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克,你变了!
风间隼 | 人类学博士、武侠片重度爱好者
《狄仁杰之神都龙王》5年前上映,口碑和票房都相当可观。片末一气放出23张概念图,更彰显出徐克和陈国富要趁势打造“狄仁杰探案宇宙”的宏大野心。
正当人们翘首期待哪一部将率先面世时,不按常理出牌的徐老怪却拍出了一部《四大天王》。不是刘德华和张学友那四位唱歌的“天王”哦,而是佛教四大护法的本来面目。那我们就来聊聊这部《四大天王》好了。
众所周知,徐克以拍动作片见长,而且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不管动作导演是袁和平、洪金宝还是程小东,也不论是他担任监制还是导演,他那强大的个人风格总会牢牢掌握全片的动作戏,就跟传说中的“寄生兽”一样。
徐克的动作风格,可以用“偏、急、险、奇”四个字来概括:机位偏、剪辑急、动作险、想象奇。它就像一只从胡金铨武侠电影的母体中孵化出来的异形一样,通体闪耀着一种邪恶的美感和诱惑。
不夸张地说,从八十年代以来,它寄生的范围早已超出了狭义的“徐克电影”,而进入了中国武侠动作片的肌理和血液,离开它,大多数的导演将不知道怎么处理动作戏。不信你看看大导演侯孝贤的《聂隐娘》,再强大的个人风格,也仅限于文戏而已,碰到武戏,还得是按照徐克的动作语汇来处理。
这是把话正着说,要是反过来说的话,常言道“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当一个人的拿手好戏成了业内老生常谈的时候,他还能常拍常新吗?毕竟,能创造出一套动作语汇已经是大多数导演可望不可及的梦想,还要求新求变,可谓难上加难。这就说到“狄仁杰”系列的妙处了。
这一系列无论将来的影史地位如何,有一个头衔是死活跑不掉的,那就是“第一个横跨2D与3D的系列武侠电影”。
《狄仁杰之通天帝国》面世于2010年,同年上映的还有一部武打场面用3D拍成的《苏乞儿》,再往前,八十年代有过《侠女十三妹》那样的“立体武侠片”。而真正的第一部全3D武侠片《龙门飞甲》诞生在2011年,导演同样是徐克。
《龙门飞甲》
此后,“狄仁杰”系列就走进了3D时代,包括《神都龙王》,还有刚刚面世的这部《四大天王》。
为什么我要强调2D跟3D的区别?因为徐克的动作戏风格在3D时代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以前的“偏、急、险、奇”,“险”和“奇”还在,“偏”、“急”却被“满”和“大”取代了。
因此同是“狄仁杰”系列,《通天帝国》的动作风格更像他以前的“新武侠”时代,而后两部的风格却与《龙门飞甲》同一脉络,见证了徐老怪求新求变的野心。
《狄仁杰之通天帝国》
先说“急”。3D武侠时代的徐克电影,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动作戏的剪接节奏放缓了。徐克标志性的快节奏剪辑来自胡金铨的“暴雨式剪辑”,《刀》最后定安大战飞龙,《新龙门客栈》中的夜探,每个镜头都不超过一秒,观众对于战局的感知,是由一个个细碎的局部特写拼凑起来的,而直观的感受,就是眼前飞过无数的画面,需要你努力投入其中才能理解。
而一旦你适应了这种节奏,体会到的速度感和力量感却是别的动作戏所难以取代的。
但在3D动作场面里,特别是在IMAX银幕上,这种“快”可能适得其反,本来就已经很有视觉冲击力的大景深巨幅画面再加上细碎的剪辑,非把人看晕、看吐了不可,所以剪辑必须慢下来。一来好让观众看清每一个动作,二来也能更加从容地展示新画面的表现力。
这就说到“偏”了。徐克拍人物,不走寻常路,经常是大角度的仰拍、俯拍,以凸显人物气势。动作场面也是,常常让摄影机介入到打斗的各方之中,例如《倩女幽魂》中各种角度拍白绫、巨舌,《K.O.雷霆一击》中拍劫车,直接通过剪辑让观众的视角“穿过”一个炸开的大洞,造成巨大的视觉冲击力。但这一切在3D时代都变了。
习惯徐克动作戏的观众可能会发现,《神都龙王》和《四大天王》中的镜头以推、拉和摇为主,很少再有移动镜头,角度也变得“正常”得多。
《通天帝国》中裴东来和上官静儿在地下世界鏖战各路怪物,用了好几个跟拍和移动镜头,但在《神都龙王》尉迟真金追击叛徒一段中,本该移动的摄影机却基本没有动,只是用推拉镜头和巨大的灯笼造成动态效果,迥异于以往的徐克风格。
这背后的原因很简单,3D摄影机过于沉重,难以实现灵活移动,也没法拍过于刁钻的角度。据说《龙门飞甲》为了一个仰拍镜头,是特地用火烤松了冻结的地面,挖个大洞放低摄影机才实现的。这就逼迫得画面风格必须做出变化。
有所失,必有所得,3D时代赋予了艺术家另外的创作可能,徐克用“满”和“大”弥补了以上缺陷。
所谓“满”就是调动各种手段来吸引观众的视线,在同一个镜头内实现绵密的视觉刺激。有心的观众可能会发现,《神都龙王》和《四大天王》中,每个人都有一手独门暗器,尉迟真金的手里剑,东岛族的飞镖、毒虫和蜜蜂,没有暗器的时候,要么兵器脱手飞出,要么是飞溅的瓦块、泥土,以及幻术师手中的烟火,总之不给观众的视觉留下任何空档。这样,尽管剪辑速度慢了,视觉刺激却依旧密集。
另一个法子就是强调视觉上的“大”,在每一个镜头中都有一个突出的巨大物体来吸引观众的视线。宫殿、寺院之类宏大建筑就不说了,四大天王塑像、灵动的神龙、大鱼以及最后的怪物大战,无不是形体巨大的视觉奇观。
这一方面固然是徐老怪一以贯之的怪兽情节作祟,另一方面也适应了3D巨幕的大景深和大画面。与《龙门飞甲》同年问世的日本电影《一命》堪称第一部3D剑戟片,与原版《切腹》相比,导演三池崇史同样将建筑和家纹做得更为巨大,以适应新的画面。
这种风格上的变化或许会让他以往的拥趸有些失落,但我认为其实没有必要,这是一种顺应电影技术进步的变化。以往那种“暴雨式剪辑”也是一种时间上的“满”。那是港台电影人在资金和场地都捉襟见肘的情况下的因陋就简,“快到让人看不清”的原因,部分是因为“看清就糟了”。
而在资金和技术都有保障的今天,电影人得以从容铺陈细节,营造视觉奇观,实现创作意图,并没有什么不好。当然,随着技术进步,器材越来越轻便,新的风格在将来可以兼收旧日之长亦未可知。从这点来讲,3D动作场面在“狄仁杰”系列中的嬗变远未结束。
枯燥的分析讲完,可以讲一点好玩的东西了。毕竟徐老怪的动作风格,还有“险”和“奇”同样引人入胜。
东西辐辏的大唐无疑给徐克这个老顽童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舞台,在玩遍了忍术、易容、腹语、傀儡……等各种花样之后,《四大天王》的动作场面可谓专攻“幻术”。幻天真人的呼风唤雨,封魔族的飞天蜈蚣,改头换面,再到最后的怪兽大战,可谓一“幻”解百“奇”。其中还有高僧圆测幻化出来大鱼和心猿。《神都龙王》里没有龙,《四大天王》却真在大殿上放出了一条“活”的金龙。
《四大天王》的戏肉,是“金刚”大战“进击的巨人”,按片中的学名,其实应该是“心猿”大战“天王”。只是无论如何也难以让人不浮想联翩。这里面,能看出徐老怪灵敏的流行文化触觉和满满的怪奇趣味。回头想想,在《水形物语》前四年,或许《神都龙王》就已经用“鱼怪”元公子致敬了《黑湖妖谭》。
还有《绣春刀II修罗战场》之郑掌班手中那亮眼的暖炉火流星,其实化自《通天帝国》中裴东来的照明弹。留神观察的话,你会发现尉迟真金手中也有同款暗器。
封魔族是面部呈空洞的造型,来自23张概念图之一的《七面人》。据此推测,拍完这些场面或许并不需要23部电影。
最后我想说的是,徐克无疑在“狄仁杰”系列中找到了一个适合自己大展拳脚的舞台,玩得越来越嗨了。《四大天王》的武戏节奏,比《神都龙王》似乎又快了一点,他好像正在带着观众慢慢找回以往熟悉的风格。
这个华语电影的巨人早已经证明了自己作为动作场面“发动机”的能量,而将以往风格推倒重来的气魄和大胆探索的勇气,简直堪称“永动机”。所以我们不妨把他看作四大天王之外,第五尊“进击的巨人”。
当然,“你身体欠恙”之类的台词,能注意一下下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