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发言如何出彩
交流发言材料是机关工作中经常遇到的一种文体。把这种材料写好,能够使自己的交流发言出彩。
在交流发言中,常见有的同志连篇累牍讲自己的工作,但别的同志听起来兴趣不大。特别是一些比较专业的工作,说得越多越长,就越让人觉得乏味。出现这种情况,客观上是因为隔行如隔山,别人不大懂;主观上分析,是讲话者没有把大多数人当成交流的对象。“你的本职不是我的本职,把本职工作做好是你的本职,说得再好也是自己讲的。”如果交流发言中没有能够激起大家共鸣的思想,而是就工作说工作,就算内容再丰富,听众也不好接受。
真正好的交流发言,往往并不那么复杂,就是结合交流的主题,摆出几个“理儿”,再视情阐述清楚,就能很快引起大家的兴趣。要知道,交流发言不是工作报告,也不是事迹介绍、经验总结,而是跟大家进行一种平等的对话。讲的工作越具体,距离听众的距离就会越远,就越容易偏离大家的关注点。
工作是千差万别的,其中的规律却处处相通。有时候,改变一个陈旧观念,提供一个崭新思维的切入点,比讲一大堆措施还有积极意义。思想的沟通交流,归根结底要靠思想来促动。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思想起得太高太大了,会让人不知所云;口子开得太小了,又会让人觉得过于平常。刚刚合适的思想,往往就是那些与主题扣得比较紧,能够跳出局部看全局的新感悟、新体会。
交流发言是个人的公众讲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人的才识、能力和素质,许多同志都非常重视,事先通常要认真准备一个书面材料。
听稿子和看稿子的区别在于,听稿子的人关注语言的内容,思想新、道理实,讲述再多不觉其长;思想不新、道理不正,用语再少也是硬伤。而看稿子的人往往关注文字的信息,稿子的长短及布局直接影响观感和阅读的质量。交流材料一讲而过,只要观点鲜明、道理讲得通,就不失为一个好发言;而书面材料则讲求观点准确、论述严密、语言规范、结构合理。
我们常常在准备交流发言材料时,自觉不自觉地把它当成一个书面材料来写,结构务求严整,标题讲求一致,有的甚至还分了“大一大二大三”“小一小二小三”,每一小块内既摆事实又讲道理,既出观点又提对策。其实,这样的发言,往往只讲出一两个小块,别人就能猜测出下文的讲法或内容,注意力自然会下降。
好的发言往往不求结构整齐,观点摆出来,道理讲透了,大家自然会饶有兴趣地听下去。在思想交流中,有什么说什么、什么问题认识得透讲什么、什么问题关键讲什么,比死拼硬凑更能打动人。把人所共知、似曾相识的思想和观点省去,反而显得与众不同。
由于要讲给大家听,许多同志会引经据典、充实内容、雕琢语言。材料看起来挺顺,内容也很丰富,道理可能也很深刻,但人的耳朵是感性的,用语太书面化,往往让人觉得文绉绉、硬邦邦的;内容太丰富了,也会让人觉得复杂而散乱。
在思想交流中,摆出鲜明的观点,用自己有切身体会的话语阐述清楚,用典型事例加以佐证,不求千篇一律,不求面面俱到,往往更能让大家信服。一次交流下来,能有一两句话、一两个事例,给大家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就已经不失为一篇好材料。
交流发言重在思想的原创性,它不是演讲、教化,更不是炫耀,真诚地给大家奉献出所感所想,反而更能打动人、说服人。真诚的东西往往又是朴素的、通俗的,有的可能思考已久,在语言上已经提炼为“阳春白雪”,有的可能还处于自发状态,属于“下里巴人”。不管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只要能够准确深刻地表达出需要表达的思想,都会让人心领神会、怦然心动。
(文章摘自《秘书工作》杂志2017年第1期。作者:张瑞志)
编辑:刘延霞 制作:李梦雪
注:本文来源为《秘书工作》杂志及微信号“秘书工作”(mishugongzuo),任何媒介转载均须注明来源,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欢迎关注秘书工作账号 |
更多精彩,尽在《秘书工作》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