下,裁判可以重新观看录像确认技术动作并完成最终打分。


6. 赞博尼磨冰机




1949年,经营着家族室内溜冰场的弗兰克-赞博尼/Frank Zamboni发明了第一款磨冰机,这项发明让他本人在50年代初备受关注。奥运花滑冠军索尼娅·海妮/Sonja Henie甚至向赞博尼求购了一台磨冰机,随身携带以便随时制造出优质的训练环境。 1960年美国加州斯阔谷冬奥会,赞博尼牌磨冰机首次登陆冬奥赛场。时至今日,凭借其出色的磨冰、去除冰面杂物、清洗并制造光滑表面的性能,赞博尼牌磨冰机不但树立起了行业标杆,更成为了奥运花滑及冰球选手们在冰场上放心大胆展示技艺的一大后勤保障。


7. 气动战靴为雪橇巨星带来额外优势




1988年卡尔加里冬奥会, 德国无舵雪橇运动员乔治-哈克尔/Georg Hackl首秀便收获了银牌。而在随后的三届冬奥会中,哈克尔更是在这个单项上展现出了绝对的统治力,连续三次摘下金牌。不过在1998年的长野冬奥会上,哈克尔脚上那双全新的、大黄色的、经由空气动力学严密论证设计的战靴,遭到了加拿大及美国雪橇国家队的不满抗议,上述两队均认为这样的设备为德国人带来了额外优势。于是在2002年的盐湖城奥运开始前,哈克尔不得已转而与精通底盘设计与空气动力学的本土汽车制造商保时捷合作,试图制造出一款能够帮助他完成冬奥四连冠的雪橇。不过德国人最终没有实现那一前无古人的壮举,他在盐湖城被来自意大利的阿尔明-佐格勒/Armin Zoeggeler击败,仅仅收获了亚军。


8. 速滑冰刀的设计改革带来的成绩爆发




1998年的长野冬奥会上,共有18名运动员打破了男子1000米短道速滑比赛的赛会纪录(赛会记录刚刚由美国人达恩-詹森/Dan Jansen在四年前创造)。如此大规模成绩井喷背后的秘密便是冰刀设计的改革:当年运动员们所用的均为由铰链连接刀管与靴体的新式速滑冰刀。除此之外,包揽金银牌的荷兰速滑运动员们身上还有一些额外的科技元素,他们的比赛服被贴上了一些用以减少风阻的橡胶条,直到那届冬奥会开始前几周,这项创新举措才获得国际滑冰联盟应用许可。


9. 彩色电视转播




奥运会的电视转播始于1960年的斯阔谷冬奥,当时CBS仅以50,000美元的价格便谈下了冬奥会的电视转播权。1968年的法国格勒诺布尔冬奥,是冬季运动历史上第一次进行彩色电视转播(1964年的东京夏季奥运会开幕式虽然也进行了彩色转播,但实际进行彩色转播的比赛项目却寥寥无几)。ABC电视台对那届冬奥会进行了历届奥运会以来最为全面、覆盖面最广的报道,电视台会在白天某些时段进行现场直播,而其余时间也依旧进行转播。


10. 人造赛道为有舵雪橇项目带来的转型




诞生之初的有舵雪橇曾被视为仅供富人们娱乐消遣的项目,而在50年代,其核心规则发生了变化——参赛人员与雪橇质量总和遭到限制时,这个原本的娱乐活动渐渐转型为了一个竞技运动项目。1964年因斯布鲁尔冬奥,主办方奥地利首次专门为有道雪橇比赛的建造了人工赛道。与传统的自然赛道项目,人造赛道具有高的可控性,同时也大大减少了有舵雪橇项目本身所具备的危险性。


11. 即时回放技术的诞生




在1960年斯阔谷冬奥的男子回旋速降赛上,裁判组因漏看了一名选手是否按照规定通过所有旗门而迟迟无法决定比赛结果。为此裁判组联系了负责那次比赛转播的CBS电视台,询问后者可否用利用回看录像的方式还原现场。裁判组的这一举动大大地启发了CBS电视台,目前广为应用的即时回放技术也正因此诞生。顺带一提,斯阔谷奥运会是第一届通过电视转播的奥运会,其在美国本土的转播权被CBS电视台以50,000的价格买下。在那次冬奥会的转播过程中,也首次使用了电脑图片合成技术来显示比赛结果。


12. 计时技术的更新迭代


在1948年的圣莫里兹冬奥会上,瑞士钟表制造商欧米茄第一次用上了光电子眼感应设备来为诸如滑雪一类的奥运项目进行计时:这款设备的优点是其自身不但拥有良好的防水性能,它所使用到的红外线光束更不会因为受到太阳光的反射而影响计时的准确性。在1980年的帕莱西德湖冬奥上,欧米茄又用崭新的Game-O-Matic计时装置掀起了高山滑雪项目计时的全新革命:这项新技术能够在运动员通过终点线后即刻完成精确计算,显示这名运动员的当前排名。在1992年艾伯特维尔冬奥上,欧米茄再一次祭出了名为Scan-O-Vision的新型光感应摄影机系统:这款计时设备最高可以数码记录接近于千分之一秒的时间数据。


13. 加拿大代表队的强力滑雪板




作为2010温哥华冬奥会的主办国,加拿大曾发起过一个名为“Own The Podium”的项目,旨在通过科技手段助力本国运动员发挥,从而以东道主的身份领跑奥运奖牌榜。加拿大运动员们在那年冬奥开始前收到了一批全新的、由一家名为Apex Composites公司开发设计的滑雪板,就是这个项目的成果之一。 据称这款新产品的主体与绑定设备间的碳纤维复合板能帮助运功员更出色地在雪中掌控动作,完成干净利落的转向及其他操作。在冬奥会开始前的三次滑雪世界杯分站赛上,这款强力的滑雪板就帮助加拿大男子选手们成功地包揽了全部冠军,总计拿下6枚奖牌。


14. 自动发令起跑装置的出现




在1956年的科尔蒂纳丹佩佐冬奥会,能够自动发令并开始计时的起跑装置第一次被应用到了高山滑雪的项目当中。在此之前,高山滑雪项目的计时方式极为简陋,仅由两个互相同步,一个被置于起点,另一个被置于终点的秒表完成。对比之下,这款新设备的发令过程则由声、光两部分信号组成:设备会首先发出蜂鸣声提示运动员起跑;紧接着,在类似于交通信号的红灯变为绿灯之时,比赛计时就会自动开始。运动员需要在蜂鸣发出一秒后,绿灯出现半秒前的时间段内完成起跑。


15. 人工造雪技术的应用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全球气候变暖曾不止一次地威胁到了冬奥会的顺利展开。(由于雪量不足,1964年的因斯布鲁尔冬奥开始前,奥地利警察们就被迫挖来雪山上的积雪,从而建造雪橇项目的人工赛道;同时,为了保障高山滑雪项目的场地条件,奥地利人更是动用了足足40,000立方米的积雪。)1980年帕莱西德湖冬奥,机器制造的人工雪第一次被引入用以场地建设,目的是保障所有项目都能拥有最理想的环境条件。 相比于天然雪,人工雪具有更强的复原力,在面对雨水和气温的影响时,受到的影响也更小。作为2010年冬奥的主办方,温哥华方面更是启用了当时最先进的设备,将95,300,000升水转化成了人工雪。随后这些人工雪被铺盖了附近的雪山表面,以备不时之需。


16. 冬季两项的无线计时设备




冬季两项是一个由越野滑雪和射击结合而成的冬奥项目。因其规则的特殊性(比赛规定运动员每滑行一圈,就要进入射击区域进行一次射击,最终用时最短者或最先到达终点者获胜。),实时掌握运动员完成每一个赛段的“分段用时”,成为了帮助教练制定战术策略、带领运动员获胜的关键。然而在以往,这份重要的工作却往往由教练用秒表手动完成。这一尴尬的状况在2002的盐湖城冬奥发生了改变——无线计时设备被引入到冬季两项当中。每当在脚踝处穿戴了感应设备(这款设备与夏季奥运会时,马拉松运动员所穿戴的设备类似)的运动员通过一个感应计时点,设备所得数据便会立刻传送到教练员的电脑当中,并经由程序马上计算出精确的“分段用时”。

声明:本文由THU体育科技评论编译自 history,中文译者成悦。


—En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