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追寻领袖足迹 感悟使命情怀

祝兴杰 秘书工作 2023-12-28


全文字数:1790字

预计阅读时间:4.5 分钟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从不同视角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安梁家河插队时的故事,带有“天然去雕饰”的乡土气息,清晰地勾勒了青年习近平的成长足迹。追寻七年知青岁月,可以更好地体会和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使命情怀。


从七年知青岁月感悟习近平总书记坚定跟着党走的信仰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历经艰难曲折入党的故事,非常具有教育意义。当年,青年习近平因为父亲受到政治迫害,被列为“黑帮子弟”,入党的希望极为渺茫。在这样的逆境下,他不仅对党没有丝毫怨气,反而坚定地相信党、向组织靠拢,一次又一次写入党申请书,通过不懈努力和出色工作,最终得到了各级干部和群众的认可。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视察时说:“15岁的我已经有了独立思考能力,在读书过程中通过不断重新审视,达到否定之否定、温故而知新。”“这种通过自己思考、认识得出的结论,就会坚定不移。


青年习近平通过反复深入思考和“否定之否定”,得出了信仰马克思主义、相信党的结论,即使多次遭到冷遇,也不动摇入党决心。这种对信仰的执着和笃定,我们必须好好学习和感悟。


从七年知青岁月感悟习近平总书记与人民心连心的赤子情怀


七年知青岁月,使习近平从插队少年,成长为带领群众“改天换地”的村支书,也让他了解了农村、农民,培养了与人民心连心的真挚感情。


返乡知青王宪平回忆说:“当年在窑洞里,近平有一次跟我拉话时说:‘……咱梁家河人对我好,我永远都记着。’”习近平总书记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梁家河当村支书,为了让群众能吃饱穿暖、过上好日子,他带领群众苦干实干,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离开梁家河后,他多方协调,帮梁家河修了路、通了电,还替人垫付医药费,心里始终惦记着梁家河的父老乡亲;每次回到梁家河,说的问的都是收入、医疗、养老等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


只有认真学习和感悟这种与人民心连心的赤子情怀,才能更深入地理解以人民为中心、“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重要思想的深刻内涵。


从七年知青岁月感悟习近平总书记为人民办实事的使命担当


插队两年多的时候,大部分知青都走了,习近平却在梁家河一干就是七年。他说:“我为什么就不能在梁家河扎根呢?我为什么就不能留在这里为老百姓干好事呢?”担任村支书以后,他带领群众打淤地坝,修梯田,打水井,办沼气、铁业社、缝纫社和代销店,不仅在梁家河真正扎下了根,而且为村里做了大量实事好事,让群众从内心里无比地敬佩这位20岁出头的“领路人”。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在新时代,我们更要学习这种为人民办实事的使命担当,用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从七年知青岁月感悟习近平总书记敢于迎难而上的开拓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插队期间打淤地坝和办沼气的故事给我触动最深。当了村支书以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领群众打淤地坝。这件事情最初并没得到大家的支持,很多村民议论说:“那个地方,雨季的水那么狂,搞不好冲垮了,就是劳民伤财,白忙活一场。肯定不成!”村里人认为老祖宗没干成的事,自然有没干成的道理。青年习近平想别人不敢想,挨家挨户做工作,还把村里见过世面的人叫过来一起帮忙,村里的老人们被慢慢说动了。


打坝期间,习近平带领大家起早贪黑,一线指挥,一线劳动,顺利完成了打淤地坝的任务,为梁家河增加了一大片便于灌溉的良田,造福后人。


与此同时,为了解决梁家河缺煤缺柴的难题,担任大队支书的习近平带人到四川学习办沼气的经验。在那个落后的年代,建设沼气池确实面临着很多实际困难。在沼气池破土动工时,还有人说风凉话:“要是沼气能点灯煮饭,除非公鸡下蛋!”甚至有人断言:“沼气过不了秦岭!”但是青年习近平相信科学、依靠群众、迎难而上,带领大家克服重重困难,让梁家河亮起了陕北高原的第一盏沼气灯,还在延川县乃至陕西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沼气革命。


这种迎难而上的开拓精神,与为人民谋幸福的深沉思考和使命担当紧紧相连,读后令人热血澎湃。


我们追寻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足迹,就是要学习和感悟他的坚定信念、为民情怀、使命担当、开拓精神,不断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感情认同,用实际行动做到“两个维护”。



推荐阅读

在真实的精神中读真实的书



来源:《秘书工作》杂志

责任编辑:吴昊

编辑:雷宁

设计制作:吴贺妍

投稿信箱:wx@mishugongzuo.net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